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阿难、迦叶索要“人事”,通晓人情世故的唐僧为何惊诧异常?

(博士论西游第六九七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27)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唐僧师徒历尽艰险来到灵山,尽管他们受到佛派众神仙的热烈欢迎,但如来对于传经的态度却非常随意,他先是对大唐的社会状况大肆贬低,接着,他吩咐阿难、迦叶,在“三十五部三藏经”中随便“捡上几本”,让唐僧带回东土,以传后世。

如果说,如来的对于传经的态度,让人感觉十分诧异,接下来,阿难、迦叶的行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他们根据如来“先将斋食待他”的吩咐,先领着远道而来的唐僧师徒来到珍楼,珍楼之下“设供的诸神”,早已“铺排斋宴”,“师徒们顶礼了佛恩,随心享用”。阿难、迦叶陪唐僧师徒用斋完毕,带着他们走进藏经的宝阁,查看经名。

按照正常逻辑,阿难、迦叶带唐僧师徒进入宝阁,就应该立即为他们传经,而不是带他们一一查看经名,这所谓的二位尊者明显是在拖延时间,以此来向唐僧进行暗示。然而,对于他们二人的暗示,唐僧师徒却没有任何反应,他们只能将暗示改为明说了!

因此,在他们领唐僧将三十五部经名查看之后,他们转身询问唐僧,“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按照凡间的人情交往之道,阿难、迦叶这个要求也属正常,毕竟有“来者不往非礼也”的说法。

同时,作为在大唐生活了几十年的凡僧,唐僧对于人情世故还是十分通晓的!他与悟空到达观音禅院时,悟空为了与金池长老斗富,执意展示“锦澜袈裟”,他先是阻止悟空,“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当悟空对此不理解之时,他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劝说悟空,“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唐僧的娓娓言说,与人性完全契合,后面情况的发展,也正如他所预言,悟空的执意展示袈裟的行为,导致了院僧杀人灭口、袈裟被盗事件。

既然唐僧通晓人情世故,他就应该知道,无论数量多少、贵重是否,在面见如来取经之时,还是要带点见面礼的!然而,当唐僧听到阿难、迦叶索要人事时,他与自己的那些不通人事的徒弟一样,竟然对二位尊者的行为感到十分诧异!

那么,唐僧为什么对阿难、迦叶的索贿行为感到意外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观音到东土寻找取经人时,只说到西天取经,而没有说“拿钱买经”或“用礼换经”;二是如来交待阿难、迦叶传经之时,同样也没提到“人事”;三是劝人为善、布施随缘,没有礼物,也应传经,燃灯化身为乌巢禅师,在向他传授《心经》之时,不是也没有向他收取任何礼物吗?

尽管心中十分感到十分意外,但通晓人情世故却一钱不名的唐僧,在阿难、迦叶索要人事之时,自觉理亏的他,只能老实回答,“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阿难、迦叶讥讽嘲笑唐僧,“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再不提传经之事。

看到阿难、迦叶因索贿不成而不愿传经,悟空十分恼怒,他对唐僧大叫,“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难、迦叶看到悟空发火,色厉内荏地大声训斥,“莫嚷!此是甚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

尽管在悟空的威逼之下,他们传了几卷经书,却如悟空所说,“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根本没有任何用处!在灵山这个所谓的首善之地见识到“拿钱买经”的唐僧师徒,他们还将遇到什么咄咄怪事呢?

下一讲,我们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