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东: 奇才贤能伟书生 ——清初文安陈仪的家世、德能与诗文创作

清代浙派著名代表诗人符曾(1688-1760)曾充满崇敬地评价:“先生才奇、文奇、行谊奇、际遇升沉皆奇,诚一代之伟人哉!”此位被高度称赞的人即是陈仪(1670~1742),他出生于文安县西码头村,字子翙,号一吾、兰雪先生,为清代著名的学者,治水专家,于《清史稿》《畿辅人物志》和符曾所撰的谱传中均有详细记载。

一、忠烈仁厚与诗书传家

据其家族所存的《文邑陈氏族谱》记载,西码头村的陈氏家族于明初洪武年间由小兴州迁至,至陈仪辈为第十一代。经过一辈辈的传衍,至陈仪及其身后的数代,已经形成这个家族忠烈仁厚与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

明朝崇祯六年,陈仪高祖陈所蕴的族兄陈所问在平州知府,突遇兵变城陷,他刚强不屈,端坐大堂之上骂敌殉难。三年后的秋天,时任湖广永州知府的陈所蕴之子陈国维病逝于任上,其两子陈慎、陈协带着家中的主要男丁南下去迎接亲人的灵柩,另一子陈怗,也就是陈仪的祖父出外去联络殡葬事宜。正在此间,入关进行杀掠的后金兵包围了村子,陈所问的胞兄陈所有率族人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不支。有人前来劝降,陈所有毫不畏惧地说:“你们听说过平州骂敌而死的陈所问吗?我就是他的兄弟!”随后,陈所问从容安排好后事,率先自缢身死。面对强敌,合族无一人求乞,最终接连又有二十一人纷纷投水而亡,其中男性两名,女性十九名,既有白发苍苍的陈仪太祖母、祖母,还有稚气未脱,才十三四岁的陈仪的姑姑,这就是气壮山河的“陈氏二十二节烈”故事。有史家在若干年后,深有感慨地说:“呜呼!杀身成仁,丈夫所难,而女子亦能视死如归;长者所难,而幼女亦能,一家同举族皆沉,至于二十二人之多,此诚千古所罕见者!”

陈仪的父亲陈良瑛是此家族仁厚之风的主要代表。他本可以袭荫为官,却坚持以自己的努力来获取。他醇古淡薄,埋头与众乡友一道精研举业,不为外在风习所动。如此,他接连赴考数次,都不能考中,家内原有的基业也渐渐中落。有某个与他有嫌隙的歹人还落井下石,无中生有地诬告他冒荫,县衙的讼牒接连而至,趁机敲诈钱财事也接连发生,而陈良瑛却不做任何分辨,他向朋友们解释说:‘冒荫是罪过,诬真为赝罪不在冒荫之下,恶人无人心,难道没有天道?我问心无愧,可对天地,终不能令他因为我的争辩而反遭刑处’。大家听后,都叹息说:“仁厚太过了呀!”晚年他深有感触地对子孙们说:“我一生能容人所不能容之事,所以才心路开阔,没有难处之事”。

如同所有的世家巨族一样,文安陈氏家族也一直重视诗书传家。陈良瑛时,家有楼三楹皆贮书,他每天都取下来阅读。晚年他被陈仪接至京城养老,终日以教育孙辈为乐。陈仪的伯祖父陈协是西码头陈氏家族中一位产生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为顺治间进士,授中书舍人,选给事中,累迁戸部侍郎总督仓场,曾对清初赋役谥典制度的确立起过重要作用。他能诗,民国马钟琇所辑《古燕诗纪》收有其《吊曹孝子歌》。至陈仪及其子孙辈,家内诗书风更盛,无论男女都很乐为而且擅长。如陈仪次子陈凤友,24岁联捷进士,先后任河南偪阳县知县、广东韶州知府、肇庆知府、刑部员外郎等职,有著作《素斋说书》《素斋文稿》行世。三子陈玉友为雍正间进士,先后任福建建宁府同知、台湾府知府,著有《自荐草》。女儿陈琴友,性至孝,喜吟诗,陈仪《兰雪斋诗集》中称:“生平爱女名琴友,孝义人称有父风”。另外,孙女陈蕊珠,著《焚余草》;陈龙珠,喜吟诗,《兰雪斋诗集》中有不少陈仪与她相唱和的诗作。

二、奇才与奇遇下的经世贤能

陈仪于康熙九年(1670年)七月初八日出生,依家谱所记,为西码头陈氏长门长支第三排的后裔,是陈良瑛与姜氏所生次子。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一《列传七十八》、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文学传三》均有载录。乾隆年间,陈仪的门生、浙派著名代表诗人符曾(1688~1760)撰有《陈一吾先生传》和《陈学士家传》分别见收于民国十一年刊《文安县志》、道光四年刊《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中的《陈学士文钞》卷首。

陈仪的一生有两次重要的奇遇,均得力于他超凡的奇才。陈仪聪敏颖悟,父亲的嗜书好学自幼给他以影响,老师井在又给他很好的启蒙,乡贤纪炅、学友王念庵还常给他多方面的促进,使他很早就在当地享有文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科考,陈仪被取为八府諸生第一。秋天,又高中乡魁。可是,此后他却屡遭铩羽,多次参加会试不第。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会试,才终于赢来他人生第一次重要的奇遇。这次的主考官潘允敏阅过陈仪的考卷,大为激赏,将之作为第一名来推荐,大学士王琐龄却反对说:“此人之才太奇,作为第二名更合适。”潘允敏反问:“庸才该成为第一名吗?”王琐龄很不情愿地递过朱笔说:“你自己做主吧。”潘允敏接过笔,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名的位置写下陈仪的名字。等到皇帝御批的朝榜公布,陈仪高中全国第十八名进士。

荣登进士之后,陈仪被选为赐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又授编修,参与修撰《三朝实录》,虽渐有名声,仍未得大用。雍正三年(1725)秋天,京畿地区河道泛滥,雍正帝命怡亲王允样负责治理水患,大学士朱轼大力举荐陈仪,如此陈仪人生历程中的第二次重要奇遇又降临了。某天,怡亲王将陈仪亲招至自己所在的直庐,两人你说我语,生动展开如汉末霸主刘备与饱学名士诸葛亮共话隆中的精彩一幕。怡亲王专注认真,频频发问;陈仪条分缕析,侃侃而陈,将水害原因、治理方法、营田之策说得头头是道,令怡亲王先后三次大声称“善”,最后还向朱轼颇加赞许地说:“读书人不就应当是这个样子吗?”第二年的春天,陈仪便跟随怡亲王一起四处勘察探访,很多教令笺奏均出于其手,非常受器重。仅一年,畿内的水患就得到遏制,他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验证。

陈仪杰出的治水才能,也甚得皇帝欣赏。雍正四年(1726),陈仪被升为翰林院侍讲、署天津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设立水利营田四局,陈仪负责天津局水利营田事宜,兼署文安、大城两邑堤工。雍正八年(1730年),又升侍讲学士,以佥都御史官充任京东(兼领丰润诸路)营田观察使。在津数年,百余里水乡年年丰收;负责京东营田事宜后,又开渠筑围,改善良田数十万亩,也是每年都有好收成。对于陈仪的治水才能与功绩,符曾评价说:“公既深悉河道源流,且急病任劳,畿辅七十余河,疏故浚新,公所勘定者十六七,论者谓燕赵诸水条分缕析,前有郦道元,后有郭守敬,公实兼之。”兼有著名水利专家郦道元、郭守敬之长,如此的陈仪确实不容小觑。清后期,他的《直隶河道事宜》《文安河堤事宜》等八篇著名治河专论,被收入进《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成为国家治理本区域水患的经世宝典。

虽然身为书生,陈仪却绝不满足于文词之功,他自青年时,即务实崇本,重视生民利害。清人于辰向在《陈学士文集序》中记他:“凡经史子集之编,藏金匮而秘石室者,靡不窥也;濂洛关闽之学,探天根而蹑月窟者,靡弗精也;天文地志,河渠乐律之要,兵刑钱谷之详,坐而言可以起而行者,靡弗洞如观火,而指掌示也”。清中后期,曾有人把他与纪昀并称“京南二才子”,视其为“济世奇才”。

三、文学才能与诗文创作

陈仪有非常高的文学才能。他读书著文,不喜拾人牙慧,勇于另辟蹊径,在做秀才时,就被乡里先贤们称赞才可敌国。康熙二十九年(1690)科考,陈仪被取为八府諸生第一。秋天,参加顺天府乡试,又高中乡魁,顺利考取举人。

在翰林院供职期间,陈仪既已享名内外。据《清史稿》载,当时陈仪以擅文著称,以能诗见长的贵州名士潘淳与之齐名,两人被合赞为"潘诗陈笔"。时任礼部右侍郎的著名桐城派领袖方苞,偶得见陈仪的文稿,连赞真乃北方名士,为天人不可及;后来成为雍正朝名相的张廷玉读过陈仪之文,既赞许而又心怀遗憾地感叹:“奇才也,然我则不敢用此人”。参与撰修《三朝实录》之际,人们对陈仪还有“太史文章光北阔”之誉。后来,多年在天津为官,陈仪常常作客水西庄查氏庄园,与汇聚于此的众多文人墨客相唱和,播名更巨。

陈仪一生无声色博弈之好,唯嗜书,终日手不释卷。他出入经史百家,并以文来析其蕴,体兼韩柳,诗赋辞歌传记杂体皆能。著述甚富,有集十八卷,季子陈玉友刻于闽中;未刻入者有《毛诗臆评》《乡党私记》《学庸私记》《南华经解》《兰雪斋读离骚》《广前定录》《天游录》藏于家。

陈仪现存世的论著主要见收于《陈学士文集》,乾隆五年陈氏兰雪斋印本为十八卷,定州王灏辑刻《畿辅丛书》本为十五卷。前者的第十七、十八卷为“古今体诗”,后者则无。另外,道光年间吴邦庆辑刊的《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收录有陈仪有关畿辅治水的八篇文章,合称《陈学士文钞》。

兰雪斋印本《陈学士文集》的前十六卷多为书论表赞之作,记录了陈仪经世济民的识见与其广泛交游并相唱和的情况,内中有不少记人忆旧的篇章,叙写生动,情感真挚,堪称佳品,如《祭怡贤亲王文》《龙东溟传》《闲云老人传》等;《渔阳山人绝句钞题辞》《韩欧文选题辞》两篇文评,就康熙年间的诗坛盟主王士祯和唐宋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的诗文特色而论,集中体现了陈仪的文学倾向与观点;杂记《八月念七日被酒偶书》记奇宝“千里眼”“纤微镜”奥妙,也别有情趣。

十七、十八卷,共收陈仪不同时期的诗作近两百首。其中,写景咏物诗占了很大比重。歌咏京畿本地景致的诗作《奉召还京固安道中遇雨感赋》《淀行纪事》《当城怀古》《瓜棚》《晚眺》等,充满浓郁家乡气息,令人油然而生赞美之意;《并蒂莲》《秋海棠》《咏芍药》《山桃花》等咏物诗则意运灵动,颇具情致;另有《马嵬》《除夕三首》《送玉儿赴闽》《哭李宫保二首》《哭亡儿》等抒情遣兴之篇,自然真切,十分具有感染力,体现出诗人较为多样而高超的文学才华。

廊坊地处京畿地区的腹地,与北京、天津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我们本地区的文化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又是京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不断接受京津两大文化中心的滋养,同时也在持续对其两地文化进行反哺。陈仪一生的“奇才与奇遇”,主要源自他个人的秉赋与不懈努力、以及其家族和县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与京畿整个大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他的杰出才华与突出贡献,既存留在文安家乡的史册上,也汇入进京畿宏阔的文脉传衍之流中。

2019年4月15日

原文刊于《廊坊日报》2019年4月28日第4版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