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郑州文庙:创于东汉,兴于元季(上)
题目的所言本自2006年《重修郑州文庙碑记》:“郑州文庙之治源远流长,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五八年——七五年),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有殿宇廊亭二百余间,占地五万平方。然因火而倾毁无存。”
棂星门
郑州文庙创始历史如此悠久,距今已有了近两千年的历史,可惜后来因失火而毁荡然无存,其再度复兴乃是元末的事情。元前至元二十六年,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胡祗遹所撰《郑州重修庙学记》中提及:“至元丁亥,我朝贵臣陌魁尚书公子之脱脱,湖北道宣慰副使、东昌节妇马氏夫人之子黄廷佐君卿,同治是邦。”
随形石
脱脱和黄廷佐共同执政于郑州,其二人做了不少有利当地农桑之事:“革前政白科之弊,垦辟荒芜,务农种谷,发荥阳炭山之利,浚汴水以通东南之舟楫、劝孝弟,化奸凶,百废俱举。”
经济建设搞上去了,两人又在一起商议要提高当地的知识文化水平,他们当时看到:“郑州庙学,卑陋乃尔”这两人觉得“吾二人实负其罪”,于是他们:“乃即汉水平之故基,复修而重起之,圣宇贤庑,师位生斋,下及并灶,备具一新。经始于是岁之春二月,落成于明年之秋七月,躬率僚属、郡土,致礼常祀。”
入口关闭
可见,脱脱和黄廷佐是在汉永平年间文庙遗址之上重新建起了一座庙学,永平年间乃是公元58至75年,而胡祗遹撰写此记的时间为前至元26年,即公元1289年,两者之间相关1200多年。难道在这么长的时段内,郑州文庙始终以废墟的形式存在吗?以理推之,可能性不大,只能猜测汉之后的郑州文庙,因为没有文献记载,到元末时,人们已经不了解该文庙的历史沿革,故脱脱和黄廷佐寻得了郑州文庙旧址,就认为这是汉代旧基。当然也有可能在此之前,有人在汉代旧基上复建过文庙,无论多少次复建,都可以称为是汉代旧基。
通知
这种猜测可以元至顺二年,知汴梁路郑州、兼管劝农事、知河防事霍希贤所撰《郑州重修庙学记》为证:“崇宁己巳振威毛公,泰和初元知州贾公,正大己丑吾古孙公,至元二十六年长官黄廷佐,累加修复。”
谈到郑州文庙的沿革,霍希贤在《记》宋徽宗崇宁己巳年,毛公曾修过郑州文庙。然而崇宁并无己巳年,我所录记文乃是本自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处所编《郑州文庙》一书,该书谈到郑州文庙碑碣时,和相关碑文主要是摘自《郑州志》,我未查得原书,不知是哪处转录有误。霍希贤在《记》中接着讲道金章宗泰和元年知州贾公续修了文庙,金哀宗正大年间,孙公又续修该文庙,然而正大仅三年,并无己丑年。接下来霍希贤谈到了至元二十六年,黄廷佐修建文庙之事,此年号无误。
金声坊
根据霍希贤的所言,至少可以得知在黄廷佐之前,郑州文庙在北宋末年修建过一次,金代修建过两次。可惜文中未提及这三次修建是在原址还是在他处,如果顺延这四次修建的话,应该是同一地址,因为霍希贤用了“累加修复”一词,如此说来,黄廷佐的修建,至少是在宋、金旧址之上,而不能直接接续东汉。
围墙外的膜拜
元代时期,郑州文庙经过多次维修,霍希贤所写之《记》中谈及元大德七年,郡守刘奉训于文庙招徒讲学:“大德癸卯,郡守刘奉训招集生徒,教养有法。逮延佑辛酉,奉宁杨公力为兴建,轮然奂然,罔不毕备。”到延祐辛酉年,杨公又努力修复庙学,使之焕然一新。
玉振坊
然按照历史年表,延祐只到庚申,辛酉年元英宗硕德八剌登基,改元为至治,辛酉为至治元年。霍希贤所撰之《记》还讲述了元至顺元年秋八月,郑州当地官员共同捐俸修复郑州文庙:“至顺庚午秋八月上丁,监郡县守令僚佐观感兴叹,共思一新。乃同捐资俸为倡,郡之缙绅从而和之,生徒訚訚,各输所有,富者以资,贫者以力,故得未逾半载,咸卒全功。正殿两庑,讲堂两序,易敝以完,代朽以坚。若神门,若筑道,若七贤堂,若棂星阀阅,悉皆丹雘粉饰,而又缭以周垣,甓其阶址,顾虽规模仍旧,而其气象胜前。”
牌坊上的脊兽
在官员的带领下,当地的乡绅也纷纷捐款,学生们根据家庭情况,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使得郑州文庙再现辉煌。
进入明代,关于郑州文庙的递修情况,2006年所立《重修郑州文庙记碑》中说:“后明洪武二十八年知州黄廷佐,明宣宗宣德八年知州林厚,明英宗正统九年知州史彬,明宪宗成化八年知州洪宽,明孝宗弘治七年知州郭宏,明武宗正德十三年知州刘仲和,明世宗嘉靖十一年知州稍腾汉均以重修,文庙遂成郑州敬儒祭孔圣地。”
牌坊侧立面
不知这位知州黄廷佐是否与前至元二十六年修文庙者为同一人,洪武二十八年乃是公元1395年,此距1289年逾一百年,即使黄廷佐长命百岁,但他也不可能百年后任同一职。
关于黄廷佐的生平,史载甚少,我仅从周显才著《荥阳大事年谱:前二十五世纪-1949年》一书中查得:
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荥阳郡守黄廷佐(字君卿),得知“荥阳南天里,密县王寨村,有古昔炭穴踪迹……召募人众,二处凿井,起立窑座,岁余之间,厥功乃成……。”为荥阳有文字记载采煤之始。
——(《明·嘉靖·郑州志》)
朝拜
黄廷佐做过荥阳郡守,在其任上,他召集当地人挖井采煤。既然有这样详细的记载,他是元初人应该没问题。以此可证,他不可能在洪武二十八年再任郑州知州。
广场前没有万仞宫墙
关于明代的碑记,《郑州文庙》一书中点校出了郑州文庙碑廊内所藏《郑州修学记》碑文,该碑由翰林院侍讲刘定之撰写,立于明天顺三年,此碑起手即言:“余奉使至郑,诣其学宫,进拜礼殿,退坐讲堂,与其官僚师生,踟蹰周览,至于终朝。见其室稍敝矣。其地卤故,其墙壁下润势有将压者。泮池阶级之甃,有缺而未补者。其州余君悯然若以为己任,而未言也。明日造余言曰:‘靖之至此州也,始逾年,以民政之殷也。朝勉夕惕,未之有暇而于修学,固不敢以为缓。其材甓之需,程役之督,已订于二属,或有定论将揆日以图之矣。”
状元桥
刘定之到郑州视察时先去参观了学宫,朝拜孔子后,坐在讲堂内与当地官员、师生聊天,他看到当时的庙学已经有些破败,郑州太守俞先生很想将其修复,转天他向刘定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请刘定之撰写此《记》。
泮池内的清澈见底
关于清代郑州文庙的维修情况,清乾隆三年,李洛所撰《文庙重修记》中称;“按郑郡学宫,修于顺治六年,再修于康熙三十九年,规模壮丽,丹雘晶莹,嗣历三十余载,风雨剥落,渐多倾圮。予于雍正己酉莅任,即闻有议及之者,逾年爰出俸钱,修补崇圣宫神龛一座,格扇四,东西两配,并名宦牌位一座,悉整修如式。阅两载,霪雨瀑布,黉门至西庑、土地祠、明伦堂,墙垣胥就倾颓,阶左右且不免羊马迹焉。用裁尺一疏,率吾庠弟子王天植、张如铎辈,议捐六十余金,诸处修茸,焕然可观,时雍正癸丑年也。”
汉白玉桥板
看来清代第一次修缮文庙乃是在顺治六年,第二次则是康熙三十九年,此后经历了三十多年,该文庙在风雨的侵蚀下又呈现出破败之象。
雍正七年,李洛到郑州任职,他随即听闻到有人提及要修复文庙事,转年,他捐出一部分俸禄用以修补崇圣祠的神龛以及名宦牌位等等。又过了两年,因为当地下暴雨,府学庙门等建筑为此而坍塌了。于是李洛率弟子又捐了一部分钱予以维修,但因破败之处太多,再加上闹灾而收入减少,使他们无力将文庙破败之处全部予以修缮。
大成门
乾隆三年,清苑张钺到郑州任知州,此人礼贤重道,他看到庙学破败的情况后很悲伤,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于是他:“亟请公项卜吉鸠公,市梓材鸳瓦,敝者易,圮者举,数旬殿庑复巍然。其诸祠宇、堂斋,文昌阁,射圃厅,望皆丹碧垩黝,辉煌夺目。外至周垣,胥为修筑,如屏藩保障,无复昔日荒烟蔓草矣!”
名宦祠
到清晚期,郑州文庙遭受了一场火灾。1916年所立《重修大成殿记》中称:“光绪丙申,老槐生火,大成殿灾事,上闻部议重修。爰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
重修郑州文庙记
光绪二十二年,文庙院内的老槐树发生自燃,殃及大成殿,有关部门决定予以重修,经过两年的整修,大成殿恢复了原貌。齐岸青撰文的《重修郑州文庙记碑》中称此次火灾十分严重,不只是烧到了大成殿,其整个文庙“焚毁殆尽”。虽然经过了复建,“然建筑与规模已今非昔比”。虽然在光绪二十四年,“知州汤似慈建东院宫厅三间,名宦祠三间”,但是:“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期间,文庙内多次驻兵,惨遭破坏,后虽对大成殿局部维修,然是硕果仅存,文庙整体名存实亡。”
泮池
关于郑州文庙的复建,齐岸青在《重修郑州文庙记碑》中说:“2004年郑州市人民政府特拨巨资并成立专职机构主持文庙重修之事。此次重修,规划既循古制,又遵今舆,其大成殿乃为关键,该殿因年久失修,几尽废颓,且殿基沉陷地面。此次开全国先例,采用整体抬升作业,使大股抬高一米又七。且建筑毫发未损,唯增巍峨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