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八:《老子》和《庄子》
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八:《老子》和《庄子》
《老子》、《庄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是《老子》,托名春秋时老聃所作,后世学者则认为此书形成于战国时期。
《老子》亦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书中以" 道" 来说明宇宙万物演变生息的规律,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观点,认为" 道" 是" 天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 (《老子》五十一章),具有"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老子》二十五章)的特征。《老子》一书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书中认为;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祸福、生死、荣辱、智愚、吉凶、兴废、进退、主客、巧拙、辩讷、难易、公私、怨德、贵贱、贫富、治乱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事物。
这些哲学观点的论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修身、审美、语言等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也涉及到宇宙自然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老子》一书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从文学角度看,《老子》一书语言简炼,类似警言与诗句,含义深广,耐人寻味。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在政治观点上,《老子》一书主张" 无为而治" ,即为政者不要扰民,要顺其自然,认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而提出" 绝圣弃智" 、" 小国寡民" 的治国方案。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庄周(公元前360 - 公元前280)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生于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当时属于宋国),曾为蒙地的漆园吏。《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所学" 其要本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庄周是一个颇有才华且志向坚定的人。
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 道" 是" 自本自根""无所不在" 的万物本源,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 神" 的主宰,世称" 老庄哲学"。但他认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这种泯灭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差别,幻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却成为一种安时处顺,逍遥自得的人生观,最终走向宗教宿命论。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后人以《逍遥游》至《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己所作,其余则为庄子门人及后学者所作。
庄子主张以" 道" 治理天下: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 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庄子》中含有深刻的辩证思想。他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其出发点固然可以商讨,但其思想的辩证观点却是显而易见的。
《秋水》篇记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的一段对话,更可见其思辩之精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终以精细的思辩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不过庄子进而得出万物通灵的结论,则走向唯心。
从文学角度看,庄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成就最高。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浪漫主义的散文创作方法。
如《庄子》内篇《逍遥游》旨在说明人生应当摆脱一切物累,获取绝对自由。全文用充分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逐层深入地去说明这一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云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样大的鱼,这样大的鸟,这样的奋飞状貌,在现实生活中是绝然不存在的。然而庄子却用这种形象思维描绘出这种生动形象来说理,从而表现出极" 大" 的概念。然后,他又以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尘埃比喻世界的极小事物。并说明这些" 大" ," 小" 事物存在,都还" 有待" ,而庄子所追求的是" 无待" 的绝对自由。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李白说:庄子的文章"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大鹏赋》)
就其世界观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而言,的确有这种特色。
二、《庄子》一书," 寓言十九" ,常采用大量寓言故事说理。
如《则阳》篇中用" 触蛮之争" 嘲笑诸侯之间的争战: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故事说世上诸侯之间的征战、厮杀、掠国、侵地,渺小得象蜗牛头上的两支触角争斗那样可悲可笑。
其它如:庖丁解牛(《养生主》)喻养生之理要顺其自然;轮扁斫轮(《天道》)喻读书之法;佝偻承蜩(《达生》)喻专心致志之道;匠石运斤(《徐无鬼》)喻知音难遇之感,等等,都以形象的寓言故事阐明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总之,《庄子》是一部文学特色非常鲜明的哲学著作。作为一家之言,在思想上,尤其在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著名文人,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等,无不在思想和艺术上受到庄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