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13,语昭湖

《越绝书.吴地记》中有几条关于湖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太湖条之下。今天太湖还在,依然是中国第三大的淡水湖;无锡湖已经确定湮没,有很确切的史籍记载。其他的湖,是存是湮,在什么地方,古今如何变化,完全没有提示,只能自己去追寻,去猜测。

《越绝书》里几次提到语昭这个地名,比如语昭渎、语昭湖、语昭、语招,显然在当时(到东汉中晚期)这是个地标,在互联网上查不到关于语昭这个地名的线索,但语昭确实存在过,没有理由就这样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以下是《越绝书.吴地记》中的几条记载:

  1. 语昭湖,周二百八十顷,去县五十里。

  2. 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写西野。去县三十五里。

  3. 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时与摇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毋头骑归,至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

  4. 母陵道,阳朔三年太守周君造陵道语昭,郭周十里百十步,墙高丈二尺。陵门四,皆有屋。水门二。

第1条,语昭湖面积(在东汉时)为280顷,合18.67平方公里,或者28,000亩,距离吴县50里,合现在的20公里。

第2条,无锡湖条,从字面上理解,是春申君从无锡湖开始往东开凿语昭渎,一直到胥卑田,再从胥卑田往南引一条运河,直通太湖。去县三十五里,不确定是指的胥卑田,还是注入太湖的运河;三十五里,不确定是距离吴县35里,还是距离无锡35里。这条运河南北走向,也许是吴古故陆道中提到的阳下溪,或者另外一条河,但不是语昭渎。

《吴地记》另有一条:“吴西野鹿陂者,吴王田也。今分为耦渎,胥卑虚,去县二十里。”此处有胥卑虚(墟),在吴县以西。此处的胥卑墟大概与语昭渎附近的胥卑田无关。

语昭湖、语昭渎大致的方向应该可以推测,是在无锡以东、苏州西北。参照今天的地图,我猜测语昭湖是今天苏州西北的漕湖,语昭渎可能是今伯渎港的前身,胥卑田在无锡硕放一带。

语句中不通者不少,“以堵为疏”,当为“改堵为疏”;“通向南北四方”还是把四方去掉比较合理;既然说了伯渎河,就都统一成这个名称吧。

梁鸿湿地北,通往漕湖前的伯渎河

漕湖,东汉时又称巢湖,漕、巢、昭,一音之转。从姑苏城平门到漕湖20公里,相当于汉50里,符合《越绝书》记载。今天漕湖的水域面积是9平方公里,合135顷,不到古语昭湖的一半。但要是算上鹅湖,水域面积8000亩,即80顷。再加上漕湖与鹅湖中间的陆地部分,差不多就280顷了。东汉以前,漕湖和鹅湖很可能是联成一片的。

第3条,语招之战,又出现了摇城王,但这一条几乎无法读懂。越宋王、摇城王、周宋君,不知道谁和谁?《吴越春秋》的记载也残缺。

钱培名《越绝书校注》曰:唐代《太平御览》中引了《吴越春秋》:“升平门外麋湖西城者,麋王城也。与越王遥战,越王杀麋王,麋王无头,骑马还武里,乃死,葬武里城中。以午日死,至今武里午日不举火。”对比这两段文字,知道古代文献传下来,错讹很多。《吴越春秋》的越王遥,就是《越绝书》的越王摇。越宋王应该是麋王,周宋君是麋君。

升平门就是巫门、平门。武里城,《越绝书》:“小城东西从武里,面从小城北”。意思是武里在吴小城之北,武里城或者武里南城,大概就是吴小城,现在苏州城内,不知道那个午日不举火的旧俗是否还保留?

第4条,阳朔三年(前22年)是西汉成帝的年号,就是那个宠信赵飞燕姐妹的刘骜。当时会稽郡太守姓周,在语昭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母陵(道),外郭十里百十步,墙高丈二尺。有四座陵门,门上都有屋,另外还有二座水门。母陵道前面可能脱漏一个字,或者母是别的什么字的讹误,比如毌。

《汉书》记载,阳朔三年发生二件大事。六月份,颍川铁官徙申屠圣等一百八十人起义。申屠圣自称将军,率领起义者夺取武库兵器,杀死官吏,转战九郡。不久,被官军镇压。铁官徙指正在服刑的罪犯,不堪奴役反抗。另外一件事是大将军大司马王凤死了。当时外戚专权,权势熏天。如果周太守为王凤大将军建一座陵,是有可能的。

语昭湖、语昭渎附近的语昭(招)城,可能在鸿山与荡口之间。鸿山有一群等级很高的越国贵族大墓,看起来这一带的风水不错,越国贵族和周太守都看中了。

这一日行程很赶,只来到漕湖西北角的东夏村,这个角被围起来,大概作水产养殖,湖中水葫芦一大片。漕湖东好像有环湖道,湖中间的小岛有路沟通,适合骑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