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境原来这么美!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除年代外重 点关注制作工艺及款识等铜镜研究专家贾文忠认为,收藏古代青铜镜,要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进行全面衡量,除了年代的考量外,特殊的制作工艺方法、款识、特殊的纹饰品类也是收藏投资关注的重 点,此外,铜镜的形状、尺寸、薄厚与材质数量和珍 稀程度、铜镜的纹饰精美繁密程度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方面。
对于不少藏家担心今年铜镜市场会出现回落的问题,虽然铜镜市场现在的价格与前一段高攀的价位相比有所下降,但是与最初拍卖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涨幅。“今年是调整期的开始,作为铜镜项目从发展到现在,应该是不会消沉的,因为它有市场和发展的前景,本身具有这样的潜质。在这个调整年,可能恰好是我们选购的年代,我认为这是个机会。我也不认为是回落,而是正常的回归理性。”
“看形”也是鉴定古铜镜的一个方面,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青铜镜凝结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理念,是古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结晶。据现有史料记载,绘画与书法艺术分别于齐家文化时期和战国晚期表现在青铜镜上,铜镜上的铭文和纹饰所展示出的诗文、书、画不仅是一个朝代的缩影和历史的见证,更是一部青铜镜上的艺术史。
上古的镜是大盆(名“监”),“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说文》)。三代之初,监用瓦制,自商周起铸造铜鉴。秦朝开始铸造铜镜,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制作精良,材质多样。铜镜经过战国、汉、唐三个发展高峰期,到宋、元逐渐衰落,明代末期传入玻璃后,铜镜慢慢被替代
人们多是从实用性功能来认识镜子,如从历史上看,铜镜还曾担当礼器、供器和法器的功能,所以铜镜还有一个神权之美,充满着神秘美。从战国的八龙铭文镜和六龙龙纽镜中,神秘而肃穆的蟠螭龙在商周青铜礼器中普遍出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并表达了王权的“神秘威严”。而战国三山镜六山镜显然绝非只是现实中的山那么简单,其中的哲学意蕴需要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奥秘中去寻找。
人类使用镜子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人类最初是从河池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所以,人们用的最早的镜子,是用器皿盛水照像,这就是“水镜”。西安半坡村出土出土有这种盛水的陶器,被当时的人们当作“水镜”使用。《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