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培方:临米碎语
临米碎语/沈培方
这份临习米芾《蜀素帖》的习作(见图),出自一位学米不久的青年同志之手,已具一定功力。不仅劈面可识米家面目,且用笔干净、章法匀整,结体也尚工稳可观。但倘若以更进一步的要求来衡量,还有不少地方是可以商量的。
《书与画》嘱我写篇评析的文字,这里不揣浅陋谈谈拙见,期待大家指正。
《蜀素帖》为米芾于北宋元戊辰(公元1088年)即其十八岁时所书,署名“米黻”,为其早年代表作。因用蜀绢所书,故名。
古人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可见,把握住临本的基本风貌,是临帖的首要问题。宋代大书法家苏轼评价米芾书法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董其昌赞赏《蜀素帖》“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这些言简意赅的评语启示我们,做到运笔使毫的疾速、果敢、雄放、肯定,是临习米书的第一要诀。
试看《蜀素帖》,落笔居高临下大胆沉着,走笔左右挥洒进退裕如,笔墨之间蜀绢织纹丝丝露白,似铿锵有声,满纸显露出一种蓬勃生气。再看这份习作,则感觉运笔较为拘谨凝滞,笔势往来幅度较小,点画取形、取意都略嫌短促。究其原由,主要是不敢发力使毫,运笔平拖缺乏弹性,运腕力量弱而平均,缺乏那种大胆肯定的提按顿挫功夫所致。好比骑手驭马,心欲迅跑却又紧勒缰绳不敢策鞭一样。
临习米书最易犯两种弊病,一如上述所举,则“痛快”不足;另一种便是信笔涂抹,大胆痛快过分而不能“沉着”,出现浮躁放荡的弊端。临习时应注意两者兼顾,或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一定阶段侧重于其中一方面的训练,既练胆魄,又练心机,从而使“沉着”和“痛快”这两种容易对立的情趣逐步融合协调。
这里应当指出,米书运笔如快剑出鞘直来直往,极少像苏(轼)黄(山谷)那样以动荡起伏的曳笔取姿媚之态。在这份习作里,如”人”字之一捺,“暑”、“肃”、“共”之一横,“捉”“醉”之直钩和竖,都有震颤和抖动的习气,显得松弛和疲沓。米芾曾以“臣书刷字”四字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运笔的契机。要做到这一点,必定是落笔着纸较重,取势较涩、速度较快、笔势较直,此点,应为临米者所注意。
运笔和点画的变化多姿,是米书的一大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此点容易忽视,也可能因为无法捉摸而难以下手。因此,在临米过程中,除了要深入钻研米书本身之外,更应对米书的渊源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做到“知其所以然”。根据米芾的自述,除了毕生追踪二王之外,他对于篆籀、魏碑、柳、欧、褚等古今名家书法无所不学,学而能通,以资已用。其中又对褚书“学最久”,得益最多。
试看《蜀素帖》里,如“载”、“远”“萧”、“研”等字的横画,“气”、“拾”、“知”字的一撇,“是”、“天”字的一捺,横画或向左逆势起笔或裹锋取势,极寓汉隶含蓄开拓的气勢(按:褚书以深蕴隶意著称);撇向左下笔取势随即右挫疾下,凝练酒脱;一捺尖锋入纸,一波三折,骏丽挺拔,时透露出褚书的神韵。清代书法家梁巘说:“米元章空灵处小于褚”,确是极有见地的评语。再看这份习作,仅以横画为例,上述同类字均以顺锋取势,故笔势不够开张、凝练,洒脱不足,建议旁参褚法,以资养米米老终身服膺禇书,高度评价褚书“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细细体味这一经验之谈,似应是学米的不二法门。
米书运笔的多变,表现在点画的起落笔和转折处尤为显著。这里分别作一些剖析。
试看“相”字第一横,“远”字的“走字底”上笔,“便”字的第一撇,“哦”的上抛钩,皆从各个角度果敢下笔,趁势翻笔,斩钉截铁,笔笔分明而又笔笔不同,深得二王精髓。再看“天”、“秋”等字的一撇,“拾”、“时“之一钩,当转笔处反以折笔,当折笔处则又反以转笔,分明出自魏碑堂奥。再看点画转折处,“月”字运笔由下而上高高扬起趁势作大幅度翻笔,故意使点画脱开“气”字转折时笔毫用力往上一顶随即取势直下,干净挺拔:“知”、“滞”、“和”三字转折处则直取横向笔势使之向外方开拓,毫无板滞矜敛的弊病,深得晋唐楷法的好处。细审之,则“知“字的“”部略折方正面而疾速,而“和”字的“口”部,略微圆转半和。“兴”、“是”转折如快剑斩蛟,锋棱俱出,似有义简笔意:而“通”、“资”两字转折则柔初如“折假股”,时露篆籀气息。但从这份习作来看,尚未能在这些方面引起较为觉的注意,建议临时应多注意点画的细微变化,勤加对照,以避免点画平板一律的弊病。米常曾说:三字三画,”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表明他对用笔平板和三化的强烈不满,这些均值得临米者深思。
在运笔上米平生多贬颜柳,虽有过分之辞,却也有独到解。根据我的理解,米之贬颜柳,主要是反对二家作过于强调用笔特别是起落笔和转折处的提按顿挫和力量似(这里上要是对他们的书而言),面嫌其运笔缺乏一种雄骏快的连贯节奏。根据我的理解,米书运笔的一大特是于在迅速和连贯的节奏中趁势换笔,借助强健灵活的腕力相大幅度的笔动作,使前一笔的来势迅速转换为行笔的去势,少以故意的停顿作提按顿挫,这正是米书之所长。有志学米的同志应当在“趁势换笔”这方面多下功夫,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此点,我以为是学米的关键在结体方面,米书落用倾侧取势,强健开张,于险峻中寓稳健。
在一个字中间常常有一、二主笔写得特别挺拔,作为整个字的支柱;在疏密分布上,则往往以大块的空白与紧凑的点画作强烈对比。在章法上,常常是下一字的重心偏侧于上一字的一侧,又以上一字的重心偏侧于下一个字的另侧,既有点画间的呼应,更强调字与字重心的追随,风姿跌宕,才华横溢,恰如米之处世,貌似颠狂而内心极其精明。
从这份习作来看,则感到结体路嫌平实,疏密对比不够明显,章法变化不大,似缺乏峻峭之险。此外,用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强烈跳跃等等也是米书的显著特点,要做到这些,非有强健的腕力、硕大的气魄和极其清晰的内心感受不可,不过,初学时可暂不列人课程,以免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