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陈友谅与朱元璋的鏖战开始
上周我们说到陈友谅先将徐寿辉的心腹部将逐一杀害,然后将徐寿辉诱骗至太平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1360年,陈友谅在武昌(今湖北武汉)登基称帝,建立了陈汉政权。
自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来,陈友谅势力越来越强,从朱元璋或元朝朝廷手里攻陷了许多城池,他先占领了皖南的重镇安庆(今安徽安庆),又攻破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然后陈友谅又分兵攻取下了邵武(今福建邵武)、吉安(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则领兵占据了抚州(今江西抚州)。不久,陈友谅又连续攻克了建昌(今江西南城)、赣州(今江西赣州)、汀州(今福建长汀)、信州(今江西上饶)、衢州(今浙江衢州),西北面,陈友谅又攻克了襄阳(今湖北襄阳),势力越来越大。陈友谅极盛时的势力扩展到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全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的小部分地区,足足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四个省,而且陈友谅野心勃勃,一心想称帝,是江南地区最强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势力仅仅相当于今江苏、安徽的一小部分和浙江的中部、南部,仅仅相当于今天中国的一个省,和陈友谅不是一个级别的。
陈友谅是一个非常心狠手辣,也非常聪明的人,朱元璋刚到应天时实力较弱,周围的几大势力都没正眼看他。一开始,陈友谅对于朱元璋的认识显然是比较局限的,他与朱元璋偶有战斗,但并没有决定立刻就要拿下应天。导致龙湾之战爆发的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此人好杀降,在攻下池州城后将降军全部杀死,只留了几个人去告诉陈友谅,这些人都是他常遇春杀的。这一举动非常非常嚣张,虽成全了常遇春的一时快意,却给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攻克了安庆下游的池州(今安徽池州),后朱元璋深感威胁,派徐达、常遇春等人攻池州,陈友谅结果被徐达、常遇春等所击败。常遇春生擒陈友谅的士卒三千余人。对于三千战俘,直性子的常遇春于是向徐达建议说:“这些人可都是咱们的劲敌,不杀了他们恐怕将成后患。若是让咱们主公知道了此事,他必是要不杀这些人的。”于是,三千战俘被常遇春坑杀了,相当于常遇春向陈友谅放出狠话:“你的部下就是我杀的!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因为杀降这一事件,陈友谅对朱元璋产生了极大不满,决心一举拿下应天府,将朱元璋和常遇春都赶回老家种地去。坦白而言,陈友谅的信心并不是没来由的,当时他的实力确实远远高于朱元璋,在水军方面尤其占优势,他的战船非常大,大得惊人,远远胜过朱元璋,而应天城外的护城河连通长江,陈友谅的庞大舰队可长驱直入,攻下应天府在他看来几乎在覆手之间。
陈友谅在完成了登基仪式之后,便派人到张士诚处知会,并请求张士诚能够在东线配合一下。张士诚在心里只是一笑了之,不过最后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而已。其实,张士诚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已经在这里坐山观虎斗,看着热闹,既不援助陈友谅,也不帮朱元璋,因为张士诚并无一统天下大志,只想着守着自己所占据的地盘,偏安一隅罢了。
陈友谅仰仗兵力和实力强大要东取朱元璋的老巢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等人也显然也看出来了两者的实力差距,而且而朱元璋担心一旦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自己腹背受敌,那就糟糕了。于是朱元璋征求下属和谋士商量对策,下属和谋士们就提出了主动出击和放弃应天两种看法,主张主动出击者认为应该攻打已经沦陷的太平城,然后据太平以守应天。但这种办法被朱元璋驳回了,因为太平城墙坚固,轻易攻打不下来,若是全力进攻则可能导致后方空虚,一旦失败将无力回天。主张放弃应天者则认为应该退守城外紫金山或干脆离开这里,这个意见同样不被朱元璋采纳,他显然是不愿意就这样轻易放弃的,毕竟他们当初费了多少力气,付出了多少鲜血才占据了应天,哪能轻易放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初来不久的谋士刘伯温第一个站了出来,大声喊道:离开应天我们又能去哪里呢?要走你们走,我誓与应天共存亡!此话如春雷落地,振聋发聩,一下把众人都惊醒了,是啊,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朱元璋也深受触动,一个弱不禁风的谋士尚有此等胆识,他们这些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武将又有什么可惧的呢?于是便下了决定,无论结果如何,死守应天府。
刘基(刘伯温)说:“主降及奔者,可斩也。”意思是那些主张逃跑或投降的人该杀头,表明了自己与陈友谅决一死战的决心,然后他又说:“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陈友谅的贼军已经骄傲了,等着他们深入,埋伏兵力拦击打败他们,很容易了。按照天理,后行动者得胜,夺取威势,制服敌人,就可以一举成功。于是,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计策。
于是,朱元璋设计令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来引诱陈友谅,令陈友谅速来。康茂才还告诉陈友谅:“江东桥是座独木桥。”这下,陈友谅放松警惕,骄傲自大,觉得自己铁定胜了,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可是陈友谅到了江东桥,才发现江东桥并不是什么独木桥,而是坚固的铁石桥,陈友谅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可这已经来不及了。陈友谅呼唤康茂才好几声,可一点反应也没有。于是,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龙湾正式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