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讽刺诗词㈥
巾帼未必逊须眉
一些女才人作的讽刺诗,并不亚于男子。唐人杜羔的妻子刘氏多才多艺。杜羔累试不第,这年落榜后,将要回到家中时,刘氏托人带给他一封信。杜羔拆开一看,笺内唯有小诗一首云: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原来杜羔有点华而不实,刘氏便作诗以激励他。杜羔阅后,就居于寓所,发愤苦读,不再回家。过不多久,杜羔果然名登金榜,杜氏生怕他寻花问柳,抛弃糟糠之妻,又寄给他一首诗道:
“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
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宋·钱希白《南部新书》丁卷)
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出兵进攻后蜀。蜀兵望风归降。北宋从出师之日至攻入成都灭蜀之时,前后只用了65天。蜀后主孟昶出降时,其妃花蕊夫人愤而作诗云: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
有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被卖到一个大户人家当婢女,吃尽了苦头,便作了一首自诉苦状的诗:
“贫家一婢任驱驰,不说旁人怎得知?
壁脚风多寒彻骨,厨头柴湿泪抛珠。
梳妆娘子嫌汤冷,上学书生骂饭迟。
打扫堂前犹未了,房中又唤抱孩儿。”(《坚瓠九集》卷三)
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海口潮涌,江水也因此而四处泛滥。自江西省而下的沿江州县,都变成一片泽国。大水过后,不少贫民流离失所,只得四处流浪,乞讨为生。这天,安徽桐城县某村来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女乞丐,手中还搀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二人来到村中的私塾中,适逢先生出去了,女乞丐就向学生借了支笔,题诗一首云:
“沿门乞食施恩少,仰面求人受辱多。
欲赋归来归不得,临流怅望涕滂沱。”(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七)
先生回来后见到这首诗,就向众学生询问了经过,然后立即出去追寻,却已不知去向。第二天,人们终于在河里发现了女乞丐与其弟弟的尸体。
在清人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江浙一带发生了大旱灾,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饥民。有个女乞丐到了浙江湖州,在一座破庙的墙壁上题了这么一首诗:
“萧萧湖地此经过,苦为年荒受折磨。
踏破绣鞋埋雨径,吹残云鬓入风窝。
沿门乞食推恩少,仰面求人忍辱多。
欲赋归兮归不得,夕阳回首泪滂沱。”(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卷一)
某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南宋大将赵葵在府内的一个水亭中避暑,忽然诗兴大发,就命身边的一个丫环研墨铺笺,赋诗云:
“水亭四面朱栏绕,簇簇游鱼戏萍藻。
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水煎煮蓬莱岛。
身眠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枝红玛瑙……”
“虾须”是一种流苏。此诗尚未作完,赵葵一阵瞌睡上来,便扔掉毛笔,躺在亭中那白色的饰有虾须的床上、枕着那红色的玛瑙枕,沉沉睡去。赵葵作诗时,丫环就在旁边替他扇风,赵葵还是不住地喊热。此时,丫环就取笔加了两句,将这首诗续完整了:
“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清·张培仁《妙香室丛话》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