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一、生产工艺流程

无公害备料→前发酵→后发酵→上床播种→发菌→覆土→出菇期管理→成品采收

二、生产季节

根据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在北方一般选择在秋季播种,但不同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设施的差异,播种时间也略有差异,如有防空洞等设施的地方可以实现双孢蘑菇的反季节栽培。

三、培养料配制

1、配方。厩肥550公斤(干),稻草或麦秸400公斤(干),饼肥20~30公斤,石膏10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水1600公斤。

2、前发酵。前发酵一般都在室外进行,规模栽培时应设有专门的发酵场即堆料场。堆料场要求地势高,临近菇房,水源方便。

前发酵的程序为:粪预堆→草预湿→建堆发酵→翻堆4次前发酵完毕。

(1)粪预堆。干粪需预堆7~10天,湿粪预堆20天左右。使用干粪时,建堆发酵前7~10天拌湿至含水量50%,3~5天翻堆一次,控制堆温在55℃。湿粪一般不需加水,堆制时尽量捣松,增加氧气,利于发酵生温和避免结块。5天左右翻堆一次。

(2)草预湿。建堆发酵前2~3天将稻草、麦秸等主料浇湿或泡湿,使其充分吸水。

(3)建堆发酵。堆一般宽2.5米左右,高约1.5米,一层料,一层粪,如此反复堆叠,贴地面的一层是草料,一般每层草料30厘米厚,粪2厘米厚,各铺10层即可达到1.5米左右高。有机辅料如饼肥建堆时一次加入,化肥建堆时加入1/3,其余的第一、二次翻堆时加入。堆料时要调整料的水分,做到低层不浇水、中层少浇水、上层多浇水。堆的大小以1000~2000公斤干料为一堆好。

(4)翻堆。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一般翻堆4次,翻堆间隔时间为4天、3天、2天。建堆36~48小时内堆温即可升至70℃左右,2~3天内可升至70~75℃。建堆4天后,料温开始下降,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的重点是补足水分,此时加入石膏粉、化肥等。3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其重点是调节水分,此时加入过磷酸钙和最后1/3的化肥。3天后进行第三次翻堆,其重点是调节水分和生熟度,改善料堆通气情况,同时撒入石灰,调节酸碱度。最后一次翻堆是为了防止厌氧发酵,此时在堆底和中间作通风道。

经过前发酵后,培养料应该为棕褐色至深咖啡色,无黑色团块;生熟度适中,秸杆柔软而有韧性,不脆、不易断,草茎能保持一定外观,可肉眼区别。

3、后发酵。后发酵是提高双孢蘑菇产量,控制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方法。

(1)室外集中简易后发酵。在料堆场后面搭一塑料棚,棚内离地面20~30厘米的地方搭一床架,然后将培养料铺放在床架上。料中间插好通风筒。棚两头各开一通风窗,便于通风和降温。

(2)室内分散式后发酵。趁热将前发酵好的料运至菇房,铺于床架上,最上层和最低层床架不铺料,这样集中铺于中间的层料较厚,温度差别小,水分蒸发均匀,发酵均匀一致。

四、上床播种

后发酵结束后,当料温降至40℃以下时,翻料、铺床、料的厚度,松紧都要均匀一致,料厚度17厘米左右为宜。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铺料厚度应适当减少。地面一层畦栽时,由于地温较低且稳,铺料可厚些,一般可厚至20~25厘米。目前多采用谷粒种,有穴播和撒播两种接种方式,其中以撒播最为普遍。

五、发菌培养

发菌期管理主要是控制好菇房温度、湿度和通风,以促进菌种萌发和生长。发菌期菇房温度最好控制在20~25℃。播种后24小时菌种萌发,3天后定植,7天左右长满料面。这时加大通风,以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防止菌丝在料表徒长。播种10天后,菌丝可长至料厚的1/2左右,这时要用耙将料松动一下,增加通气,促进菌丝更快地向料下层生长。在正常情况下,播种20~25天菌丝可长满培养料。

六、覆土

菌丝完全长满培养料时覆土。覆土材料用泥炭土,覆土时用石灰水调至pH7.5~8.0。覆土厚度2~2.5厘米,并在两天内将水分补足、调节好。两天内补水的用水量在4.5公斤/米2左右,当菌丝上爬至土层厚度的2/3~3/4,肉眼可见白色菌索时,补土至覆土层厚3厘米左右,同时补足水分。喷水后要大通风,防止菌丝徒长,并控制好结菇部位,使子实体发生在土层1厘米以下。

七、出菇管理

在正常条件下,从播种到出菇40天左右,覆土后10~15天可以出菇。

1、温度管理。出菇期菇房温度控制在13~17℃。

2、水分管理。菇房的水分调节,主要在覆土层喷水,以及在菇房内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床面喷水要“干干湿湿”,以间歇喷水为主,以轻喷勤喷为辅。一般一潮喷两次重水,每次喷重水后要加大通风。喷水时间最好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另外,秋季出菇期间的温度变化是先高后低,所以菇房的调水工作是先重后轻。

3、通风换气。秋菇前期气温高,可以早晚开窗通风。秋菇后期,如果气温在12℃以下,则注意保温,在中午气温高时通风换气。

4、清理床面。蘑菇采收后,在床面上留下很多菇脚、死菇、老根。这些废物很容易引起病菌的滋生,加重病害的传播,因此要及时的用镊子将其清除干净。

5、适时追肥。出菇1~2茬后,要及时进行追肥,补充养分。将增产剂、或发酵过的鸡、鸭粪、葡萄糖等喷于覆土层。

6、冬季管理。冬季一般每周喷水1~2次,土面不变白,稍湿润即可。并可酌情通风。

7、春菇管理。当来春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进行春菇管理。春菇管理的步骤:松土除老根→喷发菌水→保温保湿促菌丝生长→补细土→勤喷细水。气温稳定在12℃左右时调出菇水。

八、病虫害防治

1、培养料的调配及消毒。

(1)pH值。培养料进棚前pH值应调到7.5~8。pH值过高,用过磷酸钙水调;如过低,则用石灰水调。

(2)消毒。培养料在进棚的前一天要在料堆的表面喷80%的敌敌畏乳油200倍液或40%的氧化乐果乳油400倍液,而后密封24小时以杀灭螨类及其他害虫。

(3)菇房的消毒。

空房的消毒。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甲醛2毫升、80%敌敌畏乳油5毫升,混合在锯末中,分装在纸袋里,置于菇房内四角与中央,密闭门窗,然后点燃、闷熏24小时。或每100平方米床面用2公斤甲醛、1公斤敌敌畏熏蒸24小时,再开窗换气。如果是重茬菇房,收完菇后要及时将能拆除的床面全部拆除,移至室外进行彻底清洗、暴晒;如不能拆掉的,要揭开塑料薄膜暴晒数日,对墙壁用10%~20%的石灰水喷洒粉刷。使用前封好菇房,再按上述方法熏蒸消毒。

实房的消毒。每100平方米的床面用1公斤甲醛加热熏蒸,密闭24小时,而后打开通风口通风。

2、覆土pH值的调节和消毒。

(1)消毒。用5%的甲醛溶液将土粒均匀喷湿,略晾一晾,再用80%的敌敌畏乳油500倍液喷湿,然后用薄膜密封24小时。

(2)pH值的调节。用石灰来调节土粒的pH值,适宜的pH值约为7.5~8。

3、通风口的防护。各通风口均用纱布罩好,以防各种害虫飞入。

4、杂菌及其防治方法。

(1)鬼伞。俗称野蘑菇,形态特征:菌盖初呈弹头形或卵形,玉白、灰白或黄白,表面大多有鳞片,柄细长,中空。老熟菌盖展开,菌褶逐渐由白变黑,最后与菌盖自溶成墨汁状。防治方法:堆制好培养料,提高堆温,降低氨气含量,防止培养料过生、过湿,以便抑制鬼伞的发生和生长。菇床上产生鬼伞后,应及时摘除;若鬼伞大发生,可用2%~5%的甲醛溶液进行防治。

(2)白色石膏霉。又名臭霉菌,形态特征:初为双斑块状浓密的菌丝,逐渐变成深黄色面粉状,有一种刺鼻的臭味。防治方法:增加过磷酸钙的用量,降低培养料的pH值。局部发生后,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3)污胶鼓菌。又名胶陀螺、猛嘴蘑、粪碗,形态特征:菌体群生或丛生,柄短,陀螺伸展后呈浅杯状,直径1~4.5厘米,高1~2.5厘米,外部黑褐色,有成簇的绒毛,干时多皱,有毒。防治方法:适当通风,降低湿度;及时去除污胶鼓菌菌体,深埋;局部发生时用2%~5%的甲醛溶液喷洒防治。

5、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褐斑病。又叫干泡病,轮枝霉病等。蘑菇从感病到出现褐色病斑,约需2周的时间。开始先在菇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的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现灰色。防治方法: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软腐病。子实体受到感染后,逐渐变为褐色,直至腐烂。防治方法:减少床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往患病部位撒石灰粉;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6、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1)跳虫。幼虫白色成虫灰蓝色,体积小,柔软无翅,体长很少超5毫米。主要咬食子实体,一般从伤口或菌褶部分侵入。防治方法:床面出菇前发现此虫时,可喷洒80%的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蜜糖诱杀;床面出菇后,可喷洒1.1%的复方苦参植物素500倍液防治,也可用80%的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蜜糖诱杀。

(2)菇蝇。成虫体长6~9毫米,暗灰色。幼虫体长8~12毫米,白色,头部尖,尾部钝。蛹长椭圆形,长6~8毫米,呈红褐色至暗褐色。防治方法:菇房安装纱窗,防止菇蝇进入;菇房发现有成虫时,可用白酒0.5份、水2份、红糖3份、醋3.5份,加入少量敌百虫或敌敌畏,置于盆内,进行诱杀。

(3)菇蚊。一般成虫体长4.5~6.0毫米,幼虫体长10~13毫米,体长筒形。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强。防治方法:出菇前发现菇蚊,用敌敌畏熏蒸;出菇后,将蓖麻叶捣烂,挤出汁,以10份水∶1份汁的比例混合,煮沸冷却,喷洒于菇房中和料面上。

九、采收

双孢蘑菇要及时采收。一般子实体长到符合标准大小,菌盖直径在3~5厘米即可采收,否则菌褶色泽变深,菌膜破裂,菇质变松,显著影响品质。

www.17qujing.com

更多精彩视频教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