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经方
作者:紫菀花
“风湿性关节炎”,自古以来就有,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从事某些职业的人也会得。
由于治不得法,很多人长期深受此病的折磨!严重者,会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
今天,紫菀花就跟朋友们谈谈这个谁也难说会不会幸免的病症。
首先,大家要清楚:中医或者人们口头上常说的那个“风湿病”,跟西医的“风湿热”(发热、关节炎、心脏炎为其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有所区别的。
另外,西医的“风湿热”,跟西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是不同的。西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但认为与遗传相关。
但是,研究中医的人,会认为西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跟遗传无关,并认为这个病实际上是由中医所说的风湿病发展而来的,即:当风湿病严重到使患者的关节发生变形的程度时,西医才能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换句话说,如果风湿病能及早得以治愈,就不会发展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当然,如果你相信西医,为了控制类风湿病的继续发展而吃伤害肝肾的西药,那么其结果将会使原本已虚弱的肝肾,迅速变得更加虚弱,并将因此得到肝脏和肾脏方面的疾病。反正选择权在你自己的手上!
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就知道“风湿病”好发于人体的关节部位,所以人们习惯于把这几个字连在一起说:“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中国人对于关节炎这类病证的通俗叫法。实际上,在中医经典论著《黄帝内经》中,它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做:“痹”。
相关论述摘录如下:“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这段论述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在风、寒、湿这三个外来邪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痹证,所以为啥我们习惯叫“风湿”呢。
到了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对于“痹”证的病机和治法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述,并根据临床上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症状,开出了不同的治疗方剂。
仲景先师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大家发现没,论中出现有“风湿”二字。
痹证,俗称风湿病,为人体在感受外来的风、寒、湿等邪气后,所表现出来的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遇冷或遇热时病情加重为主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其中,湿邪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流注关节,痹阻阳气,故以湿邪为主的痹证常以“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为主证。若湿痹日久不愈,湿邪亦可入里,伤及脾胃阳气而生内湿,从而出现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泄的症状。
那该怎么治呢?仲景先师指出了两种方法:
若湿邪在肌肉关节,应采用“发汗”法来去湿;若湿邪在里,则当通过“利其小便”(注:可采用“五苓散”利小便、祛湿)来去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发汗”法!仲师说应该“微微似欲出汗”,即微发其汗,而不是大发其汗,如此才能将风邪和湿邪全部驱除出去。
那为啥不能大发其汗呢?
因为大发其汗只能使风去而湿存。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所以,若大发其汗,则风邪虽除而湿邪仍留滞不去,不仅不能愈病,反而还会耗伤卫阳。
而微发其汗,则顺应了湿邪的致病特点,使阳气充斥于肌腠表里之间,缓缓蒸发,则营卫通畅,风湿之邪才能俱去!
看到这儿,想必大家应该能领悟到一点:想靠增大运动量、出大汗来驱除湿气的做法是错误的!大汗淋漓,不仅不能去掉湿气,反而还会损伤自身的阳气和津血!
另外,仲师还说了,驱除湿邪也不能用“下法”,即苦寒、泻热、通便的中药。
因为湿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误用下法会使里阳更伤,轻则呃逆、胸满、小便不利,重则虚阳上越而额上汗出、微喘。阴寒内盛者,更会因真阳失守、阳气上越、阴气下脱而出现大小便不止,此为“死症”!
看到没,那些经常吃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想以此来祛湿的人也应该有所领悟了吧!
接下来,紫菀花给大家介绍《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病的几个方剂。
一、表实证
表实证,是因外邪束表(表,即肌肤的表面)、肌肤腠理闭塞所致的病症。
有“表实证”,就有“表虚证”。
两者如何区分呢?主要就是看有没有“汗出”的现象。没有“汗出”的,为表实证;有“汗出”的,为表虚证。一般来说,身体壮实的人,多会出现表实证,身体虚弱的人,多会出现表虚证。
风湿病的表实证有以下三个:
1、头中寒湿证
像西医的“鼻窦炎”,大多就属于这种头中寒湿证,在脑子和鼻子之间有很多黏黏的湿在里面,把鼻子给堵住了,造成患者鼻塞,而只得用嘴巴来呼吸。擤出来的都是脓鼻涕,而且还有擤也擤不尽的感觉。
怎么治呢?
仲师说:“内药鼻中则愈”。
关于纳鼻药,因原文未指明用何方药,故后世医家对此见解不一。有以“瓜蒂散”擤鼻的,也有用鹅不食草纳鼻的,均可作参考。
倪师说可用石菖蒲粉来纳鼻,喷到鼻子里,喷进去以后会感觉很呛鼻,于是就会一直打喷嚏,寒湿的鼻水就会跟着一起流出来。若为脓鼻涕,则需将矾石和麝香二药配在一起来治疗(鼻窦炎),效果非常好。此外,还可以通过针刺迎香、上星、百会、前顶、凤池、肺俞等穴位来进行治疗,效果也很好。
2、麻黄加术汤证
此证为寒湿在体表,有恶寒发热、骨节疼痛、无汗等症状,且有明显的寒象。
“麻黄加术汤”方原文如下:“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 去皮,甘草一两 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即:盖被子)取微似汗。”
麻黄加术汤是“微发其汗法”的代表方之一。
除了风湿病,麻黄加术汤还可用于治疗风疹和湿疹。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原文如下:“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此为风湿在表,趋于化热的证候。此方与麻黄加术汤相比,表证较轻,恶寒渐减而热势渐重,且身疼、发热等症于日晡时(即申时,下午3点到5点之间)加重,其病情较浅。也是无汗。
倪师说,如果看见一个病人的皮肤特别干燥,又兼有风湿关节痛时,就是麻杏薏甘汤证了。倪师说还有一种情形,有的人一遇到阴天,关节就开始酸痛,这个也是麻杏薏甘汤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原文如下:“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此方也是微发汗法。
二、表虚证
防己黄芪汤
原文如下:“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此方能祛风湿、固正气,治疗风湿表虚证,患者会有“汗出”的症状,与前面无汗出的表实证不同。另外,患者“身重”的症状也会比较明显。
关于前面三个方剂的区别,倪师是这样说的:麻黄加术汤专治寒湿在表;如果寒湿在肌肉上面的,是麻杏薏甘汤;如果寒湿到了血脉神经(血管的外围)的,是防己黄芪汤。(寒湿进入血管里面的,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参见《四剂中药治好痛风》。)
“防己黄芪汤”方原文如下:“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此方也是一个微发汗剂。
三、表里阳虚证
共有三个方剂。
先看前两个方剂的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桂枝附子汤
此为风湿在表,兼卫表阳虚证,且患者的血也虚。
“桂枝附子汤”方原文如下:“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 切,附子三枚 炮 去皮 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2、白术附子汤
与上证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风邪已基本解除,而黏腻难以速去之湿邪仍未尽除,湿邪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湿在中焦,肠子里的津液不够,故病人大便坚,小便自利。
“白术附子汤”方原文如下:“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 去皮,甘草一两 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3、甘草附子汤
先看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证为风寒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风湿证,病情和骨节疼痛的程度要比前两个方证更为严重。
将以上三个方证做个比较,则“桂枝附子汤”治风湿兼表阳虚,风邪偏盛之证;“白术附子汤”治风湿兼表阳虚,湿邪偏盛,湿在中焦之证;“甘草附子汤”治风寒湿之邪俱盛,且表里阳气俱虚之证。
倪师说“甘草附子汤”证的湿,是已经渗到关节里面去了,关节会因红肿而变得很大,你想靠近看一下,患者都会大呼“痛”!
“甘草附子汤”方原文如下:“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 炮 去皮,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以上是治疗风湿病的仲景经方,效果很好,只要对症,通常可以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神奇疗效!
需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最后三个方剂里面都有炮附子,附子有毒!因此煎煮方法非常重要,需久煎才能去其毒!紫菀花的经验是:当炮附子的剂量不超过15克时,可以不单独先煎,但应与其他药材一起浸泡至少半个小时,然后煎至少一个小时,这样才会安全。当炮附子的剂量超过20克时,应单独先煎至少半个小时,然后再倒入其他药材同煎至少45分钟以上。当炮附子的剂量达到30克时,不仅应单独先煎半个小时,而且还应与其他药材一起同煎至少一个小时。另外,水量必须放够,通常至少要放六、七碗水,宁可多,不要少。因为不同药店的附子质量参差不齐,以防万一,毕竟安全第一!
还有关于经方的剂量问题,汉代的一两,按3克、5克、15克计算的人都有。紫菀花通常按5克计算,疗效一样很好。因此,不见得非要按15克计算,除非药味很少的方子。因为药味多的方子,加上足够的水之后,恐怕普通大小的药煲是装不下去的,如在这种情况下,非要减少水量的话,那么一是会造成药材的浪费,药汁太浓,这不是浪费吗?二是如有像附子这样的毒药,则会因水量太少而煎煮不够充分,造成毒性的残留,服药者容易中毒!
总之,以上方子最好在懂经方的医者指导下煎服。
大家应该有个观念:风湿病只有中医才能治得好。除了汤剂之外,还有艾灸、针刺、药浴等中医治疗方法,其差别在于治疗时间的长短和疗效的显著程度,当然,疗效的最终落实,还有赖于医者的医术。但甭管怎么样,中医治疗风湿病的疗效肯定要比西医好,关键是不会像西医那样制造许多新的问题出来。
比如治疗风湿病的疼痛,西医一般是给患者吃止痛药。刚开始吃止痛药时,的确是吃完药,很快就不痛了,可是没过多久,又会痛起来,而且,吃的剂量会越来越大,否则就不能止痛。最糟糕的是:吃上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人的肝肾也就坏掉了!
西医的止痛药都是激素类药物,其结果就是造成股骨头的快速坏死!那就走不了路了,就要做手术置换股骨头了!且不说手术的风险和所花费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以及康复所需要的漫长时间,可怕的是过不了几年,那做过手术的地方,很可能会再出问题!
再一个,风湿病继续发展下去,骨节会变形,而成为西医所谓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西医说类风湿这个病是治不了的,只能用西药来控制,是相当于终身致残的病!
那么,中医有没办法治呢?
紫菀花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只要能遇见医术高超的中医大夫,能谨遵医嘱,好好吃药,好好治疗,那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愈,并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