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体
⑤、形—神
形者形体状貌,神者精神态度。形取生意,神求精神、气格。形与神的关系,前人早有论定:“以形写神”,顾恺之。“得神于形”,“形非神不运,神非形不凭。”王夫之。但其中有差别:“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苏东坡。故“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彩至脱格,则病也。”王世贞。其理易见,不待多说。然而情况似乎不如此简单。在北宋,曾因苏东坡的见解,有过误解和讨论。东坡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而有晁以道的“转语”;“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后来明季莫是龙(或谓董其昌)认东坡诗曰:“此元画也,”以道诗“此宋画也。”实则以道不识东坡鉴赏之高度与兼包并蓄之襟量;莫(或董)亦仅道出宋画、元画之特点,而未能见到东坡开一种审美之风气。
苏轼 潇湘竹石图 28cm×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写物贵有我在。华翼纶说:画必孤行已意乃可自写吾胸中丘壑,苟一徇人,非熟即俗。顾恺之“图裴楷像,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像在岩石里,云:此子宜在丘壑中”。《晋书・顾恺之传》。顾画之所以为妙者,先有作者之胸怀。“山中无人,水流花开”,虽曰无人,岂无人在。有景有情,谓之有意境。意境者何?性之契合,心之一动,一种敏感而已。王夫之说:“相求于性情,固不当容浅人以耳目荐取”。用笔用墨,或纯熟而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未达心性之境,终有间于“自然”。《庄子》之“自成”、“自是”、“自在”。
摘自《中国画画什么》
文摘卡
形神之辨
杜子美古柏行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三千尺。”沈存中《笔谈》云:“无乃太细乎?”余谓诗意只言高大,不必以尺寸计也。《诗评》载王郊《大夫竹诗》示东坡,其一联云:“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坡曰“十条竹一个叶也。”若郊者又何足以语诗乎? 坡公云:“人看王郊诗,若能忍笑,诚为难事。”盖谓此尔。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
文摘卡
形、神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份矣。失其所守之位,而离其外内之舍,是故的举措不能当,动静不能中,终身运枯形于连嵝列埒之门……形神相失也。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制:主宰)
《淮南子·原道训》
文摘卡
通首清贵,三、四逼真乐府,咏物诗唯此为至。李巨山咏物五言律不下数十首,有脂粉而无颜色,颓唐凝滞既不足观;杜一反其弊,全用脱卸,则但有焄蒿凄怆之气,而已离营魄。两间生物之妙,正以神形合一,得神于形而形无非神者。,为人物而异鬼神。若独有怳惚,则聪明去其耳目矣。譬如画者固以笔锋墨气曲尽神理,乃有笔墨而无物体,则更无物矣。宝大痴,云林而贱右丞,亦少见多怪者之通病也。杜陵《苦竹》诸篇其贤于巨山者,不能以寸,举一废一,何足以尽生物于尺素哉?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杜甫《废畦》)
若有疑问,欢迎大家提问,问题可发送至底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