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师用山西强肝汤 慢性肝炎
内服中药活血化瘀汤剂,常用药有丹参、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等。
抗肝纤维化:抗肝纤维化是预防慢肝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医临床常采用活血化瘀、柔肝软坚、散结通络等治法,取得了一定疗效。
如韩经寰应用“强肝汤”和“强肝软坚汤”治疗慢肝、肝硬化获良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2>∶74)
房师用强肝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每获良效,
强肝汤原方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1995年创制的治疗慢性肝病的有效方剂,由黄芪、党参、黄精、甘草、山药、生地、白芍、当归、丹参、郁金、茵陈、秦艽、山楂、神曲、板蓝根组成,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表明,强肝汤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降低异常升高的丙种球蛋白和转氨酶。
4.黄染型
【主症】 主要发生于马。病初,精神不振,眼闭头低,睛膜黄染,呈青黄、微黄或灰黄色;中后期,耳、鼻发热,腹胀便秘,粪球干小,常带黏液,尿黄短少。口腔干燥,黏膜黄染,舌苔黄腻,脉象濡缓。
【治法】 清热利湿,解郁益气。
【方例】 强肝汤(经验方)加减[茵陈、郁金、山楂、六曲(研末后下)各60g,黄芪45g,当归、生地黄、山药、丹参、板蓝根各30g,白芍、黄精、泽泻各25g,秦艽20g,炙甘草20g,水煎灌服]。
韩经寰13.强肝汤
处方:黄芪、丹参各15~30克,当归、白芍、郁金、党参、黄精、泽泻、生地、山药、山楂、神曲各12~15克,茵陈12~15克,秦艽6~9克,板蓝根9~12克,炙甘草6~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证属气阴两虚。症见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胸痛胸闷;舌红或黯,脉软少力,或结代。当温热或湿热病邪耗气伤阴至极,则又可变生阳虚阴衰的阴阳两虚重症,临床表现为喘息胸满不得卧,浮肿乏力不能行;脉虚结代,或迟缓。
随症加减:热甚加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野菊花、贯众、薄荷;血瘀明显加桃仁、檀香;兼阳虚可酌加附子;心悸甚加珍珠母、龙齿等。
本方原载:汪勇.强肝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1例.陕西中医,2008,29(10):1293-1294
2.丸片剂疗法
(1)乙肝一号片 茵陈、柴胡、白芍、升麻、栀子、川芎、香附、龙胆草、甘草、三棱、莪术、姜黄、赤芍、葛根、黄芩、黄芪、枣皮等32味药组成。共制成片剂,每服8片,1日4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伴肝功能异常者。
(2)乙肝六号片由茵陈、虎杖、枸杞、何首乌、枳壳、佛手、板蓝根、菟丝子、山楂、金钱草、白茅根等药组成。共制成片剂,每服6片,1日4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肾虚邪实者。
(3)剔毒护肝汤由叶下珠、黄芪、莪术等药组成。具有抗乙肝病毒、调整免疫机能、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温肾解毒汤由巴戟天15克,仙灵脾、虎杖各15克~30克,菟丝子、桑寄生、丹参各30克,陈皮6克等,1日l剂,用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
(5)健肝丸由茵陈64斤,五味子22斤,大黄炭14斤,郁金、丹参、太子参、地骨皮、当归各2斤,蜂蜜16斤。先将茵陈加水煎煮成渣,浓缩烤干研末再将余药研粉过筛100目,加蜜水泛为丸,每次10g, 1日3次。用于慢性肝炎肝功能不良者。
(6)乙肝宁由黄芪、蚕砂各15克,党参、蚤休、白芍、丹参、贯众、女贞子、白术、川楝子、枳壳各10克,茵陈、苡米各30克,菟丝子20克,甘草6克。每日1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7)复肝片由板蓝根、金银花各25克,丹皮、柴胡、焦三仙各15克。上药按比例制成片剂,每片0.25克,每次6片,每日2次。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不良患者。
(8)益肝冲剂由丹参、丹皮、桃仁、当归尾、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广香、厚朴、郁金、板蓝根、山药、三棱、山楂等组成,随症选用。1日l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韩经寰
(9)强肝汤l号由
黄芪、丹参各12克~30克,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生地、茵陈、山楂、山药各6克~15克,郁金、甘草各3克~12克,泽泻、黄精各5克~15克:板蓝根8克~12克,1日1剂,
用于慢性肝炎气血虚、肾虚、脾虚各型患者。
(10)强肝汤2号由
银花、败酱草各10~30克,龙胆草、栀子、郁金各3克~15克,丹参12克~30克,当归、香附各6克~15克,党参、白术各3克~15克,车前子10克~15克,炒莱菔子6克~12克,茵陈6克~45克。
每日1剂,用于慢性肝炎实证、肝功能严重损害者。
(11)肝太平片由党参20克,苡仁30克,蚤休15克,丹参30克,贯众20克,茵陈15克,女贞子20克,蚕砂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柴胡12克,枳壳10克,菟丝子10克,甘草6克,共制成剂,9克重丸子,每日2次每次1丸,口服。
(12)肝灵丸由五味子20克,灵芝12克,丹参2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精制为9克重蚕丸,每日3次,每次1丸,1个月为一个疗程。
3.针灸疗法(包括耳针)
疗法一
取穴
(1)常用穴:[1]至阳、肝俞、阳陵泉;[2]大椎、气海。
(2)备用穴:足三里、丘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