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油糕与见风消
我的出生地临潼区栎阳镇是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古镇。小的时候就听说栎阳的泡油糕有名气,但一直没有吃过,也没有见谁做过。栎阳街道上有一个茶水炉子,经营者是一个总穿一身黑的圆眼睛老汉,人们叫他李师。听父亲讲,茶水炉子那块地方,早先就卖泡油糕,李师的师傅就是做泡油糕的把式,李师的手艺也不错。但我只见过他烧水卖茶,没有见他卖过泡油糕。想来那些年月,生活普遍贫困,国家职工每月才四两油,还要凭票购买,———所谓“万岁,万岁!灌油排队。排了半晌,灌了四两”,哪里会有宽裕的油来炸油糕?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师傅难为无油之炸,手艺不错的李师就只好改卖茶水了。
我第一次吃泡油糕是在已进入开放年代的1982年。那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临潼县文化局创作组。一次下乡到和栎阳毗邻的徐杨公社,好像是县上组织什么检查,一下子来了许多人,当地便用泡油糕招待,厨师是专门从县城某家饭店请来的,大概姓何吧,本县渭河南岸人,三十多岁的样子。于是,我便有机会观摩了他制作泡油糕的全过程:黑铁锅里烧开水,加熟猪油,加面粉,搅成烫面糊,舀到大案上晾,适当掺水,反复揉搓,醒一会儿,再揉。揉得高高壮壮的何师满头大汗。馅用黄桂、白糖、桃仁、玫瑰、青红丝、面粉等做成,炸时一个一个慢慢放入,用长筷子拨动,还要翻一下,待表层起泡,底面发黄时,用铁笊篱捞起,放到竹篦小筛中。
那天好像坐了十来桌,油糕用小筛端上来,一桌一小筛,每筛十多个。但见糕面隆起,呈一团蓬松的泡泡,像轻纱,如蝉翼,晶晶闪亮。大家纷纷伸出筷子,果然外酥里糯,入口泡消,香甜好吃。饭后我问何师做泡油糕的诀窍,何师说主要是大油掺面,把油、水、面的比例掌握好,再就是要搅到、揉到、炸到。之后到西安工作,吃过几次泡油糕,都是在酒店吃的。近年来,可能嫌制作麻烦吧,一般酒席上很少见到泡油糕了,要吃,得到西安饭庄去。
泡油糕和唐王朝有关。有传说称,唐太宗李世民当年曾吃过三原县王店集的油糕,其油糕就外皮起泡泡,馅心甜又软,李世民吃后连声说好,于是泡油糕名声大振。李世民吃没有吃过王店集的泡油糕呢?有可能吃过,因为三原县的白鹿原一带,据史书记载,唐初曾是皇家的巡狩之地。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去世后就埋在那里,称作献陵(之后,其地还修建有唐敬宗李湛的庄陵和唐武宗李炎的端陵)。李世民在巡猎或祭奠父亲的途中,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是有可能的。也可能没吃过。但是,人们希望他吃过,因为皇帝至尊至贵,皇帝皇妃吃了某食品,且说了一声好,此食品立马身价百倍。于是,人们就说他吃过。而这一说一传,就变成了文化,一代一代地流漫下来。如今,你到西安某家酒店用餐,人家给你端上一盘蓬蓬晶晶的泡油糕,说这是大唐皇帝李世民品尝后深为赞许的食品,你尽可玉口大张,至于传说,信不信由你。
传说之外。还有史载: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一个姓韦名巨源的人官拜尚书左仆射———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副总理吧,向中宗李显进献烧尾宴,其食单列举了五十八种佳肴食点,其中之一名“见风消”(又称“油浴饼”)。这个“见风消”,差不多就是泡油糕的前身:泡油糕那一层蓬松鼓起的泡泡,的确是一“见风”就“消”散,而用大油掺面,也和“油浴”相吻合。看来,泡油糕在唐代就是有名的佳点,其历史,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年。[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