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防备过徐达吗?

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意为洪大的武功,朱元璋麾下名将众多,徐达位列第一。自从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朱元璋再没亲自统兵出征,很多关键的战役都是让徐达统兵出征:消灭张士诚的势力、北伐元朝、数次北征王保保,直到去世前一年,徐达仍在北平主持北方军务。那么,朱元璋不担心徐达功高震主、生出二心吗?他防备过徐达吗?

徐达的正室夫人谢氏是谢再兴的次女。

谢再兴在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猛攻洪都的第三天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是朱元璋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后来,谢再兴很可能在与朱元璋的军队交战中战死,他的弟弟谢三、谢五都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为难谢再兴的两个女儿: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夫人谢氏、徐达的夫人谢氏。

那么,朱元璋与徐达之间有没有因为这件事生出嫌隙呢?

谢再兴叛降张士诚事件发生在元至正二十三(公元1363年),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这件事并没有影响朱元璋对徐达的倚重,徐达也一如既往地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问题是,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朱元璋为何仍能重用徐达?仅凭信任吗?他防备过徐达吗?

元至正二十三(公元1363年)四月二十三,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猛攻洪都,四月二十六,谢再兴叛降张士诚,当时徐达正与常遇春一起围攻庐州左君弼。

六月二十五,朱元璋令召徐达、常遇春放弃攻打左君弼,从庐州带兵返回,驰援洪都,想必朱元璋此时已经得知谢再兴投降张士诚之事。

七月初六,朱元璋率领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统兵二十万,救援洪都,此时想必徐达也已经知道岳父谢再兴投降张士诚之事。

七月二十一,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徐达身先诸将,冲锋在前,俘获陈友谅一艘巨舰,朱元璋军队士气大振。

当时,陈友谅军队占据上游,战船高大,朱元璋兵力少,战船小,不利于仰攻,打得十分艰苦,徐达也在战斗中受伤,而且朱元璋担心张士诚趁机发兵袭击应天,于是让徐达返回应天驻守。

其实,此时留守应天的还有朱元璋的另一位心腹大将冯胜,他的战船在去洪都途中被风浪打翻,朱元璋认为不吉利,于是让他返回应天。

冯胜统领朱元璋亲兵多年,深受朱元璋信任和倚重。

八月二十六,陈友谅冒死突围,中箭而亡,朱元璋艰难获胜,有的将领建议乘胜进攻陈友谅的都城武昌,朱元璋没有采纳,九月初六回到应天。

据说朱元璋及其部将并没有亲眼看到陈友谅中箭身亡,而是从投降过来的陈友谅部众那里获得了这个消息。

从时间上推算,在确定了陈友谅已经中箭而死后,朱元璋一刻也没耽误,立即带兵回了应天,也许他真的有些放心不下。

朱元璋在鄱阳湖决中最终胜出,灭了劲敌陈友谅,为日后一统江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应天休整了一个多月后,十月初七,朱元璋率领常遇春等将领到达武昌,开始围城,也许徐达此时重伤未愈,也许朱元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确定徐达的忠心,朱元璋并没有让徐达去武昌。

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封李善长为中书省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位于李善长之下,在武将中位列第一。

或许,朱元璋曾对徐达的忠心有过些许不确定,不过他仍旧明确了徐达在武将中的最高地位,以实际行动传达出重要信息:徐达深受他的信任与倚重。

二月十七,朱元璋再次来到武昌,亲自指挥攻城,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后,朱元璋三月初一回到应天。

四月十四,朱元璋令徐达率常遇春、冯胜、胡美、傅友德等将领攻打庐州左君弼。

攻下庐州后,朱元璋开始让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攻取尚未归附的陈友谅其余地盘,陈友谅的昔日部众此时已群龙无首,自然不是朱元璋军队的对手。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正月,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获罪,被安置到桐庐县。

二月,张士诚派李伯昇挟持谢再兴,带领二十万大军围攻诸暨新城,李文忠率猛将朱亮祖迎击,李伯昇惨败而回,据说只带着数骑逃脱,谢再兴很可能在此战中战死,这是《明太祖实录》最后一次提到谢再兴。

十月,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胡美、冯胜等人率兵攻打张士诚占据的淮东地区,从此朱元璋开始集中力量消灭张士诚的势力,决定先攻占淮东,然后夺取湖州、杭州,最后围攻张士诚的都城平江。

在交战过程中,朱元璋能随时掌握最新战况,接连派使者把自己的命令和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传达给徐达,还曾亲自到江阴水寨侦擦张士诚军队的动静。徐达虽然是策应诸将的主帅,不过,从指挥作战到调兵遣将,朱元璋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后不久,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为副将军,统兵二十五万,开始北伐元朝。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将,曾经说过带十万兵马,横行天下无阻,那么他为何心甘情愿听从徐达的指挥呢?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之前,曾经跟了绿林大盗刘聚一段时间,后来觉得长此以往没有前途,听闻朱元璋很有作为,经过一番观察后,决定从此跟着朱元璋。

常遇春就算心里不服徐达,可是他佩服、认同朱元璋,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自然会听从朱元璋的安排。

对于常遇春的忠心,朱元璋是了然于胸的,不然也不会把常遇春的长女册封为皇太子妃,把常遇春的长子册封为郑国公,仅次于李善长、徐达。

常遇春虽然是副将军,但实际上起到了对主帅徐达的制约作用,当然朱元璋这样安排,不一定是因为对徐达不放心,更多地是为了保证北伐军的战斗力。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有着强悍的情报收集能力。徐达、常遇春带兵行至淮安后,开始派人招降沂州守将王宣父子,对于王宣父子的诈降,朱元璋先得到了消息,急忙派人告诉徐达小心提防。

洪武元年五月,朱元璋到开封,听取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的汇报,确定北伐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提升冯胜为征虏右副将军。

八月,徐达带兵攻入大都,朱元璋派亲信随从张焕前去看守元朝皇宫。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率军从开平返回,行至柳河川时突然病逝,朱元璋令外甥李文忠代领其军,从此李文忠接替了常遇春的位置,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徐达,而且李文忠是明初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的最高长官。

此后,无论是洪武三年北征,还是洪武五年北征,徐达虽然是征虏大将军,可是李文忠率领的兵力与他相差无几。

徐达虽然在朱元璋麾下武将中名列第一,但是与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人在战斗力上并无太大差距,不会对朱元璋构成实质威胁,更何况徐达一向小心谨慎,忠心耿耿。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去世时,徐达的女婿、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已经逐渐成长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