临朐博物馆-深闺中的北朝造像
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临朐县山旺路1167号,共三层,设有民俗、山旺化石及造像展厅。
造像展厅设在三层,展出的造像大部分来自明道寺,也有大佛寺、小时家庄等处出土佛像,这批造像的形态,既有最典型的一光三尊式,即舟形背光前雕出一佛二菩萨的背光像式、也有背光前仅雕单尊佛陀或菩萨的作品。还有本地不多见的双佛造像碑。明道寺及小时家庄寺庙遗址造像带纪年刻铭的较多,多体现在背光式造像中。自北魏正光元年至隋开皇十六年共76年间,发现17件带有纪年刻铭。
明道寺佛像数量相当大,雕刻精美,其年代以北朝为多为主,不仅与诸城、博兴出土佛像相似,更与青州龙兴寺所藏接近。在包括博兴、诸城等处的古青州地区窖藏佛像雕刻中,以临朐明道与青州龙兴两者或更多的佛像来比较,其呈现的主体规律是颇为一致的。北魏晚期至北齐为兴盛期,主要作品形式有背光式三尊像与圆雕单体造像。前者时跨北魏晚期至北齐,以东魏时最当兴盛。典型特色是舟形背光上有伎乐飞天奉塔,像为一佛二菩萨,佛菩萨间有倒悬之龙,口吐莲荷成台以支撑菩萨。至北齐时,青州等处这种依托背光的造像为单体像所替代,而临朐此式作品仍有余绪。北齐新式为佛与菩萨像都各自圆雕而成,无论背侧均细琢详雕。佛像之衣饰与造型都有强烈的印度特色。其佛衣有密集衣褶与几无衣纹两种:曹衣出水及无纹无褶;对应于印度笈多王朝两大造像中心——马土腊(原译秣菟罗)与萨尔那特(意即鹿野苑)之风格。佛像头顶螺发肉髻,由高耸变成低平,菩萨像则璎珞帛带,珠悬华丽,丰富完美。
相对于青州龙兴寺窖藏略同彩绘泥塑的贴金彩绘,临朐造像并无那么鲜丽的外表,石质的本色更强。佛尊表情也恬淡,衣饰刻画极少,虽具有典型的青州北齐风格。不过这里的造像神情有的刻画偏于平淡,不像青州的甜美亲切。
现展厅布置
原展厅布置
临朐造像特色:
一.纪年铭刻多
青州龙兴寺窖藏无几铭刻、诸城诸寺也相似、博兴龙华寺稍有一些。但临朐纪年铭像相对显多。这批造像中最早的纪年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最晚为隋大业三年(607)。其中具年号者13件,有干支的4件,共17件。
二.材质多、雕刻手法灵活
临朐造像所用材质,较青州余地以石灰岩为主之外,也有一批滑石质地造像。这批滑石材质,产自沂山本地。其造像虽然多为小型、雕刻也显粗糙一些,但结合所具一些题铭,可知确是下层民众所施所造,是反映下层民众信仰与布施行为之珍贵资料。临朐雕刻的手法非常活泼多变。临朐造像基本形式虽与青州像相似贴近,但是详加对比可知,青州造像十分规整或者说过于整齐,这些造像虽然件件不同,但相互之间差别不是太大,造型元素相当近同,例如吐荷之龙的恣态样式。而临朐的龙之恣态样式变化要丰富很多。
三.题材较为多样
临朐造像中可以见到较多的题材内容。从临朐很多雕刻手法之中,可以见到一些极富特点之作。很多佛像背光之上雕有精致的细节、其中有些可从形像特征等推断所雕内容,如举手指天的童子像,应为释迦降诞后而指誓之像。但也有难以辨识或明确的作品,如一佛陀身体之上,又浮雕出龙、曲体吐莲,其间有还有端坐化生童子甚或弥猴等。这种特别的造像由于原像只是一段残件,又缺类似手法雕像对照,确实难以说清。由此可知临朐造像题材较多的一个方面。
而临朐造像除了纪年题记较多外,在佛像背光上浮雕之局部处,往往有佛菩萨名等题铭,有助于推知其题材。如有佛像背光上雕小坐像旁铭“维摩诘”,结合对称一侧浮雕,可知其属《维摩诘经》中文殊、维摩对坐之题材。还有些铭刻于背光之上的佛陀、菩萨、弟子名号等,数量颇多而成系统,经查阅比定可知属于某佛经之某段落。
背光式佛菩萨三尊造像 北魏晚期至东魏早期(500-550)
造像为一铺三身像,是明道寺造像中保存较好的三尊像,主尊头饰波发髙髻较为突出,两胁侍菩萨均戴冠,面部丰满圆润。
展厅一角
圆雕佛残立像 北齐(550-577)
圆雕佛立像 北齐(550-577)
圆雕佛立像半身残躯 北齐(550-577)
该造像为一圆雕佛立像胸部以下,脚腕以上部分,造像特别之处是袈裟正面有一组飞龙、佛像、人物组成的浮雕图案。主画面为一欢腾跳跃的飞龙,龙身向左弯曲呈半环状,前右腿屈肘半撑,前左腿半伸,头回首上仰,口衔莲花,上坐一尊结跏趺坐的小化佛,化佛头部有尖桃形头光。化佛左侧有一纤细高耸的仰莲,仰莲上端坐一尊小化佛。化佛右侧饰有如意状纹饰,上仸卧一四肢屈起的孩童,龙后右足轻触孩童足部。整组画面构图巧妙,活泼生动,在现存造像中非常罕见。
展厅一角
背光式石雕造像 北齐(550-577)
圆雕佛立像 北齐(550-577)
圆雕佛立像 北齐(550-577)
圆雕佛立像 北齐(550-577)
圆雕佛立像 北齐(550-577)
圆雕佛立像 北齐(550-577)
背光式胁侍菩萨像 东魏至北齐(534-577)
背光式胁侍菩萨像 北齐(550-577)
圆雕菩萨像 北齐(550-577)
这件菩萨造像保存较好,头戴饰摩尼宝珠的发冠,面相圆润,表情静穆,身材纤细窈窕。菩萨颈部的虎头形项饰、璎珞珠串、U形上翻的帔帛等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受腐蚀、风化,显得模糊粗糙,却更加有一种古朴沧桑之感。
背光式佛菩萨三尊造像 北齐(550-577)
造像原为一铺三身像,现仅存主尊躯右胁侍菩萨膝部以下及左胁侍菩萨,雕刻精湛,尤其面部神态刻画惟妙惟肖,十分传神。主尊与两胁侍之间浮雕由龙、半跏思维、大象等图案。
背光式佛菩萨三尊像 北齐(550-577)
该像右胁侍菩萨上方浮雕着维摩诘小像,所表现的应为《维摩诘经》中文殊与维摩相对辩论的内容。护法龙由胁侍莲座下钻出,莲台旁侧有夜叉力士用力扛托,构图极为别致,该像右胁侍头上背光残留一飞天,薄衣透体,呈现出丰满柔美的体态。维摩坐而双手执起尘尾,其右下角刻有“维摩主孙祖”,旁有“右菩萨主等刻铭。
圆雕菩萨立像 北齐至隋(550-605)
圆雕菩萨像 北齐(500-550)
圆雕菩萨像残躯 北齐(550-577)
背光式菩萨像残躯 北齐(550-577)
背光式菩萨像残躯 北齐(550-577)
圆雕佛立像残躯 东魏至北齐(534-577)
背光式佛菩萨三尊像 东魏武定元年(543)刘天恩造
背光式佛立像残躯 东魏至北齐(534-577)
造像碑残块 北齐(550-577)
圆雕佛头像 北齐(550-577)
圆雕佛头像 北魏晚期(500-534)
圆雕菩萨头像 北齐(550-577)
该观世音菩萨头像的发冠原饰有小化佛一尊,惜仅存下部一小部分。
卢舍那佛法界像 北齐(550-577)
彩绘卢舍那佛袈裟上绘出的天堂、说法、胡人、地狱等图画弥足珍贵,通体贴金立佛像精美绝伦。
背光式造像残躯 北魏永安二年(529)
背光式造像 东魏 武定三年(545)
背光式菩萨残像 北魏晚期(500-534)
赵继伯造像 北齐河清二年(563)
背光式石雕单尊像 北齐(550-577)
该尊坐姿背光式造像其背光应是透雕的龙树造型,可惜残缺过甚,仅右侧一截树干还能看出。透雕龙树背光,在河北地区有一定数量的发现,而在古青州地区罕见,该像风格应受到了河北地区造像的影响。
龙浴太子浮雕 北齐(550-577)
该像描绘的是佛祖降生的故事,传说佛祖降生于无忧树下,随地行七步,举右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当为天人作无上师”。龙王吐水为太子洗浴全身,诸天王持香汤名花而灌太子身,天龙八部在空中歌舞欢庆。于是后来浴佛之像是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太子像。
造像背光残块-伎乐飞天与猕猴 北齐(550-577)
在明道寺背光式造像中,个别造像背光上刻有与佛经相关的浮雕像、线刻画像、菩萨、罗汉名号等,十分独特。
背光式造像残块 北齐(550-577)
造像背光残块 北齐(550-577)
背光式造像残块 北齐(550-577)
王旿希造像 隋开皇十六年(596)
造像顶部佛塔与飞天 东魏武定元年(543)
背光式造像顶部双立观世音像 北齐(550-577)
该造像顶部残块托塔飞天下方,尖桃形背光两边各有两伎乐飞天执不同乐器作腾飞演奏状,衣裙飘飞上扬似火焰纹。
造像背光残块 北齐(550-577)
造像背光残块 北魏晚期(500-534)
造像背光残块 北齐(550-577)
背光式石雕佛菩萨三尊像背铭 北魏正光元年(520)
残莲花座(南北朝)
白陶模印菩萨像 北齐(550-577)
这是一件小巧玲珑的白陶菩萨立像,头戴花蔓宝冠,冠前饰宝珠,宝缯垂肩,冠上多处残留朱红色彩。面相方圆丰润,柳叶波曲形的双目作微眯俯视妆,仿佛在沉思。头后有桃形背光,颈饰项圈,披璎珞,璎珞自双肩下垂至腹前交叉,分垂至双膝上部再绕向身后,帔帛经双肩后沿体侧呈波浪形下垂至足踝。右手拿莲蕾,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圆珠下垂于体侧。
菩萨脚柱 北齐(550-577)
经幢 唐开元十八年(730)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