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宗亲遗族在鄂州
孙权宗亲遗族在鄂州
临江乡孙家竹林垮传
从鄂城乘车,经樊口,沿着蜿蜒伸展的粑铺大堤,溯江而上,大约半个多小时车程,便到了临江乡黄柏山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对面不远的江堤旁,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村民楼舍,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这里居住着近百户孙姓人家,他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繁衍生息三百多个春秋,是移民此地最早的居户之,也是本地少有的军户后裔, 此垮叫孙家竹林垮。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孙家竹林垮孙氏竞是吴大帝孙权的叔父孙静的发脉。
据《孙氏宗谱》记载: “元末纷争,兵灾交加,湖广蹂躏,百姓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湖广之地,人烟稀少,至前明定鼎,成祖朱棣移燕之时,朝庭下诏抽江佑土庶以实兹土,孙氏迁黄始祖昆季四人挈妻将雏,暨随行人等,驾乘官肪,同道北征,过鄱阳水道后,直抵黄岗坪江(团风)岸,上岸之时,昆季四人“块粑枝烛”酬神许愿,兄弟分袂,约定傍河而居,盖取源源流长之意。始祖绍四公行一,居道观河:均德公行二,居淋山河;文信公行三,居牛车河;受四公行四,居西洋河。”
这段《孙氏宗谱》是说孙家竹林的始祖,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1405年左右)奉诏北征,兄弟四人于黄冈团风上岸,分四地而居。
据谱载:武昌县孙家竹林垮世祖孙伯公, 是孙均德的十二世孙,从小尚武,行侠仗义,单人独骑,能战百人,年少行伍,屡建奇功。是时,坪江(团风)对岸之江南线, 林木荫深,芦林百里,人烟稀少,常有强人出没,故南来北往之商旅路经于此,财物被劫、丢其性命者不计其数。为之,朝庭震惊,御令孙伯将军率部属千人及其六子,开赴坪江(团风)对岸武昌县龙王矶(黄柏山大闸旁)安营驻扎,缉捕匪息、强人,历经载余向之缉捕,藏医三十里芦州湾及樊湖大小盗匪、强人被缉捕者近百人,肃清了匪患,确保了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孙伯将军六子便落籍此地,从此,孙伯公又亲率子弟及土卒,星荒电田,扶危济困。此地经孙伯公之治理和经略,社会清泰平安,百姓安居乐业。孙伯因其平匪有功,朝庭“府令褒旌,赐田百顷,皇粮国稞,只完三成”。可见,孙家竹林垮一世祖为孙伯将军,因军功荫及子孙。在明代,孙家竹林垮只向胡庭交纳三成皇粮国稞,直至明朝末年而止
而今,孙家竹林垮已四百多人丁。但是,就是今天的孙家竹林垮,确有深厚而又辉煌的历史,他们是孙权的宗亲遗族。据《孙氏先世考略》:“ 孙氏出自惠孙公之后代有名书的,佐卫文公入齐,从齐桓公伐莒有功,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明地区)。春秋末传武子,因避田鲍之乱,南奔吴国,以兵法进见吴王阖阊,吴用为将。后与伍子胥统兵伐楚,攻克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名显诸侯。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这里记载的孙氏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兵圣孙武的发脉。
“越秦而汉,孙武第十九世钟公事母至孝,传说神人示以吉穴,因葬其母,遂生坚公。坚公娶钱塘吴氏,生策公、权公、翊公、匡公。权公字仲谋,为三国时期吴大帝,始建都于武昌(今鄂城),后迁建业(今南京)。”
又据《圣祖文王世系》记载:“ 孙武第二十世静公,为钟公之次子。”东汉后期,到了孙氏先祖孙钟这一代穷困潦倒,孙钟东山种瓜,养老母侍孝。一天,有三个仙人在此吃瓜, 点其‘ 龙穴’,孙钟后于此葬母,遂生四子,即孙坚、孙静、孙费、孙辅,孙坚为孙权父,孙权就是三国时,建都我们鄂城的吴大帝。”
孙家竹林这一支的先祖则为孙静, 即是孙权的叔父。据《三国志.吴书》所载:孙静生有五子量、瑜、胶、奂、谦,父子六人曾为孙权东吴立国,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三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页.孙权、孙酷曾建都、迁都武昌,孙权的宗亲遗族则在1400 年后又落籍武昌(今鄂州),以种瓜打低、耕种为业,尤其是以粒杆南瓜为最, 传承了孙钟东山种瓜、孙权蒲团瓜圻、孙家竹林种“粒籽瓜”的神话:戏说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值”的惊讶:续叙了孙权宗亲进族在吴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