厶部

二划

厶部

1.么幺2.云允厹3.去弁台4.牟厾5.县矣私6.叁参亝7.枲炱怠垒8.畚能9.欸參10.叅毵13.毿14.

(sī司)

“私”的古字。自营。为自己利益,不择手段去营求。与“公”相对。《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一画

(me模)(yāo妖)

(yāo妖)同“幺”。小,幼小。《鹖冠子·道端》:“无道之君,任用么麽,动即烦浊。”幺么:小,排行最末的。

(yāo妖)

小,幼小。《鹖冠子·道端》:“无道之君,任用么麽,动即烦浊。”《说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俗字作么。”《汉书·叙传注》:“幺麽皆微小之称也。”《通俗文》:“不长曰幺。”

二画

(yún匀)雲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做云。《易·需·象》:“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吕氏春秋·明理》:“有其状若悬於而赤,其名曰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说文》:“雲,山川气也。”

《诗·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诗·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诗·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祈祈如云。”《管子·侈靡》:“人死则易云,生则难合也。”《荀子·荣辱》:“虽欲不谨,若云不使。”汉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汉书·司马相如传》:“威武纷云。”颜师古云:“纷云,盛貌。”这里比喻盛多之意。

《书·微子》:“我旧云刻子。”《诗·小雅·何人斯》:“伊谁云从?”《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国语·晋语》:“谁云救之。”《公羊传·文公二年》:“大旱之日短而云灾。”这里用为言说之意。

云汉:《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楚辞·九思》:“越云汉兮南济,秣余马兮河鼓。”这里指为银河。

云云:山名,泰山下的小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管子·封禅》:“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尹知章注:“云云山在梁父东。”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序:“方当巡云云之礼,啟亭亭之业。”

(yǔn殒)

《易·升·初六》:“允升,大吉。”《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书·大禹谟》:“祗载见瞽瞍,夔夔斋傈,瞽亦允若。”《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显允方叔。”《诗·小雅·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德。”《诗·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诗·大雅·常武》:“王犹允塞,徐方既来。”《诗·周颂·小毖》:“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诗·周颂·酌》:“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尔雅·释诂上》:“允,信也。”《正字通·儿部》:“今俗许诺曰允。”这里用为相信而承诺答应之意。

《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汤诰》:“贲若草木,兆民允殖。”《诗·小雅·十日之交》:“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诗·商颂·长发》:“允也天子,降予卿士。”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qiu求)

《诗·秦风·小戎》:“俴驷孔群,厹矛鋈镦。”这里用为三棱矛之意。

三画

(qù趣)

《易·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易·涣·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这里用为除去、不用之意。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说文》:“去,人相违也。”这里用为离开之意。

《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委而去之。”这里用为逃离、逃亡之意。

(bian便)覍

古字为“覍”。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书·金縢》:“王与大夫尽弁。”《诗·曹风·鳲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小雅·小弁》:“弁彼鸒斯,归飞提提。”《诗·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伊何。”《诗·周颂·丝衣》:“丝衣其紑,载弁俅俅。”《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荀子·富国》:“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荀子·大略》:“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仪礼·士冠礼》:“皮弁。”《周礼·弁师》注:“弁者,古冠之大称。委貌缁布曰冠。”《说文》:“覍,冠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广韵》:“弁,周冠名。”这里泛指为礼帽之意。

《诗·卫风·淇澳》:“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加冠称弁,以示成年。

(yí宜)(tái抬)

(yí宜)《书·仲虺之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书·汤诰》:“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尔雅·释诂上》:“台,我也。”唐庐肇《汉堤诗》:“流灾降慝,天曷台怒。”宋王禹称《奠故节度使文》:“魂且有之,察台深意。”这里用为“我”之意。

(tái抬)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诗·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诗·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左传·昭公七年》:“仆臣台。”服注:“给台下征召也。”《孟子·万章下》:“盖自是台无馈也。”《广雅·释诂一》:“台,侍也。”这里用为称呼之意。

(tái抬)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书·禹贡》:“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书·泰誓上》:“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礼记·月令》:“可以处台榭。”《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

古通“抬”。抬夫,春秋战国时期做苦役的犯人。《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tái抬)植物名。《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缁撮。”这里指莎草。

台:疑为三台星。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韩非子·饰邪》:“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非数年在东也。”《楚辞·九思》:“望太微兮穆穆,睨三阶兮炳分。”

四画

(móu暮)

古通“麰”。《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周颂·臣工》:“於皇来牟,将受厥明。”这里用为大麦之意。

古通“眸”。《荀子·非相》:“尧、舜参牟子。”杨倞注:“牟与眸同。参眸子谓有二瞳相参也。”这里用为瞳仁之意。

古通“蟊”。《楚辞·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韩非子·六反》:“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汉书·景帝纪》:“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玉篇·牛部》:“牟,取也,夺也。”这里引申为贪取、侵夺之意。

古通“堥”。《礼记·内则》:“敦、牟、巵、匜。”这里用为釜属瓦器皿之意。

古国名,属东夷部族,故地今在山东省东部。《左传·僖公五年》:“夏,公孙兹如牟,娶焉。”

(dū嘟)

汉以后字。

五画

(xiàn线)(xuán悬)

(xuán悬)古通“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管子·小匡》:“县车束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谿。”《荀子·解蔽》:“桀死于鬲山,纣县于赤旆。”《韩非子·有度》:“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礼记·檀弓》:“县棺而封。”《淮南子·本经》:“县联房植。”《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这里用为悬挂、倒悬之意。

(xuán悬)维系、拴系、系联。《管子·侈靡》:“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管子·禁藏》:“百姓所县命也。”《礼记·檀弓》:“县棺而封。”《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淮南子·本经》:“县联房植。”《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

(xuán悬)《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庄子·大宗师》:“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荀子·强国》:“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汉书·高帝纪》:“县隔千里。”这里用为很远或悬殊之意。

(xuán悬)古通“悬”。悬赏。《战国策·韩策二》:“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yǐ椅)

表示坚决、肯定。《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sī司)

《诗·卫风·硕人》:“谭公维私。”孔颖达疏引孙炎曰:“私,无正亲之言。”中国古时女子称姊妹之夫为私。

古指私田。《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诗·大雅·崧高》:“王命傅御,迁其私人。”《仪礼》:“某也,夫子之贱私。”《国语》:“君多私。”这里用为古代卿大夫的家臣之意。

《战国策·燕策》:“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战国策·燕策》:“荆轲之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这里用为私下、偷偷地之意。

私淑: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的,称之为私淑弟子。以区别于经老师亲自传授过学业的学生。《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六画

(sān三)

叁伍:即言多而错杂,引申将多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检验。《韩非子·扬榷》:“叁伍比物,事之形也。”《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叁伍既用于内,观听又行于外,则敌伪得。”

(cān餐)(cen僧)

(cen僧)《论语·卫灵公》:“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庄子·在宥》:“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韩非子·内储说上》:“以是相参也。”这里用为等同之意。

(cān餐)《管子·形势》:“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管子·版法》:“参于日月,伍于四时。”《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参也。”《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韩非子·扬榷》:“形名参同,用其所生。”《国语·越语下》:“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cān餐)《管子·小匡》:“以参其成功成事。”《管子·君臣下》:“参伍相德而周举之,尊势而明信之。”《庄子·天下》:“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这里用为检验之意。

古通“叁”。即数目三。《管子·大匡》:“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我?”《管子·地图》:“主明、相知、将能之谓参具。”《左传·昭公六年》:“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楚辞·招魂》:“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cān餐)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书·西伯戡黎》:“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诗·召南·小星》:“维参与昴。”《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厦,主参。”

(cān餐)参两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对立面及其统一关系的范畴。 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参两》对这对范畴作了明确的阐述。“参两”来源于《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参意思同三。两,犹言双。孔颖达说:“取奇于天,取耦于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数也。何以参两为目奇耦者,盖古之奇耦亦以三两言之,且以两是耦数之始,三是奇数之初故也”(《周易正义·说卦》)。此处“三”不仅是数学上的概念,而且同“两”一样,是一个哲学范畴。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即引“张氏云:以三中含两,有一以包两之义”。张载吸收了“参”有“三中含两之义”的解释,又给予了充实和发挥。他说:“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一指太极之气,两指阴阳对立,太极包含阴阳则为“参”。“参”中含有一和二,一中有二,二中有一,“数虽三,其实一也”。王夫之说:“太极之象,合而言之则一,拟而议之则三,象之固然也。”“参”即是一与二的对立统一。张载认为,这是包括气在内的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性。

参差:(cen僧cī吃)《诗·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唐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这里用为长短不齐之意。

(cen僧)参: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原属山东费县,现属平邑县)人。少孔子四十六岁。《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qí齐)(zhāi斋)

古同“齐”。

古同“斋”。

七画

(xǐ喜)

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书·禹贡》:“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楚辞·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tái台)

烟尘。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俗称烟子。《列子·黄帝》:“埃(炱)不漫。”《说文》:“炱,灰炱煤也。从火,台声。”《通俗文》:“积烟为炱煤。”

(dài代)

《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书·太甲中》:“视乃烈祖,无时豫怠。”《尔雅》:“懈,怠也。”《国语·周语》:“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国语·晋语》:“怠偷甚矣。”《礼记·檀弓》:“吉事虽止不怠。”《礼记·曲礼》:“毋怠荒。”《说文》:“怠,慢也。”《广雅》:“怠,赖也。”这里用为懒惰之意。

(lěi蕾)壘

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周礼·夏官·量人》:“营军之垒舍。”《左传·僖公十九年》:“因垒而降。”《左传·宣公十二年》:“摩垒而还。”《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说文》:“垒,军壁也。”

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管子·轻重甲》:“大舟之都有深渊,垒十仞。”《左传·文公十二年》:“请深垒固军。”

古通“纍”。《管子·小匡》:“甲不解壘,兵不解翳。”《荀子·大略》:“氐羌之虏也,不憂其壘也。”这里用为捆绑之意。

八画

(běn本)

用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撮土器。《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干,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略基趾,具餱粮,度有司。”《列子·汤问》:“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néng螚)

《书·舜典》:“柔远能迩。”《书·顾命》:“柔远能迩,安劝大小庶邦。”《管子·宙合》:“植而无能,不可善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故与乐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韩非子·亡征》:“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正字通·肉部》:“能,顺习也。”这里用为亲善和睦之意。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列子·汤问》:“孔子不能决。”《史记·项羽本纪》:“壮士,能复饮乎?”这里用为能够之意。也就是主、客条件具备,会作,会做,会完成之意。

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左传·昭公七年》:“梦黄能入于寝门。”《说文》:“能,熊属。足似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九画

(āi哀)

汉以后字。

(cān餐)

见“参”。

十画

(cān餐)

古同“参”。

(sān三)

汉以后字。

十三画

毿(sān三)

见“毵”。

十四画

(suī虽)

见“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