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承认,自己不知道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听财经新闻,解市场之谜,大家晚上好,我是叮当!
当你纠结于对与错时,很容易忽视问题的本质。道德指南针会说服你相信答案显而易见(即便事实并非如此),它会告诉你有明显的对错之分(而通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最糟糕的是,它会让你确定自己已懂得关于此话题的一切,于是便不再汲取新知识。
听一个简单的故事并回答几个问题。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叫玛丽的小女孩跟着妈妈和哥哥去海边。他们是开着红色的车去的。到海边后他们游泳、吃冰激凌、玩沙子,午餐是三明治。
问题是:
1. 他们的车子是什么颜色的?
2. 他们午餐吃的是炸鱼和薯条吗?
3. 他们在车里听音乐了吗?
4. 他们午餐喝柠檬汁了吗?
回答得如何?研究人员问了英国一群5~9岁儿童同样的问题,让我们把你和他们的答案做个比较吧。
几乎所有孩子都答对了前两题(“红色”和“不是”)。不过后两题答得可不太好。为什么呢?那两道题无解——故事里没有给出足够的信息。然而竟然有76%的孩子还是用“是”与“不是”回答了后两题。
这些试图在回答简单问题时蒙混过关的孩子都有当商人和政治家的潜质,在政商界,几乎没有人承认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事。
人们一直说,英文中最难以启齿的三个字是“I love you”(“我爱你”)。我们完全不同意!对大多数人而言,最难以启齿的是“I don't know”(“我不知道”)。多么可惜,你若不承认自己不知道,那几乎就不可能学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在我们探究编造答案这一行为的原因前——包括这么做的代价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先弄清楚我们口中的“知道”究竟是什么含义。
很多浅显的道理只有在事实面前才变得一目了然——这需要有人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证明。只有当你不再不懂装懂后,才能释放出研究的冲动。不懂装懂的诱惑太大了,你必须变得更勇敢。
让我们从孩子们的进步中得到些鼓舞吧!下次当你面对不懂的问题时,请直说“我不知道”。当然,还可以加一句——“但或许我可以找到答案。”然后请尽你所能寻找答案。你会惊讶地发现人们是多么欢迎你的坦诚,尤其当你在一天或一周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时。
即便进展没有那么顺利——你的老板对你的无知冷嘲热讽,抑或无论怎样尝试都找不到答案——偶尔说“我不知道”依然有另一个更具策略性的好处。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心态;希望大家都可以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