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投资股市前需要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在第一财经做的关于仁东控股十几个跌停的节目,故事段子很多,一财小姐姐说“演播室内外一片欢声笑语”。

巴菲特说,公司分三类,好公司、烂公司和看不懂的公司。我的经验,从外部进行财务分析,大多数是看不懂的公司,无法从简单财务分析得出结论。也有例外,茅台一看就是好公司,仁东控股一看就是差公司,也是少见。
财务分析三个角度,经营业绩、现金流和资产质量。

1第一111第一               1

经营业绩

我的习惯,把上市以来的收入、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经营净现金流拉个表感觉一下。
上市时收入40多亿,上市第二年就变脸。后来就卖壳资产置换,从漆包线改成支付和供应链。支付行业这些年小企业比较难,有两大寡头和国家队银联。仁东供应链毛利只有零点几。不管是现在业务还是前景,这家公司都乏善可陈。

22第一111第一               1

现金流

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背离且是负数,需要高度警惕。这是一个预警。再往下看,发现10月30日已经有银行贷款违约,这是现金流即将断裂的高危信号。警钟响了两次。

32第一111第一               1

资产质量

猛一看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有15亿,毕竟净资产只有十亿规模,这数不错,不过仔细一看,绝大部分是支付子公司保证金,受限资产,人家的,算不得数,自己能动的只有5千万左右,怪不得10月30日会有3.5亿银行贷款逾期。
再看商誉有十几亿,这个就更不靠谱,商誉是一个会计账面资产,是当时收购公司溢价收购价与账面值的差,我们会计圈有个老法师说的好,“商誉就是个洋泡泡”,上海话,洋泡泡就是气球,你想想,充好气的气球下场是什么,无外乎两个,一是爆掉,二是瘪掉,最终都是不见了。
如果一定要参与仁东这类游戏,要看清楚,这是个投机,也就是个赌博,既然是赌博,记着赌场门口的话,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就怕别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
另外,我觉着看看《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会有帮助,这本书是价值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是普通投资者股票投资圣经。书中一些内容我摘录如下
开始投资任何股票之前,投资者都应该首先问自己以下三个个人问题:
①我有一套房子吗?
②我未来需要用钱吗?
③我具备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吗?
投资于股票是好是坏,更多的是取决于投资者对于以上这三个问题如何回答,这要比投资者在《华尔街日报》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更加重要。房地产跟股票一样,长期持有一段时间的赚钱可能性最大。与股票经常频繁换手不同的是,房地产可能会被一个人长期持有,我认为平均持有年限是7年左右。与此相比,纽约股票交易所87%的股票每年都会换手一次。人们买卖股票要比买卖房屋便捷得多,卖掉一套房子时要用一辆大货车来搬家,卖掉一只股票只需动动手指。
难怪人们能够在房地产市场上赚钱却在股票市场上赔钱,他们选房子时往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而选择股票时却只花几分钟的时间。事实上,他们在选择个好微波炉时花的时间也比选择一只好股票的时间多得多。
第二个问题未来需要用钱吗?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资金只能限于你能承受得起的损失数量,即使这笔损失真的发生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第三个问题,我具备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需的个人素质?(三种素质,自我检查)
第一种素质,个人品质。这是所有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应该包括:耐心、自立、常识、对于痛苦的忍耐力、心胸开阔、超然、坚持不懈、谦逊、灵活、愿意独立研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以及能够在市场普遍性恐慌中不受影响保持冷静的能力。就智商而言,最优秀的投资者的智商既不属于智商最高的那3%,也不属于最差的10%,而是在两者之间。在我看来,真正的天才由于过度沉醉于理论上的思考,结果他们的理论总是被股票实际走势所背叛,现实中的股票走势远远比他们想象出来的理论要简单得多。
第二种素质,在不完全信息下决策的能力。要想取得股票投资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素质是要有能力在得到的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以及得到的信息不完全准确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华尔街的事情几乎从来不会十分明朗,或者说一旦事情明朗化时,再想要从中谋利已为时太晚,那种需要知道所有数据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华尔街只会一再受挫。
第三种素质,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最后,至关重要的是你要能抵抗抗得了你自己人性的弱点以及内心的直觉。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内心的一个秘密角落里都会隐藏着一种自信,觉得自己拥有一种预测股票价格、黄金价格或者利率的神奇能力,尽管事实上这种虚妄的自信早就一次又一次地被客观现实击得粉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当大多数投资者强烈地预感到股价将会上涨或者经济将要好转时,却往往是正好相反的情况出现了。
教授新书上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