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收藏家497期:丁辅之,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

丁辅之(1879年8月14日~1949年7月12日),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以字行。晚年别署簠叟。浙江杭州人。晚清著名藏书世家丁氏“八千卷楼”丁申之孙。近代篆刻家、书画家、鉴藏家、诗人,也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

丁辅之

藏书世家

丁家乃钱塘清望世家(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98期:千年丁氏,八千卷楼)。丁辅之高祖丁国典以经营布业发家,性喜藏书,后建“八千卷楼”以储之,子丁英继承其志,广购图书至几万卷,可惜到天平天国之乱时全部被焚。丁英二子丁申(1829~1887)、丁丙(1832~1899)号称“双丁”,在其祖、父的藏书基础上继续访求图书,或购或抄,经30余年,重新聚书20余万卷。丁丙在其兄过世后新建“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名扬海内外,与常熟瞿墉“铁琴铜剑楼”(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00期:瞿氏铁琴铜剑楼,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吴兴陆心源“皕宋楼”(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56期:陆心源,25万卷藏书私流东瀛,一片伤心画不成)、聊城杨以增“海源阁”(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16期:杨氏海源阁,晚清中国北方藏书第一世家)并称为晚清四大藏书楼。

丁辅之即丁申之孙、丁丙之从孙。其父丁立诚(1850~1912),字修甫,号慕倩,晚号辛老、莘老。清光绪乙亥(1875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其藏书处有“小槐簃”,所收西泠八家篆刻印章颇富,著有《小槐簃文存》、《小槐簃吟稿》、《永嘉金石百咏》等。曾帮助叔父丁丙校勘《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及《善本书室藏书志》。精于目录学,缪荃孙称其“目录之学如瓶泻水”。

光绪五年(1879)六月廿七日亥时,丁辅之出生于杭州头发巷五号故居。他幼承家学,从小受父辈督责,耳濡目染刻苦治学,对诗文、书画、篆刻、古文字、鉴藏等有较深的造诣。

1894年,丁辅之十六岁时,与叶为铭(字品三,号叶舟)同在里西湖丁家山筑室读书,此处地近西泠,乃丁家之产业。叶为铭长丁辅之十三岁,年龄差没有妨碍他们二人志趣相投。他们常在一起开怀长谈,过从甚密,立志对篆刻艺术有所建树。次年,丁辅之进学为郡庠生。1896年,叔祖丁丙重修风木庵,庵前对联即是丁辅之所撰:“家藏八千卷,门对七二峰”。

十九岁时,丁辅之娶余杭县盛氏福辰为妻,盛氏表兄为褚德彝。

谢之光 《丁辅之像》 中堂

光绪卅三年(1907年),丁家所经营的裕通银号温州分号官银号出现巨额亏空,必须承担赔付责任。由于金额巨大,丁家无力支付,温州官府遂羁押了丁立诚弟弟丁立中。“富甲一郡”的丁家在多方筹措后,尚欠十万缺口,丁立诚决定售书。

为避免丁氏“八千卷楼”藏书重蹈陆氏“皕宋楼”藏书流落异国的覆辙,两江总督端方(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07期:端方,乱世之能臣,收藏之大家)派缪荃孙(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35期:缪荃孙,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陈庆年前来接洽购书,丁立诚致信缪、陈二人说:“盖此次售书,实因瓯号亏折太钜,满拟售有十万以偿各债,否则何忍将先世手泽之藏,一旦尽付他人?若不得请,必以九数为归,还祈婉商午帅。”经端方出面协调,丁立中获释。最后,丁家以家藏八千卷楼图书作价七万三千银元抵还公债。端方购得藏书后,在南京筹建了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特藏部)。

1912年,为了峡石的通益公纱号产业,丁辅之全家移居去了峡石,住在西山盐局。丁辅之则在沪杭铁路局为练习生,住上海天潼路铁路局宿舍。当时王福庵亦供职于此,公余之暇,两人常在一起探讨金石书画。次年春,丁辅之接手西江塘事务。此后,丁辅之长年客居上海。

丁辅之  鼎盛图 嘉德2013春拍 成交价28.75万元

创办聚珍仿宋印书局

1912年,丁立诚去世,丁辅之弟丁善之(三在,1880—1917)将其父诗文结集为《小槐簃吟稿》八卷,意欲出版,但发觉木刻费工费时,而普通铅字又欠美观,影印又难清晰,于是与兄长商议创制新的仿宋活体铅字印刷。两兄弟历时五载,直到1917年才制成方形欧体仿宋活体铅字及长体夹注字模两式。可惜丁三在当年六月便去世了,只剩下丁辅之一人继续印书。

1920年,丁辅之创设聚珍仿宋印书局。翌年,中华书局见而称善,丁辅之以26000元举版归之。此后,丁辅之历任中华书局聚珍仿宋部主任、古书部主任、中华书局监察。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以聚珍字体精雅,可与明清翻印宋仿书媲美,与同人商量用此字体辑印《四部备要》,后由高野侯负责,丁辅之监造。三年后,《四部备要》第一集面世,颇获海内外好评。

聚珍仿宋印书局商标(《聚珍仿宋版式各种样张》,聚珍仿宋印书局,1923)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全套

丁辅之五十二岁时,发妻盛氏仙逝。丁辅之提出与中华书局解约,中华书局不肯放行,又出版聚珍仿宋版《廿四史》,士林同颂。1934年,中华书局《古今图书集成》影印时,丁辅之亦参与了其事。

1937年,丁辅之又制成长体注音仿宋字字模,用于供排印教科书。丁氏兄弟首创仿宋活字,后人认为此发明创造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书写形态,成为之后近百年的中国文字印刷经典符码。对中华文化传播厥功至伟。

才艺大家

丁辅之诗、书、画、印无所不涉、无所不精,在民国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大千成名不久,曾与郑曼青携作品专门赴杭州请德高望重的丁辅之和高野侯(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71期:“梅王”高野侯,无意争春,自得风流)点评,有趣的是,当时丁辅之还没有动笔学习绘画。

丁辅之与当时文艺名流交往颇多,很有声望。1916年夏天,当李叔同欲断食半月时,就是丁辅之介绍他前往虎跑寺,因为丁辅之早前在杭州虎跑寺被任为大护法。1922年,吴隐病危时,托家事于丁辅之,还将女儿许配给丁辅之第四子丁璨为妻。

丁辅之 瓜果图

诗文

丁辅之擅诗文,著有《观水游山集》 、《鹤庐诗词稿》、《鹤庐题画集》。一九二九年成《全韵画梅诗》,以平仄各韵,分五绝、七绝遍咏画梅,後附画梅月令诗,颇有因难见巧之意。

书法

丁辅之书法擅长楷书、行书、篆书,尤精于甲骨。丁辅之于甲骨文,常与罗振玉(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02期:罗振玉,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互相切磋,他的甲骨与罗振玉不同,罗振玉着力于写,丁辅之则在意于刻。丁辅之的甲骨篆文,结字停匀,用笔疏朗瘦劲,变恣意天然的古朴卜文书风为整齐工丽且带有装饰效果,颇具整体感。

丁辅之 书法

丁辅之曾在罗振玉等人基础上,集自撰联语、诗作,于1928年刊印有《商卜文集联(附集诗)》、1938年刊有《商卜文分韵》及《唐宋三百首集联》、《全韵画梅诗》、集商卜文《观水游山集》。

绘画

丁辅之学画很晚,约46岁(虚岁)开始。他学习绘画主要源于家藏,没有老师,而是靠临摹、感悟古代名迹,另外就是注重写生。尽管从学画到71岁(虚岁)去世只有25年的时间,但他的绘画成就很高,让人刮目相看。丁辅之经常与吴昌硕、王一亭、童大年、黄葆戉、赵时㭎等相聚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切磋探讨金石书画。与吴昌硕类似,或因其深厚的金石功底,故腕底有神,别饶风致。

1927年,丁辅之在学画两年后即颁布'鹤庐画松梅果品商卜文润例',开始以鬻画、鬻书为生,同时也可见其对自己画作的自信。从他颁布的润例看,限制较多,特别是尺幅较大的不画,这也导致今天市场上几乎见不到他四尺整纸的作品,一般以2—4平尺作品居多。

丁辅之 占尽春光 立轴

他的润例开场白非常幽默有趣:

绘事憶从甲子春,年来涂抹耗精神;

成才结果休相间,自笑毫端太不仁。

寒暑频更笔末停,多蒙识者眼垂青;

田原自是荒凉后,辛苦生涯愧老丁。

营谋海上砚为田,不使人间造孽钱;

定例都由丁卯时,也如卒业满三年。

论交话旧乐淘淘,故师敢师郑板桥;

我写松梅也写竹,都因生计颇飘萧。

他的润例为:整纸(横直同)3尺8元,4尺12元,5尺20元,6尺30元,8尺50元;对开照整纸6折,过对开者8折;扇面4元,大者加倍,商卜文照墨笔,目光短视,屏联不书;册页4元,过尺照加,手卷每尺6元,墨笔8折,工细加倍,泠金加半,泥金不画;润笔先惠,约日取件,墨费1成,劣纸不画,果品整纸及4尺以上对开不应;注意:以上各类自甲戊年始加半,果品加倍。从丁辅之润例看,当时价格并不算高,像刘海粟润例3尺要15元。

丁辅之丁丑(1937年)作 鲜果图 立轴 65×31厘米(2013年嘉德43.7万元成交)

丁辅之擅长松树、梅花、果品,旁及花卉、人物。他的画常以苍松、红梅入画,古松图上留有闲章“天下几人画古松”,自矜如是。丁辅之果品题材古往今来罕有人与之匹敌,其作品有四大特点:一是题材广泛,种类之多,令人惊奇;二是注重写生,丁辅之的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平时十分注意观察四季果品的结构、形状、色彩,有的果品甚至画得很透明,因而他笔下的蔬果能够如此生动鲜活;三是技法娴熟,创作多重技法并用,常以没骨法绘就,以渲染为主,辅以点、勾、写。四是用色优美,作品画面色彩浓丽、明亮,视觉效果相当好。丁辅之的果类作品显示出匠心独具和超凡功力,往往让海内外藏家难以抗拒,圈内行家谓之“极璀灿芳菲之妙”,比利时著名藏家尤伦斯就曾多次出手购藏丁辅之的作品。

尤需指出的是,丁辅之的绘画作品常常配上甲骨文题跋,别具一格,这已成为丁氏特有的标志和符号。丁辅之曾有《丁鹤庐果品册》印行。

篆刻

丁辅之一生嗜印成癖。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在印作中仿玉印、战国官玺、私玺,各具神态,其刀法精细,印风苍郁朴茂。

丁辅之刻龙钮青田石周浩自用对章

篆刻收藏

丁辅之家从祖父到父亲及外祖父(魏稼孙)无不喜欢篆刻,家藏篆刻极为丰富。其祖丁申嗜丁敬刻印,得七十二方,遂名其斋曰『钱塘七十二丁庵』。其父立诚,更增收黄小松、奚铁生、蒋山堂、陈秋堂、陈曼生、赵次闲、钱叔盖等七家篆刻。魏稼孙曾为赵之谦、沈均初之金石友,素精印学,收藏也颇多。丁辅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接着收集西泠八家印章,三代人耗时百年,共收藏了西泠八家的500余方印章,其中丁敬所作逾百方,故丁辅之刻『百石斋丁』印以纪之。还因得丁敬所刻“鹤庐”一印,乃号曰鹤庐。

据统计,丁辅之拥有西泠八家印、其他浙派印作及友朋让渡的明清名家篆刻共计1000余钮。丁辅之1949年去世后,这些印章由其后人继承。

清·丁敬刻寿山石王德溥自用印 丁家旧藏

1952年前后,丁家因遭变故,急需资金,便委托知名碑帖鉴藏家孙伯渊(详情参阅:大收藏家434期:孙伯渊,从小小装裱师到大收藏家)寻找买家,孙氏想起了既有经济实力,又对收藏前贤印章极为痴迷的好友华笃安(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27期:华笃安,化私为公的篆印守护神),一经交涉,双方便以数万元的高价成交。

华笃安去世后,华笃安的夫人毛明芬秉承丈夫遗愿,于1983年,将华先生收藏的明清流派印章1546方,明清各家诗翰尺牍78册、散页257件,悉数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印谱编撰

1904年,丁辅之编辑甲辰本《西泠八家印选》时,特请名手原石精拓,同时逐枚详加按语,除印文、边款释文外,并述及每方印章之材质、印文之典故史实和印石收藏之原由。分别部居,次第成集。甲辰本《西泠八家印选》三十册本,计出品五十部,全谱收录:丁敬七十七方、蒋仁十二方、黄易三十方,奚冈三十方、陈豫钟五十二方、陈鸿寿五十一方,赵之琛一百三十一方,钱松一百一十七方,总录印五百方。此为印学史一大盛事。

丁辅之辑 西泠八家印选(泓字号)2016年嘉德82.8万元成交,2011年西冷印社59.8万元成交

1937年,岁次丁丑,日本军国主义兵起,从上海附近金山卫登陆,浙江平湖、杭州遂相继沦陷。次年夏至1939年秋,杭县丁辅之(鹤庐)、高绎求(络园)、俞序文(荔庵)、平湖葛书征(宴庐)(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37期:葛昌楹,情系西泠印社,吴昌硕为其治印无数)四人,将各自劫后所存的自明代迄今二百七十三家、一千九百余方印章,请民国第一拓手王秀仁钤拓成谱,题名《丁丑劫余印存》,请高野侯作序,请王福厂题写扉页排记,并刻“戊寅夏杭县丁鹤庐、高络园,余杭俞荔盦,平湖葛晏庐同辑劫馀所藏印记”一印,以为纪念。此书共制作二十一部,以“浙西丁高葛俞四家藏印集拓廿又一部己卯春成书”二十一字序之,每部四函二十册。2019年中国嘉德春拍,“成”字部以724.5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全球印谱拍卖最高价。

前排左边第一位坐者即“荔庵”俞人萃,旁边坐者平湖葛昌楹。葛氏后排左起者为丁辅之、王福庵、高野侯、高络园

丁仁、高野侯、葛昌楹、俞人萃辑《丁丑劫余印存》(成字部) 民国二十八年(1939),成交价:7,245,000

《丁丑劫余印存》的印章均为流传有绪的精品,如丁氏所藏,大半为八千卷楼原藏,传之丁辅之已三世;俞序文所藏,多为傅栻华延年室旧藏;葛书征、高绎求所藏亦多为各收藏家出而易米或勉为割爱之名印。如文彭作“七十二峰深处”、何震作“听鹂深处”、程邃作“徐旭龄印”,邓石如作“意与古会”、“笔歌墨舞”、丁敬作“曹焜之印”等,均为印坛珍宝。此书是一部简明的以作品形式出现的明清篆刻史,堪称“流派印谱之王”。

丁辅之一生共辑印谱近二十种,先后辑成《西泠八家印谱》三十卷(1904)和四卷(1925)、《杭郡印辑》、《悲盦印賸》以及袖珍本《丁氏秦汉印谱》二卷等等。

创建西泠印社

1904年夏天,丁仁与叶为铭(叶品三)、王禔(王福庵)三人避暑于湖上人倚楼。王禔的父亲王同致仕后与丁申、丁立诚父子同服务于文澜阁,丁、王两家是通家之好,后辈又雅好篆刻,更是订交日深。丁仁与叶为铭、王禔三人话题都在篆刻,共同欣赏同人印拓,提到了如何“保存金石、研究印术”。丁辅之指着人倚楼下西泠桥下一块地,提议:于此结社,以社集印,以印究学。提议得到了叶、王的响应。是年,丁辅之二十六岁,王福庵二十五岁,叶品三年近不惑。叶品三建议,去信邀请上海“潜泉印泥”主人吴隐共为创始人。

吴隐发妻王氏不幸病故后,继配为孙锦,孙锦对艾绒去梗揉制有了一套新的手法,从而使“潜泉”印泥更上一层楼。吴隐借着这新印泥,找到吴昌硕试用,言明邀请吴昌硕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欣然应允。1906年,当日本印人河井仙郎来访杭州时,终于有了专门的印社来接待。四位西泠印社创始人与河井把晤于印社,评论印学,相见恨晚。

1913年,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定名西泠印社,公推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李叔同、黄宾虹(详情参阅:【收藏大家】黄宾虹:金石富翁,铁笔入山水)、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详情参阅:大收藏家369期:吴湖帆,“一只眼”成就海上第一收藏家)等都是首批社员,杨宗敬、盛宣怀、康有为为赞助社员。

丁敬坐像

丁辅之对西泠印社贡献颇多,除捐赠土地外,印社具体规划多出自他的筹策,虽一石一木必尽善而后已。如斥资建鹤庐,以充众用。得白堤锦带桥旧石栏,亦贡诸印社,移架闲泉文泉之间。他在九曜山获得似人形石,让工匠造成丁敬像,置於三老石室旁。后又捐资造邓石如像。仰贤亭壁间之二十八印人画像、四照合壁间之丁敬诗刻,及题襟馆壁间之丁敬《砚林诗墨》刻石,皆经他多方搜辑、商请高手摹勒而成。至《三老碑》募赎,竭力尤巨。今题襟馆后石坊联:“石藏束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石圆卓铭:“龙泓印学开南宗,一灯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校异同,和柙如座春风中。”皆先生所撰。

1930年还里后,丁辅之更专志于宏扬印学。

《西泠八家印存》原稿事件

抗日战争爆发,人在上海中华书局工作的丁仁听到日军即将入杭的消息,急令次子政平连夜赶回杭州老家,从丁家老宅的藏书楼“八千卷楼”中抢救出了西泠八家印章五百余方。随后,“八千卷楼” 被日军焚烧殆尽。

丁仁悲愤之极,产生了制作印存以传世的想法。他把儿子抢救出的西泠八家印章精拓成册,用蝇头小楷共9294字记述了每方印章的详细来历、篆刻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等等。为了便于保存和展读,“印存”采用书画册页的经折式结构,正反前后两册组成。封面是书画收藏大家葛昌楹题写的书签,扉页是著名书画家高野侯的书序,最后附有丁仁本人用商卜文写的跋和译文。

《西泠八家印存》共收集印章641方,汇集了丁家世代收集的中国篆刻印学的精华,是丁仁晚年对中国印学的总结,也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同于一般印谱,印存不用印刷工艺,手写说明文近1万字,还有册页上剪贴印章钤片的装帧,在中国篆刻史实属罕见。

《西泠八家印存》

丁仁去世之后,印存一直由丁仁小女儿收藏,2000年丁仁小女儿去世,2003年在西泠印社创立100周年之际,丁仁的孙女、旅日华人丁如霞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印存,这本珍贵的印学宝典才得以重现人世。

为了推广西泠印学、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西泠八家印存》原稿三次在日展出。2008年春,丁如霞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就丁家历史作了专题演讲,隆重推出了孤本“印存”。同年夏天,由中国大使馆和西泠印社做后援,在东京上野森美术馆举行了“丁鹤庐书画展”,“印存”公开亮相展览。2010年,在大阪市立美术馆举行的“日本篆刻展——丁家秘藏丁仁书画篆刻”,也特别展出过。

2011年,全日本篆刻联盟副会长内藤富卿为举办书画展提出借展要求,丁如霞为了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把其无偿借给了内藤展览。但展览结束的3周后,内藤竟然宣称将其遗失在埼玉浦和的一家宾馆,从此莫知所终。

丁辅之

参考资料

丁利年《丁辅之年谱》

朱浩云《永远不缺买家的丁辅之》

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丁辅之》

其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