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推倒习惯性思维的墙,有一种教育现象叫"习惯性愚蠢"

班上有个孩子,他很聪明,情商很高,也很活跃,但就是考试不及格。

今天和他聊天,很自然地问他,按道理说,你这么聪明,可为什么考试的时候,总是这么多门功课不及格呢?

他想了一会,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

他这么回答我,在我预料之中,他开朗的性格。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就会承认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呢?

作为孩子,你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差生,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呢?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是不是也有时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赚不到钱呢?

有某位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进水池里。

开始,当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大鱼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慢慢地,大鱼的冲撞越来越少。

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结果,当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大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

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

最后,这条大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大鱼真是笨死了!

可仔细想想,大鱼原来并不笨,可是,在无数次的碰壁之后,大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

这种无力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的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将其称之为"习惯性默认自己愚蠢 "

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怀疑,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

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因为他自己也放弃了。

大量的所谓"差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差生。

而是因为偶尔的几次学习受挫,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开始得过且过,没有方向,混混日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

在生活中,有经验父母及老师一直非常注意孩子的信心培养,尽量让他有机会体验一个又一个的小成功,从而积累自信。

有些父母或老师,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做了许多相反的事——打击孩子信心的事,就像是为孩子拴了一根铁链,让他们在一次次尝试中"变笨"!

整天被高频率的负面暗示所淹没,孩子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自信心,作为家长更应该鼓励孩子,告诉孩子"孩子,你能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