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吟......”唐朝大文学家、著有诗豪之称刘禹锡的这句名言,印证了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境内,有座海拨只有585米高的齐云山,曾被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史传。因为这里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山水形胜的齐云山,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李白、朱熹、唐伯虎等纷沓而至,他们以丹崖为纸挥毫泼墨,为齐云山留下了千百处摩崖石刻;被称之为“古今游记之最”的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两上齐云山,留下了“霞客古道”、风格迥异的“九里十三亭”;建在悬崖边上的中国道教笫一村“月华天街”。齐云山因“一石指头与云养齐”而赐名,以它“天开神秀”的美丽景色和源远流关的底蕴享誉江南,不仅跻身于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列,还是江南第一皇家道场。
2020年的11月29日,我跟随开化作协的文友们一道去齐云山采风,这座只听其闻,不识其庐山真面目的神山,很快将被我这个不速之客揭去其神秘面纱一睹芳容。我们一行下了大巴车,随导游迤逦行至齐云山麓,因电缆车检修,只能坐中巴车盘旋齐云山后山进入景区。拾阶而上,登顶后进入景区,抬眼望去,只见云雾在层峦间缭绕,盘亘在山腰中的“月华天街”,宛如一条长长的巨蟒,时隐时现的在民居间蜿蜒。恢弘的赤壁丹霞,狭窄的石墙、兀立的石栓、奇妙的造型石、幽深的巷谷、独特的生石桥等,衬以湖光水色、飞瀑流泉,这一幅幅令人神往的地貌景观,尽收眼底,十分壮观。
这次作协组织来齐云山采风的文友队伍里,数刘高汉老师年龄偏大,已是逾八十高龄的老人了。然刘高汉老师精神矍练,身体硬朗,爬坡下阶,气不喘、腿不颤,令一些年轻人都自叹不如。但毕竟是上了年纪,加之石阶上湿漉漉的,为了安全,年轻的女文友主动萌发爱心,挽着刘老的手臂小心翼翼沿阶下行。太素宫是“月华天街”乃至整个齐云山的主要道观之一,原名佑圣真武祠,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532)年,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奏令道众赴齐云山为皇帝建醮祈嗣,果获灵验,于是皇帝敕令扩建真武祠,改名为玄天太素宫,故成为江南第一皇家道场。驻足太素宫眺望,见一山峰独立挺拔,因形似香炉,故被名为香炉峰,此峰底座下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原顶上的铁亭和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我和刘高汉老师偕几位文友顺沿石阶而下,迤逦行至横亘在峭壁上的一条小道上,在路尽头处手扶护栏俯身下望,危乎高哉,大有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叹。沟壑涧悬崖万丈、壁立千仞,虚无缥缈,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我们赶紧抽身踅回,此时刘高汉老师却惊喜地发现脚边的岩石上镌刻着棠陵进士方豪的真迹《退思岩》三字,精通开化历史人物的刘高汉老师告诉我们:“嘉靖八年,方豪曾来齐云山一游,那时他就怀有隐退之心,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看到他的真迹,也就印证了那段史事的真实性。”挪步陡狭石阶,穿过三道天门,我们行至碧莲池驻足欣赏,据说此池是南宋宝庆年间道长余道元植碧荷于其中而得名,池中水清澈见底,一群红色小鲤鱼在畅游,好像在欢迎远方的客人来访。傍侧悬崖千仞,状若釜鼎、镌刻着琳琅满目的名人墨宝。据导游介绍:岩壁上名家的刻字,是用一种矿物颜料涂印,任凭风雨侵蚀,几百年来其颜色不褪,故宫博物馆专家还采样带回北京研究。碧莲池上方20多米处一平台边侧,坐着5位男女素描画家,在专心致志的描绘着齐云山美景。
登上望仙楼,我们行将从这里下山,顺古道一路观光大文豪、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杰作——九里十三亭。文友们在望仙楼石阶上合了个影,我再度回眸浏览一眼齐云山风貌,有点留连忘返的感觉,依依惜别,跟着队伍下山......齐云山之行,使我感觉收获频丰,既开拓视野,也增加一点人文地理知识。回来后即兴之余,赋诗一首,以抒齐云山之行情怀:“齐云山秀甲江南,络绎游人促膝欢。九里亭轩傍古道,三峰兀立落霞丹。文坛墨客遗真迹,峭壁悬崖耸岱峦。太素宫玄称第一,棠陵思退入诗翰。”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