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颜真卿,你必须知道这10件事!
明刻本《历代古人像赞》,颜真卿像
近日,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首次发掘出土,再次登上热搜。众人皆知他推陈出新,开创的“颜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的第二个高峰。实际上除了在书法上的成就,他还为人忠良、做官刚正不阿,甚至在朝廷无人之际挺身而出平定战乱。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一起了解关于颜真卿的十件趣闻轶事。
1
颜真卿的书法是跟谁学的?
颜真卿自幼喜欢书法,但由于父亲早逝、生活艰难,家里没有练字的纸笔,他就用刷子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直到做官后才辗转拜在唐代草圣张旭门下。一开始,张旭只拿出几张名家作品让颜真卿勤学临摹、自行领悟其中的笔法。 转眼几个月过去,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内心十分焦急。
张旭《古诗四帖》卷(局部),纸本草书,29.5×195.2cm,唐代,辽宁省博物馆藏
于是他便壮着胆子拜见张旭,直接要求他传授其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 此时,张旭才被他的诚意打动,将十二字诀倾囊而出。自此, 颜真卿大受启发,更加潜心钻研、苦练运笔,终于成为人尽皆知的大书法家。
张旭《古诗四帖》卷(局部),纸本草书,29.5×195.2cm,唐代,辽宁省博物馆藏
2
书法大师也会孙子兵法?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因为直言进谏、弹劾奸臣,得罪了当时的宰相杨国忠,被其调出京师、外放到平原(今山东)出任太守。在当时,平原隶属安禄山的管辖范围。颜真卿目光敏锐,察觉出安禄山的谋反之心,于是暗中囤积粮食、招募壮丁、加筑围墙,明里则整日与友人乘船游玩、吟诗作乐,以此解除安禄山的怀疑。
后来安禄山果真谋反,黄河以北的郡县相继沦陷,只有平原郡防守严密、安然无恙。当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不禁称赞:“朕不识颜真卿形状如何,何为得如此!”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纸本行书,28.3×75.5cm,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天下第二行书
在颜真卿的诸多传世作品中,《祭侄文稿》在字体、笔墨和构图等方面并不是最佳——它全篇凌乱、涂改过多。但就是这样一篇“丑书”,却被元代书法家鲜于 枢 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原因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纸本行书,28.3×75.5cm,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拼死抵抗。 次年,常山沦陷,颜杲卿及其少子被俘,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三十余口也相继被杀害。 直到三年后,颜杲卿长子颜泉明才辗转逃脱,并于洛阳一带搜寻家人的遗骸,却只找到弟弟的头骨和父亲部分尸骨。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纸本行书,28.3×75.5cm,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听着侄子泣血亲述、望着家人遗骸的颜真卿悲愤交加,遂起笔作下此稿,以悼亡亲。 由于是在极度伤感的情绪下创作,颜真卿不顾笔墨工拙,任由笔触随情绪起伏,从而呈现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这种因情而书的文稿在整个书法史上并不多见,故书法和艺术造诣极高。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涂改处细节
4
官场上的耿直boy
颜真卿为官刚正不阿,常常直言抨击他看不过去的官场行为。《争座位帖》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他与官员郭英乂的原件信稿。信中他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直指郭英乂于菩提寺及安福寺行道会中,两次谄媚宦官鱼朝恩,把其座位排在官阶更高的尚书之前。再看此稿中一言一词、一笔一划都充斥着忠义之气,无不透露颜真卿刚劲耿直的人格特色。
颜真卿《争座位帖》拓本(局部)
5
为官有道的大书法家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年近60岁的颜真卿改任江西抚州刺史。当时抚州有位名叫杨志坚的读书人,他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可他的妻子却耐不住贫贱,提出改嫁。杨志坚于是赋写一首《送妻诗》,表明自己坚持学业的志向和无奈同意妻子改嫁的心情。后来,其妻将这首诗作为证据呈给颜真卿,要求改嫁。
任伯年《颜鲁公写经小像》(局部),纸本设色,49×133.5cm,清代
颜真卿看了此诗后,对杨志坚的苦读精神极为钦佩,并认定其妻嫌贫爱富改嫁的行为会败坏当地风俗。 于是,他虽然同意改嫁,却判妻子受罚二十大板,随后还给杨志坚在署中务职,资助他布匹粮食。 除此之外,他还将判词《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公诸于众,力图引导当地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
6
除了书法,还会考古?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依然在抚州任职的颜真卿仕途失意,常常四处游览、放松心情。南城县有一座麻姑山,自秦汉以来就是我国东南道教圣地。颜真卿也游览到此山,于一个古坛附近的地层中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随后,他就在《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中记录了“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这一现象。由此可见,他平日里除了练习书法外,还研究过古生物化石。
颜真卿《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拓本(局部)
仇英《麻姑献寿图》,绢本设色,56×112cm,明代
7
颜真卿的书法在唐朝不出名?
正是因为颜真卿在政界的表现过于突出,反而掩盖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新、旧《唐书》以及唐朝书法评论家几乎都未提到他的书法造诣。然而唐史却常常赞誉与他并称“颜筋柳骨”、比他整整小了69岁的柳公权及其书法。直至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才把他发掘出来。
柳公权《金刚经》唐拓孤本(局部)
北宋之所以推崇颜真卿的书法,是因为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雅士“尚意”,注重书法家的人格和其作品中的精神表达。而颜真卿的书法强调忠义气节,其人品也格外正直,非常符合宋人的精神风骨,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被大力推崇。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纸本行书,34×119.5cm,宋代,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
颜真卿的书法竟不是自己写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湖州帖》是颜真卿于湖州担任刺史期间所写,讲述湖州发生水灾、百姓得以安置的事迹。此贴先后被宋宣和内府、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及内府等收藏,可谓极具艺术价值。然而针对此帖的真伪,坊间一直存有争议。后经专家鉴定,此帖并非颜真卿所书,而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仿本。
米芾仿颜真卿《湖州帖》卷(局部),纸本行书,27.6×50.2cm,宋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有一个拿手绝活,就是擅于临摹前人的书法作品,令其真假难辨。显然,《湖州帖》也是米芾的“杰作”。原因有二:其一,书写所用的竹料纸张是在宋代之后才出现的,故不可能为唐代产物;其二,在书写风格方面,作者用笔侧媚多姿、缺少颜书中锋多有力的痕迹,却与米书相近,故为其仿本。
米芾《题兰亭序》卷(局部),纸本行书,24×47.5cm,宋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9
大书法家为何要给她写墓志?
近日,首例考古发掘的颜真卿所书墓志在陕西出土。通过墓志判断,墓主人是居住在长安城的唐代贵族元大谦之妻罗婉顺。她卒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而史料也有记载,彼时38岁的颜真卿正出任长安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由此可见墓志的真实性。同处一城,元大谦一定听说颜真卿的书法名声,所以才请他来为妻子书写墓志。相比其晚年书法宽博雄厚,颜真卿早期书法更为清秀俊逸,为后来的颜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局部)
10
想自学颜体,该买哪本字帖?
如果你是书法初学者,那么颜真卿早期作品《多宝塔碑》最为合适。 该作品还未完全达到颜体风格顶峰,整体纵横平整、字体大小配合得到,非常适合刚学书法、掌握不好笔触的人练习。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就曾因试卷字写得不好看而被刷到第二名,于是下苦功临摹此帖,最后成为一代大家。
董其昌《仿颜真卿法倪宽赞传》卷,绢本行楷书,36.8×1579.7cm,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拓本(局部)
如果你想感受颜体最精华的风格特征,《勤礼碑》和《自书告身帖》值得临摹。 前者字体端正宽博,是颜真卿晚年楷书代表作,但由于现存版本来自石碑托片,字体笔画略有残缺,临摹时需要揣摩一二。 后者则是墨迹版,笔法和结体都更加完整,使得颜体精髓一览无余。
颜真卿《勤礼碑》拓本(局部)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藏
米芾曾提及,颜真卿经常叫家僮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刻成碑文,这说明他刻意想把自己的书法传于后世。而正是因为他在书法上孜孜不倦的尝试和令人尊崇的人品,颜真卿才终于成为值得后人争相临摹效仿的书法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