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哀郢》和《涉江》两部作品中都描写过鄂州!
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东北乐平里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宜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享年62岁。
楚国崛起于江汉地区,武汉及鄂东一带均属楚国本土。那时,不仅政治上、经济上的开拓卓有成效,而且缔造了光辉的楚文化。楚文化巅峰时期的代表,就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第一位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他的充满哲理深思、洋溢爱国热情、富含艺术魅力的诗篇,使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巨人。
屈原是楚武王儿子暇的后裔。楚国贵族有屈、昭、景三大姓,屈原正是屈姓族里的人。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相传,屈原离开楚国郢都(今江陵)时,沿长江东下,直抵陵阳(今安徽青阳县陵阳镇)。不久,又溯江而上,抵达鄂渚,行吟于东湖畔。还有传说,谓屈原放逐江南溆浦时,绕道鄂渚,行吟泽畔。又云,屈原放逐途中,来到汉阳,吟下了“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的诗句。据郭沫若先生解释,大坟就是龟山。这说明,屈原还到过汉阳。清人李鼎元诗《登大别山》有“鄂渚沙寒悲屈子”之句。朱熹在《楚词集句》注辞:鄂渚,地名,今鄂洲也。”其实,在朱熹之前,鄂渚即以成为今武昌之代称。如《梁书·张缵传》中有“经道途于鄂渚,迹孙氏之霸业”的说法。南宋时的《舆地纪胜》中更进一步指称:鄂渚在“江夏西,黄鹄矶上三百步”。这个地方大致在今武昌造船厂附近。
今东湖风景区所建的行吟阁,就是取屈原在鄂渚——武昌泽畔行吟之意。相传,屈原到江夏后,自感满腔抱负无法施展,一人孤零零地来到东湖西北岸远眺珞珈山与磨山,见远山近水写满苍凉,于是百感交集,大放悲歌:“后皇嘉树,桔来福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于是叶剑英元帅1979年游览完行吟阁后写下了“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率兵攻破楚国都城郢 ,楚顷襄王君臣仓惶出逃。这对于遭放逐9年、漂泊困顿的屈原,是一个沉重打击。国破家亡,身陷绝境,屈原忧愤至极,于当年五月初五,抱石自沉于泊罗江。他在其决命诗《惜往》中云:“临元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屈原说自己去过武昌
但是目前为止,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要归根到屈原独创的诗歌《楚辞》中。比如,《涉江》提及:“乘鄂渚而反顾兮”,这个“渚”,意思是水中的小块陆地;“鄂渚”的本意是鄂地的一块江中小洲,多数学者认为“鄂渚”就在今天的鄂州市,在鄂州芦州一带。
应该说屈原在流放的过程中经过了现近湖北大部分地区,
在《哀郢》中,提到了“江夏”、“夏首”、“夏浦”,高海波认同一些学界前辈的观点,“江夏”当是长江和夏水的合称。夏水是长江与汉江之间的一条河流,从郢都流出,经过石首、监利,在沔阳(仙桃)注入汉江(沔阳一带的汉江古称沔水),于是沔水与夏水汇合,沔夏互通,夏汉也可以互称。汉水自沔阳以下亦称夏水,汉水入江处即称夏口。所以屈原说的夏首,应指夏水上游,而夏浦就是今天的汉口。再加上《哀郢》中又有“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心”。郭沫若认为,“大坟”是现在的汉阳龟山。
尽管,《哀郢》描述了屈原第一次到达鄂州的情况,有可能登上了西山;《涉江》描述了屈原第二次经过鄂州的情况,他渡过长江,抵达南岸的紧邻鄂州的武汉,然后就出发前往了洞庭湖一带。
屈原是否来过鄂州?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屈原在流放途中边走边歌,自叹自艾,这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中,的确提到了与鄂州、武汉等有关的地名,也就是说,他的诗歌,能够证明他曾经来过。但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历史跨越2000多年,没有实实在在的文物,这种“自己证明自己”来过,在证据上是不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