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大学客座教授在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探寻
在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探寻
——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罗福惠
蒙目龙的作家梦忽然消失
罗福惠最早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少年时期就读过不少中外名著,常常被中外大师笔下的形象所感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也常使他感叹不已。
在葛店高中读书的时候,就常在日记本上留下一篇篇心灵的轨迹。进大学不到2个月就涂抹出一篇散文,刚寄出没几天,就收到刊物责编的回信,说是这件作品已达到发表的水平,只是有几处要稍作修改。少年气盛的罗福惠,不愿按责编划定的“框框”行事,将退回的作品塞到枕头底下,又写了一篇新作寄出去。同样是这位编辑给发了。
罗福惠由此感觉到这位责编气量大度,很能理解作者的独创精神,由最初的得意转为对编辑的感激。自此一发不可收,尽管是“闭门造车”,仍屡屡中“的”,他觉得作家的梦想并不十分遥远。
罗福惠不清楚的是,当年驰骋文坛的老一辈作家和文人学者,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接踵而来的“反右倾”政治活动,吓得犯了“集体失语症”,人人小心翼翼,疏于动笔了。所以,报刊对青年的来稿都很青睐。
然而,不过一两年,校园内外的政治气氛渐渐起了变化。“社教”、“四清”、反“和平演变”等等,调门越来越响。于是,很多异常的眼光开始“聚焦”罗福惠,“走白专道路”、“想成名成家”等帽子终于一顶顶“密而不漏”地戴在了他的头上。罗福惠立刻陷入重围,成为全班重点批评、“帮助”的对象。他的创作灵感被赶跑了,在被人监督之下一篇又一篇地撰写“思想汇报”、“学习心得”。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是无书可看,熬到毕业分配,罗福惠不管将去的地方和单位如何,就像躲避灾难一样逃离大学!心里还发誓,这一辈子不再回来!从此也不再当作家了。
跻身史坛厚积而薄发
1967年,罗福惠毕业于华中师范中文系。先后在宜昌、鄂城、庙岭、左岭等中学任教,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是他的“文化饥荒”时代,因为当时可看的书太少,每当他辗转借来一本书,都一字不漏地看完。因此他每到一个单位不久,就会得到“活字典”之类的称号。
1980年,我省恢复“研究生”考试,罗福惠动了心,毅然报考,没想到取得中国近代史专业第一名,被母校华师录取。这样,他不得不舍弃自己最爱的文学,重新选择道路,进入新的远征。这年他35岁。
事后回想,罗福惠说,这次选择对了,一是专业选得对。人到中年,已递减了激情与浪漫,增加的是深沉和冷静,抛弃了文学而选择中国近现代史。当初的文学基础和杂学旁收的各种知识还是有助于他对历史的理解与表达。其二是老师选项对了,指导他的章开沅、陈辉、刘望龄等先生,都是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良师。
尤其是章开沅先生,他是海内外知名的大学者,又是中国近代史专家,对辛亥革命研究极深的权威人士,知道罗福惠的优于文字表达而拙于系统的史料积累,于是指导他侧重研究近代思想文化,具体从章太炎研究入手,这样既避免了“转行”跨度过大之难,又能发挥文史、文化相通之易,因而能够较快地取得成绩。在章开沅教授的思辨缜密的科学教育方法的指导下,罗福惠的研究日益精进。
开始研究时,罗福惠觉得很难。因为章太炎用魏晋古文写的文章比先秦的文章还难读,加上太炎先生学贯中西,罗福惠有时一两天还不见得能读懂数千字的短文。但是一旦读懂,受到启发的思维源源而生。罗福惠曾赴南京、苏州向当时仅存有的章氏关门弟子请教,他们都肯定了罗福惠觉得不甚准确的几个问题。
在读过章太炎的著作之后,再去读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就觉得轻松多了。罗福惠开始体会到,做学问如同逆水行舟的背纤者,一旦开始,决不可中途却步。
1986年,罗福惠与唐文松教授合作的专著《章太炎思想研究》终于出版,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光明日报》上的书评文章说,“从新的角度立意,并成功地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所以在许多问题上能发前人所未发,提出有价值的见解。”该书后获1988年湖北省社科优秀奖二等奖。人们开始注意到,罗福惠的学术思想日渐成熟。
20多年来,面对一大批丰厚的学术成果,罗福惠教授却谦虚地说:“年过半百,跻身史学界20余年,写的东西不算少,虽然也有一些影响,但聊供自慰尚且不足,丝毫不值得夸耀于人,更不知道能否传世。”
心系家乡关注后生学子
2001夏天,鄂州大学成立了一个创作专班,准备出一本纪念辛亥革命的小说或纪实文学,扩大鄂州辛亥革命人物在海内外的影响,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鄂州籍的辛亥革命专家罗福惠,决定向他求助,并请他出任顾问。
晚上8点钟,创作组成员拨通了罗福惠的长途电话,邀请他明天来鄂州商讨此事。但罗福惠正好第二天有一个辛亥革命的研讨会,不能缺席。当时有人冒昧地问了一句,您现在能不能来?罗教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大家紧急备车把罗教授接到了鄂州。当晚,罗教授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使大家耳目一新。罗教授说:武昌起义虽然发在省城,但鄂州籍的辛亥革命志士都发挥了使首义成功的决定性作用。起义前夕牺牲的彭刘杨三烈士中的彭楚潘是鄂州华容人,他们的牺牲是革命的导火索,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是程正瀛,鄂州人,起义的临时总指挥是吴兆麟,率敢死队英勇冲锋是马荣,还有胡廷翼、胡廷佐等一大批鄂州籍战士,有不少人壮烈牺牲,名垂千古,这些人我们不应让其尘封于档案之中,应该写出他们对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和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以载入史册。
自2005年开始的由鄂州大学牵头,湖北专家学者发起的吴楚文化研究,是鄂州文化界的一个重大科研课题,罗福惠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不仅组织他的博士生为这一课题撰稿,并亲自撰写了大量专题文章,全力推动家乡的文化科研事业,提升家乡文化品味。
他一直关心着家乡的青年学者,他任鄂州大学客座教授,在多种场合不止一次现身说法,谈到自己走上安心治学之道前的艰辛和不易,以激励青年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