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用吼:这好像是 “ 草圣 ” 怀素的专利!
对于书法历史流变的记录如九牛一毛,于是只言片语的记录其实是极为珍贵的。怀素写字的“绝叫”是什么样貌?就是一个光头和尚一边挥毫一边大声呼喊、吼叫!但是唐朝群众对于这种“绝叫创作”,亦是“长幼集,贤豪至”。但其实在那个包容万象、雍容华贵的大唐王朝,这样的“忤逆”行为并不少见,似乎成为艺术表达的主流,甚至是本体。
《怀素草书歌》
唐·窦冀
鱼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
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麹犹半醉。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八月六日,创作《自叙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在《自叙帖》中,怀素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大历十三年(778年),42岁的怀素在佛经中有关雁荡山美妙记述的怂恿下,一心神往雁荡山,于是背上简单的行囊,其中装有“秋毫茧纸”,开始了他的南方之旅。这年秋天,他云游至雁荡山,投宿于雁荡精舍,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他尽情观赏了雁荡奇峰怪石巨嶂飞瀑,感到十分惬意。当仰慕怀素大名的精舍住持向他索书留念时,他欣然以擅长的细草书法抄写了这部小乘经典《四十二章经》。
对于古代文艺家比如怀素而言醉酒出品几乎会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雅集、宴席之上,诗人客宾们就着大鱼大肉,对酒当歌,一边观看怀素挥毫,一边写出自己的赞美之诗。怀素一边挥毫一边叫喊,身旁的朋友们没有手机录像,也没录音笔,更没有所谓直播,这些诗人的赞美诗竟然被怀素笔录在《自叙帖》中,边叫边写的大草作品,竟然成为了天下第一草书。
唐楷高峰之后,宋人尚意,黄庭坚死蛇挂树、苏轼石压蛤蟆、米芾癫狂刷字,这里面有隔代的承传(三国魏晋),又有对于前代(唐与五代)的“忤逆”。凡是与二王标准相左的思考,都会迎来时人的猛烈批评,这种批判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妖字”。
我们知道,相对诗词歌赋等文字内容,书法墨迹的保存流传更不乐观,掩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精彩墨迹太多,至于那些写在地上、墙上、芭蕉叶上的字,那大概是只有少有人见过的。对于怀素写字“绝叫”的这件事,如若没有唐代诗人窦冀的描绘,也许今人都不知道了。
怀素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无法阻止。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家贫,买不起纸张,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叶上,练习书法;为了练字,还制作了一块漆盘。怀素年轻时,书法在于“不师古”。按照中国的笔法传承,他还“不得法”,还处于正统书法的门外。
那位见证怀素写字“绝叫”的诗人,最后写道:
此生绝艺人莫测,假此常为护持力。
连城之璧不可量,五百年知草圣当。
怀素应该感谢那个时代,包容的社会形态愿意为他的“绝叫”买单。乾元二年(759年),怀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爱其才,还为他写下《草书歌行》。唐宝应元年(762年),怀素他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求师访友,经衡阳、客潭州。唐宝应元年(763年),怀素又开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阳)。唐大历元年(766年),怀素写《秋兴八首》。怀素此帖的书风,到这时还未发育成熟,而他的内心也处于彷徨阶段。无论是起笔、行笔、收笔,远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唐大历二年(767年),怀素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时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张谓奉诏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有幸见到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也鉴赏到《曹娥碑》。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唐大历三年(768年)春,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 国,谒见当代名公”,在衡阳与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当时,恰逢贬来潭州(长沙)任刺史的张谓回朝复职,怀素便与之同伴入秦。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并引以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