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寻找美,《十三邀》许知远与张亚东对谈:爱艺术的人都要看看

昨晚看了《十三邀》最新一期,许知远与张亚东的对谈。

两人相谈甚欢,尽兴时举杯共饮,惺惺相惜。

感叹,张亚东真是一个真诚的人啊!

爱艺术的人,都很挣扎,光是在艺术创作的层面:自己想要的,甲方要求的,观众期待的,就够你头疼的了。

还要考虑如何赚钱,如何生存。

另外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庭关系还有林林种种的社会关系要处理。

张亚东已经做得很好了,才27岁就监制王菲的《浮躁》专辑,走上了行业的顶端。

然而他也还是在自我与外界、在物质与精神,在对美的追求中纠结游走。

有用与无用

他说:“大家都在需要一个有用的东西,可是我觉得就是大多数时候,都是那些没用的东西,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他可以花一夜的时间去听歌剧,其实歌剧对他完全没用,只是享受。

有问题想不通的时候,音乐是他最安全的避风港。没错,养的狗会死,爱的人会离开,一直在身边的只有音乐。

每一个真正爱艺术的人都奉艺术为宗教,随时准备被钉在痛苦的十字架上,流下的心血汇成创作的源泉。

艺术像天使与魔鬼的聚合体,给你最极致的真善美, 也让你试图去理解那些假丑恶,这样你才能创作出内涵丰富的作品。

但现实来说,在当下的社会里,音乐的创作往往更多考虑受众,而不是个人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宣泄,因为大家都很忙,压力很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欣赏,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成了一种服务性的产品,要有用。

大家评判一个音乐作品好不好,往往只看传唱度、看排行榜,因而传导下来,为了赚钱,资本方也乐于去迎合受众的需求,去模仿复制那些成功的作品,不再容忍个性化的创作去试错,万一砸手里了呢?

所以,在音乐作品工业化流水线的时代,创造性不再重要了吗?再也产生不了第二个朴树和第二个周杰伦了吗?

艺人的创造性

谈到签艺人,张亚东说他不确定是否对别人有帮助,因为他不擅于让很现实的利益关系发生,导致大家都很挫败。

张亚东说,在很多当下的年轻人身上,看不到他们自己与音乐的关系,说到底,个性和创造性要源于自身的经历,才会有打动人心的东西出现。

张亚东帮王菲制作《浮躁》的时候,曾经因为不够商业化遭到阻拦,却没想到既经典又成功,周杰伦当时出专辑的时候,也预料不到一夜成名,所以也许很多时候,是需要很多艰难的坚持,才能够维持个性的创作吧!

在资本化的社会里,个性化的创作在市场上能否取得成功,很悬,所以没人敢赌。那么创作者该如何取得个性表达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呢?答案也许需要每一个创作者自己去寻找。

回归初心,寻找美

访谈里,许知远和张亚东站在绿皮火车前,的确“很像两个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张亚东当年就是坐绿皮火车从山西大同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事业。

回到自己当初的起点,不知张亚东在想什么?我想他是坦然的吧,因为他一直还在追求音乐纯粹的美。

每一个爱音乐、爱艺术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期访谈,也许能够找回自己的初心,“穿过雾霾森林去寻找美”,不一定会寻找到,但是寻找的过程已经足够满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