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导”科普万花筒 (67)反坦克导弹是如何“吊打”坦克的?
最早的反坦克导弹,都是直接瞄准和攻击坦克的前装甲,通俗地说,就是“打脸”。然而,随着坦克不断加厚装甲和采用新型反应装甲,反坦克导弹要想顺利“咬破”越来越厚的“脸皮”,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瑞典的反坦克专家“脑洞大开”,首先想出了一种专门对付新型坦克的高招:这便是顶攻技术。
我们都知道,装甲是坦克保护自身安全的主要技术手段,而在坦克全身各处装甲中,前装甲无疑是防护能力最强的,性能先进的坦克在加强前装甲的厚度和优质材料选用上都是煞费苦心的。但与此同时,坦克的侧部、后部、底部,尤其是顶部,尽管都有装甲防护,但其厚度与前装甲相比还是明显差得多,因此防护能力就显得薄弱许多。
反坦克导弹采取顶攻技术,绕过坦克防护最强的前装甲,专门针对暴露面积大却防护薄弱的顶部装甲“吊打”坦克,无疑是抓住了坦克自身的“软肋”。
为了实现顶攻,反坦克导弹的飞行路线和战斗部结构一般都有特殊要求,导弹发射后,首先跃升至离坦克顶部上方一定高度,然后以一定的角度直接攻击坦克顶部。或是导弹从上方接近坦克,以一定的射角(一般为20°-30°)喷出高速射流向前下方攻击坦克的顶部装甲。如法德英联合研制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崔格特”攻击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辆时,先以大约10°的仰角向上飞行,然后在80米左右的高度上平飞,当接近目标时,导弹则以20°-30°的俯冲角下落,直至从顶部攻击目标。而最先采用顶攻技术的瑞典,其设计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比尔”,则是在接近目标时,向前下方以30°的倾斜角喷出高速射流击穿坦克的“天灵盖”。
顶攻有两大优点:一是操作简便,射手和弹药手配合,只需几十秒准备时间,紧急情况下1名士兵也可完成整个射击过程。二是飞行可靠,由于导弹飞行离地面较高,导弹飞行时很少接触地面障碍物,攻顶可以击穿更厚的装甲及摧毁舱内设备,命中率达95%以上。(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