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主刀七百台手术,人人都说好,患者却敬而远之
7月15日上午,合肥安医大一附院手术中心27手术室,一名31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手术,为其人主刀的是一位特殊的机器人。据悉,截止7月17日,这位有着三头六臂的机器人“医生”已经为724位患者实施过手术。网友叹其不吃饭,不用发工资,不知疲倦。
然而,由于机器人“身价”昂贵,手术费用成本高,且没纳入医保,较高的手术费用,让不少患者敬而远之,因此手术机器人目前推广障碍重重。图为一名患者准备接受胃癌根治手术。
手术机器人是当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治疗平台,相比较传统的开放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不仅可以完成电视腔镜所能完成的简单的外科微创治疗,还可以实施复杂的高难度的外科重建手术,具备明显的优势。图为医生在穿手术衣服,机器人手术,医护人员和其他手术要求一样。
一个操纵台、几条机械臂、一个三维摄像系统,这是手术机器人的标配“三件套”。图为医生在手术前,给机器人手臂套上无菌塑料套。
传统的大手术至少要在身体上留下一条20cm的伤疤,而机器人则突破了微创的极限。它在手术部位切开几个非常小的切口,动刀快而准,病人的痛苦明显减少,流血也减少,恢复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少。“以往开腹手术,患者至少要住院12到14天,但如果用机器人,大概5天就能出院。”医生说。图为机器人特有的微创手术工具。
手术机器人可以突破人眼的极限,可以进入人体内部的特殊镜头,将图像和控制手柄置于同一个方向,有利于术者眼手协调。术者可以自行调整镜头,直接看到想看的视野,直视三维立体高清图像,放大10—15倍,比人眼看到的更加清晰,保证了治疗的准确性。图为一名医生在给机器人手术工具调试。
此外,机械手臂可以自由活动,提高了手术医师的操作能力,可以将控制柄的大幅度移动按照比例转换成患者体内的精细动作,在手伸不进的区域,机器手可以在360度的空间下灵活穿行。图为医生在做术前准备。
以往一台手术需要多人配合完成,手术机器人完成一台高难度的外科手术只需要1名外科医生、1名麻醉师以及1到2名护士。图为一名护士将机器人推到手术台边。
自2014年9月,安医附院引进安徽首台手术机器人,这位机器人医生”已操刀完成了724台手术。其最擅长的是泌尿外科的复杂手术,目前已经有521位患者在“他”的帮助下摆脱了前列腺癌、肾肿瘤、膀胱肿瘤等疾病带来的病痛。图为两名医生在给手术机器人做辅助工作。
据悉,从2006年,第一台手术机器人系统被引进中国至今,国内已经拥有46台手术机器人。11年间,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已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目前手术机器人推广却障碍重重。图为医生在做术前准备。
首先是价格。目前手术机器人来自美国,由于垄断优势,当初引进这一套机器人手术系统花费了2000多万元。图为当天胃癌根治手术操作者是普外科李永翔主任,他已经操作机器人做手术156台。
除了机器本体价格高之外,手术机器人还需要面对高昂的耗材开支,机械臂在运作十多次后,耗材就自动报废,必须更换。同时还要加上保险、维护等成本,因此机器人的手术成本费用十分高昂。图为李永翔主任用双手指挥机器人做手术。
此外手术费用比人工手术费要贵。据悉,机器人手术,医院收费在普通腹腔镜手术费用的基础上再加两万。 因此,很多患者家庭对手术机器人敬而远之,“平常一台手术可能都需要好几万,如果再加钱用机器人做,实在付不起”。图为一名年轻的患者,在接受心脏病手术,这是该台手术机器人第一次做心脏手术。
同时,由于目前机器人手术费用尚未纳入医保范畴。“手术费用无法用医保报销,目前全国范围都是如此,这也的确让部分患者转而选择传统手术。”该院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图为机器人在手术过程中,两台显示屏将手术过程完全呈现,两名助手在一边盯着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