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00毫米!印度首都新德里机场被淹,雨带到底是北移还是南移?

雨带到底是北移还是南移,这个问题随着印度首都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被淹”,或许能给出部分“答案”。

印度德里地区遭特大暴雨袭击

据环球时报援引“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社(简称“ANI通讯社")”的报道,受强降雨的影响,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部分场地出现了积水的情况,通过“环视频”能够清晰地看到机场的停机坪上已经有明显的积水。

由于飞机跑道部分区域被淹没,有好几架飞机还停在停机坪上面。而有的乘客发视频描述到“机场乘客入口处出现严重积水”,城市也出现了内涝。

而新德里电视台在报告里提到,此次新德里遭遇的强降雨新德里11年来出现的最大降雨量,并且也是自2010年以来德里地区季风雨季累计降雨量首次超过1000毫米,达到了1100毫米,降雨量之多极为罕见,创下了当地46年以来的新高。

为什么9月份了印度还会出现如此强的降雨?

要搞清楚为什么9月份了印度还会出现如此强的降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形成的气候类型。

印度位于南亚,并且也是南亚次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总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7位。

从具体的地理位置来看,印度处在喜马拉雅山脉向印度洋的过渡地带,三面临海,好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插进印度洋,也就是因此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西南临阿拉伯海、北靠喜马拉雅山脉,对应的地形地貌也就是北部属于山岳地区、中部属于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属于德干高原、东西两侧则属于海岸平原。

由于印度国土的最南端大致上处于赤道以北的北纬8度4分,北回归线从中部横贯,也就是说印度全境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炎热,中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西部的塔尔地区受西高止山脉的阻挡、副热带下沉气流以及人类对植被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形成了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塔尔沙漠”。

说起“热带季风气候”,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北纬10°到北回归线附近的东南亚、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我国的台湾省南部、广东雷州半岛及其南的海南省、云南省南部这些区域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此外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加勒比地区的古巴等国亦有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终年高温、季风显著、旱季和雨季分明、盛行热带气旋等特点,究其成因,主要是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而亚热带季风气候也被称为“副热带季风气候”,它是由热带海洋暖气团和极地大陆冷气团交替控制所形成的季风发达、雨热同期、夏热冬温、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季风气候类型,且降雨的年际变化较大较大。

众所周知,地球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并且由于地球的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之间存在约为23°26'名叫“黄赤交角”的夹角,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理论上讲不同纬度地表的太阳高度角大小存在差异,最终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也就不相同。

每年的春分日过后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直到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昼最长也最短的时候,理论上获得的热量也是一年中最多的。而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秋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就位于南半球,直到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时候,同理这个时候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也是一年中最大的。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会随着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移动,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向右偏)变成“西南风”,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喜马拉雅山脉等山地地形的阻挡下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印度每年的6至10月份属于“雨季”,11至次年2月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但又无法翻越高耸的青藏高原的影响属于“凉季”,降雨较少,而每年的3至5月干燥少雨属于“旱季”。

当然,印度的雨季和旱季除了分别受东南信风偏转而来形成的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外,也受到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海陆之间不同风向的影响。

而9月份的印度仍然处于“雨季”,因此出现强降雨属于正常现象,并且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印度的北部山岳地区,来自印度洋强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强烈地地形辐合抬升作用下,比较容易出现强降雨。尤其是在北、东、西三面都有山地阻挡的“喇叭形”地形处,地形符合抬升最为显著,有着“世界雨极”之称的乞拉朋齐,最大降雨量达20447毫米(20.447米),就是因为这里处在卡西山地(the Khasi Hills)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容易形成“地形雨”。

但是,对于纬度相对较高的新德里,今年的季风雨季以来的累计降雨量已达1100毫米,而9月刚刚过去的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新德里的降雨量就达到了248.9毫米,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并且远超往年同期129.8毫米的平均降雨量。按照当地电视台的报道是“11年来出现的最大降雨量”,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极端暴雨天气”。

极端暴雨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今年无疑是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一年,以我国的一些地区为例,7月中下旬我国中原腹地的河南郑州、鹤壁、安阳、新乡等地区相继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7月18日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两座人工水库永安水库、新发水库,因暴雨造成“开放式溢洪道”相继出现决口、垮坝;新疆的一些地方从6月下旬起就接连发出了“暴雨预警”,其中就包括南疆盆地的和田、喀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里木河利用汛期涨水的时机向下游河道实施“生态输水”等。

实际上从今年我国华北地区“七下八上”的雨带规律被打破后,有关“雨带北移”的“分析”就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说法”认为雨带北移我国北方的降雨量正在增多、气候变得更湿润,“西周盛唐温和多雨”的自然景象或再现,我国西北降雨量的增加还有利于“沙漠变绿洲”。

而北京气象局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入汛后(6-8月)北京的平均降水量为627.4毫米,属于近20年来“汛期”同期降雨量最多的一年,较常年同期则偏多70%,这似乎也“验证”了“雨带北移”、“北方降雨增多”。但是印度德里地区出现1000毫米罕见降雨,从“雨带迁移”角度来讲是不是又意味着“雨带南撤”了呢?

其实严格来讲,判定我国雨带是否北移、北方降雨量是否在增多,并不是只参考一年的数据,就如同判断某个年份到底是冷冬还是暖冬,亦或者是正常冬季,需要用当年冬季(即12月到来年2月)的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气候平均值)”进行比较。

判断一个地区降雨量是持续增加的,还是异常模式下的“突然”增加的,要综合判断,也就是根据多年的数值进行比较研判。而如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或极端气候变化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因此究竟是雨带北移带来北方地区降雨增加,还是“异常模式”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并不能一概而论。

早在今年德国西部遭遇严重洪灾之后,据柏林洪堡大学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组组长卡尔-弗里德里希·施劳斯纳就表示:“全球变暖会导致大雨增加,进而导致更频繁、更具破坏性的洪水事件”,而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斯特凡·拉姆斯托夫则称:“极端气象灾害并不一定就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然而,今年4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在位于瑞士日内瓦总部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尽管2020年出现了具有“降温作用”和“冷冬标志性事件”的拉尼娜事件,但2020年仍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摄氏度。

并且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有增无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再创新高”达到将近419ppm,全球变暖仍在持续,由此造成的包括但不限于海平面上升、融冰和冰川后退、高山高原雪线海拔提高、极端天气愈发频繁、极端高温不断刷新纪录等,这些“异常模式”一旦突破“临界点”,或将对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总结

印度位于南亚,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在西南暖湿气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共同影响下,印度夏季季风显著,而冬季由于受北部凸起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无明显季风,因此印度每年6-10月属于“雨季”、11月至次年2月属于“凉季”、3月-5月则属于“旱季”,故而9月的印度出现暴雨天气属于“正常”现象。

但是印度雨季还没过完,位于印度的西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首都新德里就出现了超过1000毫米的降雨,这就不正常了,毕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年降水量多在800-1600毫米,且夏季降水通常占全年的70%左右,雨季没过完就下了往年接近一年的量,属于一种极端降雨模式。而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这种极端天气事件也越来越频繁。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仍在持续,未来只要二氧化碳继续排放,这种强降水也将变得更加极端。所以,全球各国切实履行节能减碳、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相关的工作迫在眉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