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育,办实业,练新军,张之洞是满清王朝的掘墓人吗?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与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谥“文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继位,改年号宣统。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满族亲贵乘机集权,排斥汉官。袁世凯是当时权势显赫的汉族大官僚,加上戊戌变法时出卖光绪帝,为载沣等皇族亲贵所忌恨。于是,载沣等密谋杀袁。对此,张之洞表示反对,认为"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清廷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让他回河南养疴。六月,张之洞病重。8月21日(七月初六日),奏请开去各项差额,摄政王载沣亲临探视。当临终的时候,末帝溥仪的生父、时任摄政王的载沣虽然与之政见不合,但也是亲临床榻看望之。张之洞毕竟是四朝老臣,临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抚民众。摄政王载沣扬扬得意道:"不怕,有兵在。"张之洞从此再无一语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献于摄政王大人之前。

资产阶级革命导师孙中山评论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孙中山为何会如此夸赞这样一个旧官僚?

辛亥革命爆发在张之洞管辖的湖北。张之洞在督鄂17年间,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如,为湖北培养了大批人才,使湖北形成了一个知识和价值观念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新型知识分子群而活跃于清末政治舞台;如,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如,建立的汉阳枪炮厂为革命军提供了现成的武器;如,在两江总督任职期内,曾编练过江南自强军,人数1万,地点在徐州,军官全部用德国人担任,采用西法操练;如,张之洞的新军是革命党完全掌握的第一支正规军等等。

那么,作为汉臣,张之洞的主观意识里是否有反清思想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之洞向日本外务省发送了一封“严正”照会。在照会中,张之洞要求日本对几名留学生,严加管束,恺切训诫,其中一人正是革命元勋,曾发动滦州起义,给予满清朝廷极大震撼的吴禄贞。

张之洞为何要特意指出吴禄贞?这是因为此人正是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武备学堂之高材生。当时,张之洞将吴禄贞派往日本学习军事。谁知嫉恶如仇、血气方刚的吴禄贞很快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成为一个非常激进的革命者。

尽管如此,但在吴禄贞等人回国后,张之洞对其不仅没有追究,还予以了重用。先后委他为湖北学务处会办、营务处帮办、将弁学堂护军总教习和武普通学堂会办等军事要职,有一定人事任免之权。而吴禄贞利用这个职位,介绍大量革命青年进入湖北新军,暗中向学生兵宣传爱国思想和革命主张,使“江汉士风,为之一变”。对此,张之洞虽心知肚明,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丝毫不干涉。在张之洞保举下步步高升,吴禄贞甚至直接到京师任职,成为士官生中的第一个八旗都统和巡抚,掌握了禁军的兵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3日,吴禄贞在滦州策动起义,准备直捣近在咫尺的北京城。其后由于叛徒告密,吴禄贞惨遭袁世凯刺杀,导致滦州起义失败。不过这场京畿地区的兵变,大大震撼了满清政府,最终直接促成了宣统皇帝的退位。

为了追究这场兵变的责任人,御史温肃直接将矛头直指已经去世的张之洞,认为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张之洞的辖地,而他的得意门生又在京畿地区造反,张之洞断然脱不了干系。

斯人已逝,今人无法探究古人的心态,但正是张之洞的这种对革命党人的容忍与宽宏,才使武汉地区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成了革命势力的温床。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当年的张之洞稍微严厉一点,辛亥革命或许就不能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