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合的写法,写诗十步骤,连贯性,独立性

广告

诗词格律

作者:王力

京东
广告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

作者:申忠信

当当

起句的写法:

1、 写律诗时在第一句就必须直入主题,忌讳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 律诗,我们在大量的唐诗中看到的是先写景的,也就是以景语起句,这就是著名的“比兴”中的“兴”。大家注意“兴”在起句。所以,我们主张继承。选择符合内容格调的景来起句。
3、 选好符合内容格调的景以后,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直入主题,不要偏离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4、 慎重的选择适合主题的景来作润色,这就是律诗对起句的要求。还有起句押韵一般不偶。

下面复习下承句
承句,承接起句,在起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地,那样就不是承句了。
承句是偶句,而‘偶句’不是‘对仗’,对仗的概念,对自己本身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更没有丝毫的提到偶句的功能和特征。
我们提到过律诗独特的结构,就是‘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最早并不是律诗拥有的特征,实际在《诗经》中,已经有所表现,在没成定义之前,已经有不少作者在楚辞和汉乐府中,进行运用
比如由宋玉之《神女赋》、屈原之《渔父》,到后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以及再后来的杨雄、左思、班固、张衡等人的作品,逐步的运用起承转合这种结构进行创作。

乐府对诗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律诗相比更具有广泛性,泛指所有的诗歌作品,其中,就包括赋。不同的是,当时,起承转合并未纳入到格律中,一直到隋朝,正式规定为格律之一部分。

尽管,之前已经有大量的作品,广泛的在运用这种结构。

好了,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律诗的转,转就是转变,这个转变,只是在承句的基础上,加入主观的东西进行转变,使起承客观的描写,让位于主观的转合。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讲,注意讲义中的主观与客观。
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转句,
请看李白的律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实际欣赏李白的转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又是一个偶句,而不是对仗。

大家不能用对仗的概念来解释它。关于偶句和对仗的区别,我们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假如还有疑问的话,可以参考一下上一讲所讲的内容,在此,不再重复了。
承句是远去的船,
船将去向何方,作者并没有交代,只说了“万里”,表示遥远。
我们看转句的浮云,符不符合“万里”的标准呢?当然是符合的。比如唐朝其他作者的诗句“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
“点破清光万里天”等等,说明,云,是完全符合“万里”二字的。

浮云是什么呢?李白笔下一转,浮云是游子之意,意者,心音也。也就是游子的心声。通过赋予浮云主观的象征,象征着游子的心声,

作者,顺利的由承到了转(从客观到主观),
大家注意这个客观到主观的变化实现了不仅华丽、且完美的实现了转身。

浮云等于游子之心声,与浮云同挂在天上的,是落日。落日,是将落、尚能看见的太阳,并非完全落下去,天色已暗。落日,是故人的情怀。
同样是主观的叙述。

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天空,天气要么阴、要么雨、要么多云、要么晴,总之,会有一种天气情况出现。

李白这里所使用的浮云和落日,目的很明确,意思就是或心声和思念,
天天都有,永远不绝,没有止尽。看到浮云,心底滑动的是游子的心声。

请注意,偶句前分句,仅仅是说游子,这个属于单方面的。
而后分句故人,则是指双方,不单单是游子或作者,而是相互、共同,言下之意,就是相互拥有同样不变的情怀,
如同那每天都会朝西而下的太阳,相互的情怀,正如同那永恒的太阳一般,常在、永远不灭。

上一讲,我们特别提到,
律诗的起承转合,是呈螺旋式的向上发展的,这种螺旋式的向上,仅仅围绕着一个中心,逐渐升华。

从青山白水,到孤蓬、到浮云,
当读者读到“故人情”的时候,读者的内心被强烈的触动,使读者有同感,能够引起共鸣。

对友人的思念、对友谊的铭记,表现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观,符合普世价值。这就是作品成功的实现了转的功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李白前“意”后“情”,虽然都是主观,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意者,心音也,也就是作为人,心中所思所想。情者,不仅同样是心声,更是爱的体现。意,不一定有爱的含义,而情,却肯定有爱的含义。

所谓“七情六欲”,都包含爱的含义在里面。意和情,两者结合为偶,正是一种升华,升华到爱的高度。

意和情,并不是简单的平仄相对,
平仄,不过是最基本的工具,由意到情,意情的组合(二者合而为偶),使转句的功能,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得到了最大的提升。这就是偶句的美。

作者要表达的是,浮云使人经常想起远行的游子。仿佛经常听到游子的心声;落日,表示不朽的思念、不灭的情怀、永恒的爱

如果说起承的偶句内容,相对略松散一些、平淡一些,那么,转处的偶句,则相当的紧凑、相当的突出,读来令人为之一震,为之一叹

因此,承转,根本就不是懂得平仄相对、词性一致那么简简单单,就可以去写律诗。知道分清楚平仄,顶多半小时;
懂得词性,对于大家来说,不会超过五分钟。但是,谁能够一小时内就从不会写律诗到会写呢?这样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学到这里,大家要放弃对仗的概念,站在律诗的‘偶句’的角度来思考。偶句没有词性等等的束缚,给我们更大的,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我相信,在座的同学,经过不断的努力,一定会写出比自己今天的句子更佳的偶句,为律诗写下精彩的一笔,奉献出最美丽的诗篇!让我们共同期待!

我们继续看另一位作者,杜甫的转:与李白不同的是,李白从万里写到浮云,杜甫却从长江,写到了万里。
浮云和长江,在古人的眼中,都属于万里之物,时间久、空间悠远。

虽然他们的顺序相反,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朋友们请注意,虽然一首是五律、一首是七律,但他们相同的是:在转句的前二字,均不带主观的色彩,主观的,都不约而同的从第三字开始

李白写的是游子,杜甫写的是客,总之,都不是主人,都不在家乡,都属于人在旅途(异土)。
作为律诗,并不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比如杜甫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按照今天的写法,应该是作客(离开家乡)万里之遥,所以在秋天里悲伤。而不是隔着一万里对秋天的悲伤,因此才去作客。

为什么在秋天悲伤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团圆,并不是象我们今天这样,春节赶回家;而是中秋前就要赶回家,中秋,就是团圆的日子。如果这个习俗延续到了今天,一年应该放两次团圆假,

李白写的是“游子意”,杜甫写的是“客悲”,作为偶句的前分句,都意味着,后分句,绝对有提升、有升华,
杜甫的悲到底是怎样的呢,紧接着,杜甫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悲”还不算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身体有“病”比一般的“病”还要倒霉的是“多病”,不仅如此,还有孤单(独登台)。
如果说病是身体不适;那么,比身体不适还要恐怖的是无异于精神折磨的孤单(独)。百年,并不是真的一百年,与万里不是真的一万里同样的道理。
百年表示年纪老了而已。
在杜甫的转句中,我们不仅同样看到了李白完全一样的格律(起承转合的转),同样,我们还看到了同样的螺旋式的提升,偶句的前分句,与后分句的功能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前分句是提升,那么,后分句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
他们更一致的是,转句这个偶句,并不是什么词性一致、平仄相对那么简单,而是完全按照格律,按照偶句的写法,准确并完美的诠释了格律呈现出作品至美的内涵,在转句这个位置,更深刻的触动到读者的内心,没有难度的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他们所展现的当时的情况,即使到了我们今天,同样具有普世价值。两首作品,使我们完整的领略到,他们为什么如此的一致,正是因为他们不约而同的共同遵守格律是律诗的骨架,起承转合变得丰满而充盈,这是格律必然导致的结果,没有任何的疑问他们都没有停留在起承的客观上,都明显的进入到了主观。

在转句时候,带有不仅明显并且强烈的主观色彩,将自己的内心,充分、没有保留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自己个人的主观,融入到读者(众人)的主观之中,使作者与读者的主观,能够合为一体、化为一体,作者既是读者的知音,读者何尝不是作者的知音呢。升华,就是这样逐步完成的。

我们学堂的课程,只论格律,不评价作者的思想。如果说什么忧国忧民、或豪放之类的话,基本就是空话。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统一过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由思想所展现出的风格,更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堂主张不同的思想,主张不同的风格。试想,若唐诗皆是一种思想都是一种风格,那么,唐诗,就不会拥有傲视诗史的地位。

我相信,没有人会笨到反其道而行之。以后无论是群里的讲课,或是别处的辅导,我们都不言及作者的思想,原因正在于此。我们只是就律诗讲格律内容。
现在,我们继续看李商隐的转句: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在转句,我们看到,李商隐同样写出了个人的主观。

隔座,这个是说在唐朝的时候,朋友聚餐,不是围着一张桌子,而是每人一张小桌子(几,音ji,平声),相互敬酒,就是举起杯来,干了就是,碰杯,则是不可能的,距离不容许。这个酒,喝着是美好的,就如同在春天,暖暖的是心里的感受。

都说李商隐的无题诗晦涩,正如这首作品的承句和转句,表面上看,承句是景,但实际却有双关的含义。隔座,与刚才李白和杜甫的转句前二字一样不带什么主观的东东,但送钩,已经表明是朋友关系,至于是什么朋友,李商隐没有交代。

古人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人尚义,正如三国王允一直就不肯请董卓喝酒,最后请董卓赏梅喝酒,却是有阴谋的,这一喝,最后就要了董卓的命。正如狄仁杰,从来就不与来俊臣、周兴一块儿喝酒,虽然他们同殿为臣。

李商隐和他的朋友们,不仅是在一起喝酒,更有送钩,没有疑问,这个关系应该是较好的关系,所以,他说如同春天般的温暖,酒喝到这个份上自然关系较佳,这何尝不是对友谊的正面肯定呢。分曹,意思就是在座的人,分为两队,通常座位是分两边对着坐,分曹,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分作两排。射覆,唐朝的一种猜谜游戏。

可能读着这里,大家会问,为什么李商隐,在转句的时候看不出偶句的后分句,比前分句有所提升、能够读出升华呢。

这里,着重解释一下蜡灯和蜡灯红的区别。蜡灯,是蜡烛的意思,仅仅是蜡烛的光在照明,没有别的含义。加了一个“红”字,则表示蜡烛的光,如同开放的花,亦称“灯華”,在当时,花和华,写法是一样的,華。

由“分曹射覆”到最后的“红”(华),这个意思是说大家在这里猜谜,使得蜡烛也被大家感染,大家的才华是如此的出众,蜡烛也绽放出才华。如果说前分句是说心底温暖的感觉,后分句,却是对大家才华的惊叹与赞美,这种赞美,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后分句,不是一般的提升,也不是一般的升华,这个升华,已经超出了读者的想象,令人叹服。想想看,蜡烛也放出了“華”(才华、才气),在座诸位的才华,强大到了怎样的地步。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里,不是简单的说蜡烛是红色的。宋朝人龙溪居士句“堂中蜡炬红生花”,是同样的道理。

“蜡红”“烛花”,是古代没有电灯的情况下,常用的照明工具所表现的实际情况,因此而引起这样那样的含义。
使用的作者,比比皆是,在这里就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到今天为止,律诗所讲的起承转合,不过是非常基础的部分。

起承转合更深层次的内容,将在初级年级讲解。
大家知道,起承转合,历来就是律诗的骨架。
律诗作为一种汉语独家拥有的文学体裁,
当然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显著特征。

正是这些特征,才使律诗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了一席不可磨灭之地位,
才使律诗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之一。
律诗灿烂的篇章,早已跨越国界,其影响空间之广,影响时间之久远,决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能够匹敌!

接下来我们讲合句

我们还是先看李白的这首五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合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今天是我们第四次讲解这首作品,前面的内容已经细致的讲解过。
现在我们要讲的是最后一个内容:合!起承转合的“合”。
作为律诗之格律的“合”,当然不同于起承转三个步骤。
因此,决不容许停留在起承转之任何一个步骤,
决不能还在前三个步骤上转圈,不肯出来。
合句,是对前三个步骤的总结,特别是对“承和转”两个步骤的总结。

合句,是对前三个步骤的总结,特别是对“承和转”两个步骤的总结。

有人在网络中搜索到合句是立意,都写到合句了才立意?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我们具体结合李白的作品来看。
如果说前三个步骤,被送别的朋友,还在一起,
那么,合句一开始,就清清楚楚的交代出:已经分别。

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分别,当然是握手,而不是挥手。
虽然都是手,但手的表现不同,其情况自然就迥异。

即使被送别的朋友,尚在视野中,但挥手这个动作,所表达的是用眼睛看。
什么样的情况下用眼睛去看,而不使用语言呢?

两种情况:A、说话估计听不太清楚或听不到,

B、哽咽,因为感情而哽咽,所以使用动作(挥手)。

无论哪种情况,没有疑问的是,双方于分别于无言,这种分别,乃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分别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时,

我想,这样的情怀,足以泣天,足以泪地,能不使读者受到更进一步的触dongma
我们看“挥手自兹去”,
“自”,表示已经分别。这个“自”,指的不是自己,而是朋友。
是朋友一个人孤单的远行,孑影孤蓬。
去,表示已去、远去。逐渐的从作者的视野中消失,这个过程,是很折磨人的。

正如柳永的词句“自古多情伤离别”所展示的情感。
我们看到,承和转的时候,尚没有明确的分别,
仅仅是欲将分别、或分别后情怀的描述,着重于表达对情谊的正面肯定和珍惜。
而合句,决不再继续纠缠这些,

简单、明白、直截了当的写出分别后那一刻的凄然与苍凉。
一“挥手”,然后孤单(自),已经开始表现出一种无奈,
这种无奈,令读者读来,感同身受。

仅仅有这些还不够,在合句的后分句,李白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苍凉,
这就是“萧萧班马鸣”事实上,马的叫声,我们听来都差不多。
作者不写自己,把马的叫声称为“鸣”,其鸣“萧萧”,
无疑,在前分句的苍凉上,加重了一层更加的凄惋。

试想,连马亦不忍,连马也萧萧,更何况人呢?
这种伤怀,连马也被感染,难道读者还会不被感染吗?
李白笔墨至此,全篇合的非常精彩。

最后一个分句,不写人,也不再说自己怎么怎么的,说马怎么的,这种方式,就是严格按照“比兴”来做的。

最后,班马(回程的马)鸣声萧萧,但鸣过之后呢?

李白没有交代,也没有任何的提示或暗示,
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余地,最后到底怎样,就不是作者的事,任由读者去想像。

一千个读者,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
这,就是诗的余味。诗味,有很多种,余味,就是其中之一。

其他的诗味,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中逐渐讲到。

和前几节课一样,欣赏完李白的,就到了杜甫的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句: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家请看第七句,一开始的“艰难”这里的艰难,是对前三个步骤的概括性描写。
也就是开始了“合”这个步骤。

猿在风急天高中的啸声,是怎么样的呢?作者告诉了大家,是哀。
这就说明了猿所处的环境之艰难。

“渚清沙白”环境中的鸟呢,飞来飞去,
请注意,这里的“回”不是回来的意思。而是飞来飞去。
俗话说的在某个地方打转。

飞来飞去做什么呢?一句俗语告诉了我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鸟,飞来飞去,当然是觅食。但是,觅食的时候,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是“渚清沙白”,哪儿有什么东西可食。这,是不是艰难呢?当然也是的。

无边落木,萧萧的从山上下来,目的地是哪儿呢?当然是远方。
对于落木来说,无论是眼前,还是将来,对它来说,都是艰难。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穿越千年的时间,跨越万里征程,其中的落差与曲折,
从开始到最终抵达大海,这个过程,恐怕属于超级艰难。

因此,合句,一定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的“合”,而不是别开生面,置开头于不顾,想怎么合就怎么合。
“艰难苦恨”,这个不仅是指作者生活的艰难,还有心底的艰难。

比如转句的“悲秋”“客”“多病”“独”等等,已经不止是艰难,还有了苦与恨。
这里的苦,不是生活的苦,是心底的苦。

恨,是指作者自己空有一身才气,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天生我才无用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出的凄婉、哀绝之叹息。
艰难苦恨表现在哪儿呢?作者明白告诉读者,这些东西,都写在自己的脸上。
“双鬓”,也就是说,左看右看,都可以看到。前看后看,还是可以看到。
并且,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

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到了“繁”的程度,直接刻画在脸上,
除非像阿拉伯妇女那样把脸给罩住,否则,当然是啥时候都可以看到的。

“繁双鬓”,就不再是在前三个步骤上进行综合,而是把前面的内容,一概刻画在脸上,并且将永久的展示下去,不仅之前,还包括今后。
简简单单三个字“繁双鬓”,读来不觉得空洞。很清晰的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沧桑的面容,

如同近在咫尺,恰似呈现于眼前,给读者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震撼!
从“繁双鬓”上可以读出的是什么呢?就是“潦倒”二字。
艰难苦恨,是对过去的概括,也是合句对起承转的概括,
而“潦倒”则是眼下的真实写照。

潦倒的,当然不仅是生活,更有甚者,更为可怕的是,心情的潦倒,感觉对前途的一片迷茫与无奈。
前面我们说了,扫国无门,壮志不仅未酬,潦倒后,更没有酬的机会与可能,
这个潦倒,是彻彻底底的心灰意懒,说心灰意冷也可,总之不是什么好心情。

作为一位感觉满腹才华,拥有经天纬地之能者,
这样的感觉,不啻(chi)于地狱般的煎熬。
当一个这样的人,在精神上被击倒的时候,对前途已经不抱幻想或希望,人生的追求,化为泡影,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么?!

最后,只好打算借酒消愁,很可惜的是,连酒也没有,
甚至连浊酒也没有,只好停下了酒杯。
也就是说,这个愁,想消也无法消,整杯浊酒,也是如此的困难,
没有酒,如何借酒浇愁呢?作者没说,留下余味,让读者去解答。

当读者读到这儿的时候,已经被作者的愁苦所触动,
至于这个愁怎么消,用什么法子消,
是不是能消,能消多还是消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只能是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答案。
留给读者去解决或者不解决,任凭读者做主。

与李白用马一样,杜甫使用浊酒杯,
最后以“比”来结束全篇。同时留下无限的空间(余味),随便读者去想像,去发挥。

事实上,掌握了起承转合,用不着去看什么背景或释疑,读者自己就完全可以把作品读明白。百度、千度都不必!
坦白的讲,网络有百度,但如果是现实中,又如何百度呢?
更何况,百度来的东西,错误亦不是少数。

为什么不依靠律诗的格律,去解析作品呢。
按照格律去解析律诗,才是正途,才是终法。
如果说了解背景,即使今天的我们,谁能说每时每刻的心情,都是一致的呢?
没有谁能够肯定明天的心情就一定和今天一样。

同样的蓝天白云,不同的日子里,在不同的心情下去看,则未必就是同样的感觉,这个道理很简单。
即使是杜甫,也不可能每天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比如登高这首作品,写于杜甫在夔州时,夔州就是今天重庆市的白帝城,三国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地方。
实际上,杜甫在夔州的生活,至少是相对稳定的,比他之前的生活要稳定许多。
至少没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情况出现,

因此,很难从背景来解析杜甫这首七律诗包含的内涵。
朋友们自己写东西,无论是诗还是词,或者是藏文、随笔什么的,谁也不可能从年头到年尾,就是同一个心情。这压根就不现实,完全没有任何可能性。

杜甫在夔州一居就是四年,难道说四年都同一个心情,当然不会。
所以,背景可以了解一下,但如果把背景当作是解析作品的唯一之路,那还要起承转合做什么,还要格律做什么?

我们接着看最后一首,李商隐先生的作品: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最后的合句,相对就没李白杜甫那么复杂,非常简单。
本来前面说的是喝酒,连同喝酒表现出的一些情谊,
“嗟余”,当然就是兴高采烈之余,听到了鼓声,知道了时间,OK,该上班(应官)去咯。

因此呢,娱乐活动,就到此结束吧,
政府工作,首先是要做的,不能忘记了本职工作。
一宿没睡,且喝了一宿的酒,还能去上班,李商隐,确实是做干部的料,一般人的身体,没多少人能这样折腾。
兰台,上班所在地。

类转蓬,指的是自己喝得不少,骑在马背上,像蓬草一样摇摇晃晃。
最后这句,同样用的是比。都说李商隐的诗晦涩,这首也不例外。

鉴于时间关系,以后讲解起承转合更深层内容时,还会讲到这首。
目前二年级所应用的这三首诗,通过四节课的讲解,大家对起承转合是律诗的骨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了解不过 是第一步,

掌握也仅仅是第二步,
最后的目的是运用。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完成这三步,需要根据讲义内容,结合唐诗平时的阅读,才能达到。
至此,格律中的起承转合的逐步讲解,基础部分的内容,暂时要告一段落。

接下来我们讲写诗十步骤

去了下论坛大概了解到同学们的作业情况,虽然写成一首诗了,但是有的同学写的比较乱。有的同学压根动不了笔完不成作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讲解一下,究竟如何着手写律诗。
请大家按照讲述的步骤来领会。

第一步:
按照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则收四个格式,选择一个,排列好所需要的每句的平仄,准备着最后检查平仄的时候使用。(互动:律诗有哪四种格式?)

第二步:
为要写的律诗,在《平水韵》中确定一个韵部,略为花一点时间,把这个韵部的字,默读三遍,然后复制到写字板,备用。(互动:平水韵一共有几部?除了写诗还会用到哪里?)
第三步:
审题,对题目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题目要表达内容,合理的安排景物,明确:起句+承句为景语、转句+合句为情语。(如果是自命题就按要求写,题图诗就按图内容写)

第四步
既然是律诗的创作,就必须严谨,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不能奢望在短时间就能完成一首完整的律诗。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分开来写,充分合理的利用作业时间。在创作起句和承句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的景物是否适合表现律诗的主题,写转句和合句的时候,要检查是否转入情语,景语是否符合主题。(声明一下:实景兴起是写律诗的捷径。)
第五步
每写完一句,要检查是不是失替,(互动:何为失替?)每写完一联,要检查是不是失对。当初步完成后,还要检查是不是失粘,(何为失粘?)审阅韵字的使用,是不是符合要求。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是不是扎实,要在律诗的创作中体现出来。不要去想“坳救”什么别的东东,在我们初学的时候,必须严格的按照讲义的内容来完成律诗的创作。

第六步:
作品中所选择的景语,要肯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千万不能出现太阳雨。(何为太阳雨?)比如在三更皎洁的月光下,淋着天空中飘落的沥沥春雨,听着城头传出的嘹亮号角声,欣赏着开放的花朵。

读着这样的句子,无论诗句多么的唯美,我们也只能苦笑。我们不知道在中国的那座城市,半夜会传出号角声,那不是典型的扰民吗?以便淋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一边欣赏着皎洁的月亮,这景象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我自己也试过,下着雨的时候,无论自己如何睁大眼睛,月亮肯定是看不见的。这就是典型的不切实际,胡编乱造。这就是太阳雨。

之所以引用上面的例子,就是要提醒大家:我们可以不会写诗,但是不能连话都不会说,我们可以不懂格律,但不能连最基本的自然规律都不懂。就律诗的景语来说,创作的时候,绝对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那不是创作,那是不切实际的杜撰!这样的作品,在我们学堂,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如果我们要写春天,那么该怎样去选择景呢?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推开您的窗户,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者就走出室外,去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欣赏那绽放的花朵,聆听那婉转的鸟语,那清泉,那白云……。用心去感受它们,去接近它们,你就能感觉到那种生命的悸动!它们会激发你的想象,让你的灵感如这春色一般,倾泻到你的笔尖。那么,我们还会为写不出诗句而苦恼吗
第七步
检查偶句,是否符合偶句的要求。(互动一下,什么是偶句?)在一个偶句中,注意把名词和非名词,放在句子同序的位置上,(强调同序)。比如,承句第三字是非名词,那么前后两个分句就把非名词都放在第三字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仄相反的,简单的记住这点就可以了。(可以让大家回忆一下偶句和对联的3个区别)。

第八步,检查字的使用,不能让同一个字,在作品中出现两次,这是在我们初学律诗创作的时候,必须注意的问题。(互动:七律、五律各多少字?)我们知道,律诗的字数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让每个字都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比如,写了半夜,就不必再写三更,因为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即使有所区别,其区别也是非常小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第九步:
复习讲义内容,根据讲义的内容,一句一句的去核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特别是“起承转合”,看看,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初步或大致相符(不要求完全相符)。其次,看看所有的句子,是不是符合音节的要求,(互动:音节如何划分?)这点是为了作品产生节奏感,毫无疑问,有节奏,是美的。最后,自己读给自己听,听听看,有没有拗口的句子,如果没有,恭喜您,可以到论坛交作业去了。

第十步
把自己完成的作品,拿到课堂群去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提示:交流与分享,目的是为了相互借鉴,吸取他人的长处,听取他人的意见。但切记不要因为别人的意见,而失去自己。我们学堂鼓励有创新,鼓励不同思想所带来的不同风格。格律可以统一,思想不可能统一,风格更不会统一。每一位朋友的风格,都是最好的,切记勿因为别人的意见,而迷失了自我;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就随便改变了自己。

说完了上面的律诗创作的步骤,我们在来谈一下律诗创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A:

律诗的学习创作,是一个繁复的过程,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写的完美。我们听说过一句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律诗也是如此。就如一个登山者,我们每走一步,都会感受不同的景色,只是这景色的变化比较微小,我们有时候会忽略它,但当你回头看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这种感受,就是在你不知不觉中,一步步的累成而成的。只有坚持,才能逐步的接近峰顶,而律诗的“峰顶”,也只欢迎那些执着而坚持的朋友!(强调下)

B

最初创作的时候,只要自己的作品基本符合或者接近讲义的内容就可以,毕竟我们仅仅只是开始。一定要按照作业的要求,不必去听论什么意境、布局、谋篇之类的东东。评阅老师评阅作业的时候,也是按照讲义的内容逐步加深,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但是,时间不会太长。所以现在大家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这样,我们以后添加新内容的时候,大家就不会因为基础薄弱,而在创作的时候感觉力不从心了。

C

相信自己。既然选择了律诗这条路,那么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或许,有时候你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但是你的朋友,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他们会感觉到!切记,不要因为一点失误就轻易的否定自己,只要自信+坚持,相信一年以后的你,一定是出类拔萃的。

D

当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灰心,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孤独的跋涉,你身边有同学,有组长,有班长,还有学院众多的老师。你有许多热爱诗词的朋友,和你一路前行。可以在群里交流,也可以找老师咨询。

E

目前作业要求的是景+情。大家阅读唐诗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并不是所有唐诗都是这样。
我们现在是基础年级,未来的岁月,还会要求情+景,再进一步,会要求景就是情、情就是景。这是个过程,因此,不必急在一时。我们会循序渐进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前进,每一步,走得稳一些,基础打牢,经过磨砺的你,一定就是学堂未来的骄傲。

F

坚持阅读唐诗,阅读唐诗,不是要大家写出唐诗一样完美的作品来,而是要大家结合讲义去理解,去阅读,这种学习方式,是任何的方法都代替不了的,只要坚持,大家就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还有点时间,我们再把律诗的独立性与连贯性也讲讲,然后我们二三期同学们的进度就同步了。

在前面的几讲里,我为大家讲解了创作律诗的步骤和如何写起承转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律诗起承转合的连贯性和独立性。

首先,七律和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完成的。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作用也完全是不同,其功能也是不一样的。

在律诗中具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都是有明确的规定。正因为这四个部分的不同,才使律诗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美丽。创作过程中,不可以把起句写成承句,同样的道理,也不可以把转句写成其他三个句。我们看到一些朋友的作品,虽然句子不错,甚至很美。但没有起承转合。

也就是说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的句子可以任意调换位置,调换后,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影响。这种情况,就是完全没有起承转合。另一种情况,是起承相互之间,不明显。就是承句读着象起句,这样子也是不行的。

打个比方,奥运会的游泳比赛有个项目,叫混合泳,分别为仰泳、蛙泳、蝶泳、自由泳,虽然都是在游泳池里游,但四个阶段,必须采用不同的姿势,否则就是犯规。

四个部分全部重要!其重要性是没有区别的,少了哪个都不行。说某个步骤比其他步骤重要,也是不对的,任何单独强调其中一个步骤,都是片面的,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作品失去平衡性,显得一头重、一头轻。

这就好象我们穿衣服,仅有漂亮的裙子是不够的,上衣和鞋子也必须是协调的。不能穿一条名牌、美丽大方、得体的裙子,却带一顶破草帽、上身着一件工作服、脚上蹬一双解放鞋。这就是局部与整体不相符、不协调。请记住:一首诗是一个整体!

接下来我们先讲连贯性 
1、连贯性。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还是看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李白的这首诗。
A、起承之间的连贯性
起句的“青山、北廓、白水、东城”,朋友们请看,它们均为地点,也就是李白送别朋友的地方。在起句的基础上的承,李白使用的字,很简单,一点不复杂,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嫌疑,很轻松的使用了“此地”二字。此地,指的当然就是起句的内容,特别是起句四个地点的最后一个“东城”。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东城”和“此地”的关系,是非常连贯的,其连贯性,紧密到不能再紧密。任何一位读者,都可以不必动脑筋,费事去猜测,因为,作者写得太清楚不过。
然后,在“此地”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开来。所以,李白在起承的连贯性上,做得很完美。
B、承转之间的连贯性

我们接着看承句和转合。承句,最后是什么呢。是“万里征”。我们注意一下“万里”,这个是个空间的概念,表示距离远、空间巨大。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景物,可以达到万里之遥呢,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行万里呢。云,是不是其中一种。当然是的。即使是今天的云,也是这样。我们可以看每天晚上CCTV19:30时的天气预报,其中的卫星云图,可以清楚的看到,云走来走去的,运动的速度快、一天行万里,对云来说,不需要动力,没有什么难度。

因此,李白所写的“浮云”,完全符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不仅唐朝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地球存在一天,这种现象,就会存在一天。所以,李白使用的“浮云”,表面上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物。但实际上,是按照律诗格律的起承转合严格来做的。“万里”与“浮云”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没有一丝一毫的断裂。和起承之间的连贯性相比较,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可以注意到,连贯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前分句的句尾,一个是后分句的句首。这点,请大家特别的留意。具体来说,连贯的时候,不可以句尾接句尾,也不可以句首接句首。一定是一尾一首。
这就好象,电脑的主板,什么东西应该插在什么地方,不可以插错,插错当然连贯不了,电脑无法使用。耳麦,只能连接耳麦孔,不可以连接着鼠标孔。道理是一样的。

C、转合之间的连贯性

我们现在接着看转与合之间的连贯性。根据刚才讲的,尾首的连接,这里,我们可以同样清楚的看到,前分句的尾“人情”,其突出的,是一个“情”字,与人有关。合句的前二字,是“挥手”,挥手这个动作,当然是人做的。如果不是人,只能是“挥爪”或者“挥前腿”什么的。所以,挥手,没有疑问,是与人有紧密的关联的。

通常情况下,无论古代或是现代,挥手这个动作,表现出的是距离略远,告别的时候,常用的一个动作。包括国外,说good bye,也是一样的挥手,肯定不是挥拳头。这就是人之常情,这,就是人情。朋友们看看,是不是与前一句最后的“人情”关联很紧密呢,当然是的。所以,更具体的来说,就是前一句的后三个字中与后一句的前两个字中,不得超出这个范围去完成连贯性

我们看到,李白在转合之间,连贯性,依旧完美。没有任何瑕疵。他是严格按照格律中的起承转合的要求来做的。

D、合起之间的连贯性。
这个连贯性,就不如前三个连贯性那么的明显。通常,我们把这个连贯性,叫做“扣回起句”。简称:“扣回”。我们具体看作品,最后一个分句是“萧萧班马鸣”。整首作品的起句是“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我们注意看,“班马”是什么马,当然就是回程的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这里的马,自然就是往“东城”“班”。如果说“班师”,大家就非常熟悉,实际上,古代这个“班”字,就如同今天我们用“回、回去、回来”一般普通。古代班,就是直接回去,而“回”呢,有盘旋、转来转去、徘徊的含义在里面,与班有所不同,当然都有回去的意思。通过合句,我们看到的是,李白不仅简单、且非常清晰的扣回到起句。

至此,整首作品,非常连贯,一气呵成。品来没有任何断裂之处。我们知道,连贯,当然比断裂好。一条漂亮的纱巾,剪得七零八落的,不连贯,当然不好看了;一条马路,断断续续的,车开在上面,也不舒服;学习,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同样的不连贯,效果自然就难以如意。诗理如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小结:律诗的连贯性,今天共讲了四个!起承间,承转间,转合间,合起间。连贯性的其他内容以后还会讲到。

2、独立性

A、起句的独立性。独立性,没有疑问,就是排它的。我们看起句,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写了四个地方,其主要的内容,就是交代地点,说明所处的环境,不带有其他不相干的物或感情色彩(其中的色彩,是隐藏着的,表面上不明显)。今天解释一下,这个暗藏的色彩。
比如,我们看电影、看电视、看武侠小说,经常看到说“青山不改,后会有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样的话。古代呢,这个“青山”,就有后会有期的含义。我们知道,这首作品,李白是送别朋友的,那么,与朋友分手之后,正常情况下,难道我们不盼望将来再会吗,难道我们不希望还有重逢的一刻吗。当然盼望。
因为,这是地球人(无论中国或是外国)的人之常情,是再真诚不过的情感。“白水”,在古代也常用,自汉朝到清朝,这两个字,通常有“发誓、誓言”之类的含义。李白用在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说,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我们看到,整个起句的两个分句,无论物或是它的含义,与承转合,有明显的区别,一眼就可以看出。不同于其他三个部分。
这,就是起句的独立性。
B、承句的独立性,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从这个承句中,我们看到,作者已经完全、彻底、干净的离开了起句的物,走向了更为开阔、广阔的视野。无论是“为别”,或是“孤蓬”“征”,就其义而言,已经与起句的四个景物,完全不是一码事,区别非常明显,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把读者,带向更为远大的空间,别、孤蓬、征,构成了承句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谁都能够一眼看到,与起句的区别,很清楚,犹如楚河汉界。 
C、转句的独立性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就转句而言,没有疑问,一个“转”字,就已经清楚的说明了这个句子的要求。转,自然就是不可以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所以,我们基础年级,开始阶段的作业,要求景+情,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作品中的起承句,一定要注意,写景语!不要入情。李白在转句上,阐述的无论是“意”或是“情”,都是分别的朋友真实的心理写照,“意”者,心音也;“情”者,心动,古人说人的心动,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这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不是一回事。无论意或是情,都是与心有关的。之所以强调“意”与“情”的区别,是为了说明,李白并没有合掌。

网上有人谈合掌的时候,居然拿李白这个转句来说事,这种说法,其实不过是对汉字不理解的缘故,想当然以为然,殊不知,二者区别是如此的明显。如果读书不求甚解,仅凭自己的主观去臆测、去想象,出现失误,就难免。这个转句较简单,因为,从景语到了情语,其独立性,与起句承句的区别较大,就不必多罗嗦。

D、合句的独立性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班马鸣的,不仅是声音,更是送别双方的心情。这个心情,与转句的心情,各是各的,同样区别明显。整个合句,与前面的三个步骤相比较,其独立性,一目了然。无论怎么看,相对于前三个部分而言,都是完全的独立,没有丝毫疑问。 

综上所述,李白,在连贯性和独立性方面,表现得都是一样的强大,作品的格律是非常的严谨,不愧为诗仙的称号。 
要求大家平时阅读唐诗,就是要求大家在平时,直接与唐朝的顶级高手们对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讲了连贯性和独立性,这两个概念(定义),出自中华诗词学院。无论网络搜索或是书上记载,皆没有这个内容。关于杜甫和李商隐的作品,以后我们将继续结合连贯性和独立性,进行交流。

作者:石观海 著

(0)

相关推荐

  • ​律诗起承转合的连贯性和独立性

    律诗起承转合的连贯性和独立性 一. 连贯性. 我们还是看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李白的这首作品.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 ...

  • 律诗章法学习笔记(主讲玉儿老师)二、独立...

    律诗章法学习笔记 (主讲玉儿老师) 二.独立性和连贯性 2.连贯性 律诗的连贯性是指诗中的八个分句要有衔接,禁止衔接不紧密或者是压根没有衔接,这一共分三个层次: (1).在五律中,衔接必须在前3后2的 ...

  • 律诗基础

    在时间的河上 音乐: 李汉颖 - 紫色家园4 幽兰飘香 美人吟 音乐: 段银莹 - 极度魔筝 1.什么是格律? 答:格律=格+律.格为格(格就是格式.规范),它包括:起承转合.平仄.字数.对.粘.替. ...

  • 律诗第16讲

    词组·14/25 中1第1讲 今天开始,我们将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学习五律的基础知识.在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现代诗和律诗有什么区别? 现代诗:1.形式是自由的:2.内容是直白 ...

  • 转合的写法,写诗十步骤

    起句的写法: 1. 写律诗时在第一句就必须直入主题,忌讳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 律诗,我们在大量的唐诗中看到的是先写景的,也就是以景语起句,这就是著名的"比兴"中的"兴 ...

  • 转合的写法,写诗十步骤,

    起句的写法: 1. 写律诗时在第一句就必须直入主题,忌讳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 律诗,我们在大量的唐诗中看到的是先写景的,也就是以景语起句,这就是著名的"比兴"中的"兴 ...

  • 写诗的步骤和修改技巧

    醉月诗苑 写诗的步骤和修改技巧 一,明确立意和主题.立意是什么 就是你想告诉别人什么 就是你忽悠人的根本目的 主题,就是方向范围 你准备怎样选择题材.这是首要的问题.其他的像押韵,相当,对仗等等都是要 ...

  • 写诗十讲之四:诗意和诗艺

    我们写诗,首先得有"诗意". "诗意"也叫"诗情",就是"诗情画意"那个"诗情",有时,也叫&quo ...

  • 写诗十讲之三:怎么欣赏和分析诗歌

    (当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美",知道"美"的实质是技术和思想后,也就知道了怎么欣赏.分析诗歌.) 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是创作诗歌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从名诗佳作中吸取 ...

  • 写诗十讲之一:诗,首先应该是“美”的

    诗人杜甫 不是说,我们写几十个字,分它几行,便是"诗"了.这是对诗的极大误解,也是对诗的亵渎,更不可能写出真正的好诗. 诗是有门槛的--"美". "美 ...

  • 闲话写诗十六:关于诗词的语句

    转自:论诗与文 语句是构成诗或词的基本意义单位,除了要受格律控制外,还要受作者语言运用能力的左右.所以写诗填词不仅要钻研格律形式及韵法,还应在遣词造句和结构篇章上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一.语句的作用与任 ...

  • 闲话写诗十五:如何欣赏新创诗词

    转自:论诗与文 现代人开始喜欢古诗并有大量新创作诗词问世,这是好的风尚,但良莠不分也是事实.那么如何欣赏这些新创诗词,而不被滥竽充数者混淆视听呢? 主要的方法是:一看二读三断四推五敲. 一看.即凭直觉 ...

  • 闲话写诗十:词牌变体的特征及词牌别称

    转自:论诗与文 一.变体的特征和变化的种类 1.平仄与押韵.这是填词时最容易出现变化的地方.由于字词选择困难和词句本身的局限,平仄格式是最容易被突破的,所以观察词的平仄与词牌原有格式的关系,最容易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