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这是个好问题,互联网时代知识来的太容易,反而让人不珍惜了。
以前买一本书想要的书要花不少时间去找,还不一定能找到,如果能到手当然会深读,我读的绝大多数外国名著都是在高中时期(90年代前期)。那时候基本没人上网,只能看书。但现在想想,如果现在没有互联网了,我们就会认真啃一部大部头了?会成体系的研究某一门知识了?不一定!这对大部分成家立业的上班很难!就我本人来说,要工作要加班,要关注家庭关心亲人,为了健康,还要挤一点时间出来锻炼身份,所以想空出大段时间学习阅读真的很难(碎片时间到是真不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说办法,我还真有几个:
一、只关注自己关心的知识 就是看头条,我也只看财经类的新闻,门户网站也是。上网也上,想起来就看看会计视野之类的专业网站,时间碎片,但知识不能碎,最少也要藕断丝连吧。
二、用好知乎,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 高一学地理,我对地理很有兴趣,经常和同学以问答的形式背地理,看谁记的地名多,到了高二,我已经能把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首都背下来了,地理成绩是全年级第一(至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我还能脱口而出)。再后来高考地理在那一年取消了,这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但这个习惯还是保留下来了,一直以来,我的财务知识在小圈子里都是小有名气的,经常有人问相关问题,我都乐于回答,当时不会,回去查资料也会有答案,所以我的会计实务和理论都还不错。 到了知乎就更是如此了,圈子再大也大不过互联网,所以加入知乎对我个人是件意义重大的事。通过知乎我回答了更多自己有兴趣的财务问题(不好意思,找工作、养猫、评价某个公司怎么样我真不知道),说实话,有些事我之前都不了解,能回答也是查过资料,研究过后的事。 一个好问题和一个好回答同样重要,感谢知乎!
三、用好KINDLE
在知乎我还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知道了Kindle,这个看来很low的小东西却是个生产力工具,有了kindle以后,我的书(不含网络小说)是以前的十倍以上。作为阅读工具,它比ipad、手机强了不知道多少倍。时间分碎片化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心,要在手机上专心看书是很难的,很难不分心看视频、刷微信。kindle不会,只能看书,拿起它再换手机总有点麻烦,也就耐心看下去了。kindle的好处,真正用了就知道(还有个建议,不要在上面导盗版书,花了钱才知道珍惜,真正把书看下去,收获知识,比省那几块钱重要多了)!
四、接受邀请和约稿,强迫自己写点什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字和讲话聊天是不同的,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不恰当的比喻:聊天时思想是碎片化,而写作时思想是有组织、系统化的。所以一定要多写,小到回答一个问题,这在知乎上就能完成;大到参与、甚至自己写一本书(其实现在出书并不难了),那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了,能创作出来对自己就是一件伟大的事。就我个人而言,我会给自己定个任务:一周在知乎回答一到两个专业问题(保证质量,最好能上精选);接一点约稿,在经济上给自己一点动力(限于专业方面,要求言之有物,要有自己的判断,这是底限吧);长期就是出一本专著(已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你的随身财务手册)。用心经营好自己的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通过公众号与粉丝互动,也能获益良多。 通过写作,文笔提高不明显(毕竟不是写小说散文),语言组织能力的确提高不少,这几年我写的东西在公司基本上都能认可。
五、每天排个计划表,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 想的再好,不行动还是等于零,有了目标首先就是把时间空出来。工作日下班前我会给第二天写个计划表,计划好第二天要干什么,有工作上的事,也有私人的事。第二天一上班我会再看一遍,提醒自己要完成它。最后我发现要完成自己的计划必须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