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IoT的战略迂回

诸神之战才刚刚开始……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再次走进京东总部大楼,是在一个周二的傍晚。

窗外夕阳微沉,窗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互联网公司独有的紧迫感。

也正是在这一天,京东分拆出的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市值突破3000亿,由此也形成了“互联网医疗”三分天下的局面。

不过,雷锋网此行目的并非探寻京东健康上市背后的秘密,而是希望揭开京东在另一个主战场——“IoT”领域的面纱,寻得在这场诸神之战中,颇为低调的京东,近两年的排兵布阵和战略用意。

1

「京鱼座」不是“第十三星座”

2018年12月4日,在京东IoT战略发布会上,「京鱼座」取代「Alpha」成为京东IoT全新品牌。

时任京东集团CTO张晨解释称,“作为京东全新的子品牌,「京鱼座」是京东第一个面向C端的科技品牌。”

「京鱼座」虽然不是什么“第十三星座”,对于京东而言,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在此之后,京东在消费物联网的布局有了完整的编队体系,也有了自己的IoT生态品牌。

无论是说“面向C端、布局入口级产品”,还是说“自研数字家庭中有交互能力的产品”,「京鱼座」已经是京东定位比较清晰的一个IoT品牌。在这一品牌体系下,有小京鱼AIoT生态,也有京东在过去几年里推出的智能音箱、智能耳机、包含各类传感器的家装套件等自研产品。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样的产品逻辑下,京东在2018年前后甚至做过百万量级定制电视大订单。

这是周炯博士讲到京东「京鱼座」自研智能硬件时向雷锋网透露的一个信息。

周炯博士是2017年进入的京东,始终负责京东物联网领域工作,在物联网战火汹涌的这几年,见证并主导了京东IoT业务的成长和转型。

2019年年初初,在消费物联网领域已经摸索多年的周炯发现:

即使行业已经发展将近十年,商业模式仍然相对模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寻找智能音箱的商业模式

智能音箱作为消费物联网的宠儿,过去三年里,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追捧。

然而,即使这一领域已经形成头部聚集效应、即使智能音箱出货量已破亿台,却仍然没有长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京东没有在智能音箱领域砸钱补贴,以至于一年推出两款智能音箱新品的「京鱼座」,在全球市场统计数据中也只是被归到了others中。

智能音箱的商业模式,京东没有摸索出来,行业内也还在探索阶段,我们也非常希望看到行业中能够有新的突破。

周炯坦言。

2020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关注点都放到了破圈提供定制产品上,面向酒店场景、教育场景、医疗场景的定制音箱纷至沓来。

京东这一年在智能音箱上的探索重心也放到了“如何将京东或京东生态中合作伙伴的服务能力与智能音箱相结合”上,基于这样的产品思维,京东还为刚刚上市的京东健康定制了一款智能音箱——京智康,提供线上家庭医生服务。

试想一下,在上亿台智能音箱进入家庭后,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习惯通过和智能音箱对话查看新闻、询问天气、控制家电后,医疗健康服务或许是一个人们在家庭场景中愿意尝试的服务。

“如果智能音箱可以和你所有的血压计、血糖仪,以及其它医疗设备数据相通,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对于这款产品的设计构想,周炯解释称。

京智康是京东在医疗场景中基于智能音箱研发的一款产品,其实京东不仅仅将这样的产品思路用到了医疗场景,在智能地产中,京东同样在布局一款类似的产品。

暗中谋划「智能面板」

智能面板是一门好生意,尤其在地产厂商入局智能家居,为诸如欧瑞博、绿米、Lifesmart云起等以智能家居这类概念为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前装市场打开了一个缺口后,智能家居厂商都做起了“面板生意”。

“布局入口级产品”的「京鱼座」是从今年开始自研智能面板,瞄准的主战场也是智能地产。

京东为什么要做智能面板?

我们在和用户交流过程中发现,智能面板是一个核心能力类似智能音箱的家庭控制中心,而且无论是对于B端地产厂商、还是对于家庭装修来说,这个需求相对来说是比较刚性,也很像我们对家庭入口最初的定义。

很多产品需求都是由用户侧真实反馈而来,这是互联网产品的一大特点,也是京东智能面板的由来。

无论是在京东商城或是线下门店,你可能还看不到这款产品,但它确实已经在地产厂商在建的楼盘项目中开始应用。

“我们自研的智能面板要和京鱼座品牌产品的一贯风格保持一致,还要为已经在合作的地产项目留出出货周期,所以出货相对慢了些,”周炯向雷锋网解释道,“首批应用京东智能面板的项目将在今年年底交付,消费市场看到这款产品要等到明年(2021年)。”

定制电视、京智康、智能面板……,京东近两年在消费物联网领域的产品部署有了不一样的策略,开始和行业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京鱼座」越来越多的产品需求开始来自汽车、地产、工业等B端行业领域,京东在物联网领域的研发资源也开始向这一方向倾斜。

「京鱼座」成为京东在物联网领域To B战略倾斜前的最后一次品牌调整。

2

京东物联2B转型的故事

To C领域商业模式太模糊,To B转型被逐渐提上了京东物联的日程。

早在2019年年初,京东物联就开始酝酿向To B市场转型,这次战略转型在京东内部被称为“双轮驱动”。

“边跑边换轮子”

京东物联在2019年的To B市场转型过程中,很多To C人才不一定完全适用,这就需要专业型人才,需要补充新鲜血液。

当时京东物联内部叫“边跑边换轮子”。

周炯告诉雷锋网,这次“换血”大致可以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京东物联内部原有To C人才转型,这是一个人才自我适应的过程,“能适应的会留下来,适应不了的就放到集团内部其他To C业务继续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社招补充弹药,在这个过程中,京东物联对外社招有数十位具有To B属性、有行业Konw-how的人,这些人才也成为京东物联转型To B的一支生力军。

团队“换血”之外,京东在2019年也在内部悄然进行着另一件事儿——To B、To C物联网平台的整合。

在此之前,To B、To C物联网是两套物联网体系。

To C物联网承载的主要是家电产品,接入方式大多采用的是WiFi、蓝牙,接入协议往往是平台或者某个厂商的定制协议,设备拓扑结构也相对简单;

To B物联网承载的是行业设备,业务的差异性决定了物联技术的复杂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行业都有专用的行业设备通信协议,并且存在众多的连接方式(串口、网口、Wifi、LoRa、Zigbee等连接形态都很常见)。由于协议和连接方式的复杂,往往需要网关类设备帮助解决连接代理及协议适配问题。

正因如此,云平台技术栈统一、底层协议占完善、边缘侧网关设备研发……,这些都是京东物联在做To B业务前,在2019年上半年逐渐完善起来的,也由此形成了京东在2020年对外呈现的TPaaS的雏形。

作为京东IoT掌舵人,在消费物联网市场征战多年的周炯带领他的团队,在2019年转道To B领域开疆拓土,既需要考虑团队“换血”问题,要“边跑边换轮子”(社招+内部人才转型),也需要考虑平台整合、业务拉通问题,这其中自然是充满挑战。

雷锋网: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不眠不休的2019,您什么时候压力最大?

周炯:那应该说是2019年Q2时候,当时的pipeline还没有形成……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京东亟需打造自己的标杆项目。

标杆项目:贴身服务

标杆项目,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在行业中树立良好口碑、得到广泛认可的项目。

做B端项目,标杆项目的意义在于自上而下打开某一市场的大门。

京东在2019年拿到的有绝对标杆意义的项目是为国家电网打造了物管平台。

2019年,9月17日,京东物联在经过国家电网近两个月的POC物联平台验证后,最终中标国家电网物联网平台项目。

在做这一标杆项目过程中,为了赢得标的并打造出真正标杆效果,京东采用了区别于其他大厂的“贴身服务”模式,完全由京东物联内部团队进行项目交付。

完成国家电网这一标杆项目后,周炯发现,“能源行业的大门已经对我们完全敞开。”

正是凭着这股冲劲儿,京东在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在能源、地产、车机等领域打造了多个标杆项目,逐渐在这些垂直领域跑出了自己的IoT To B版图。

2019年11月,在京东JDD大会上,京东物联正式对外宣布To B转型,完成“双轮驱动”(消费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战略升级。

紧接着,12月6日,京东集团正式宣布设立京东云与AI事业部,整合原京东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业部的架构与职责,由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担任负责人。

云计算、IoT、AI统一战线

无论是2B业务,还是2G业务,首要能力是要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2B客户想要的大多不会是你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而是一个完整的打包服务。

对于京东而言,这就涉及到这三大技术能力和业务的整合。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将自己的生产经营环境数字化,这首先需要用到的是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经营环境实现数字化后,需要构建数据中台,数据中台上需要通过AI算法做基于数据的应用和决策。

以能耗管理为例,企业希望看各个业务单元的各个流程、环节上的能耗。首先,需要将与能耗相关的数据收集上来,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然后,基于这些标准化后的数据和AI算法做AI模型训练。

在这样的应用实践中,京东整合后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三层产品不断磨合,最终形成了以云计算为底座,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能力输出完整行业级解决方案。

其中,在能源管理领域,京东在与浙江丽水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能源监测合作项目中,通过搭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诸如电表、水表、天然气表等能耗表计设备,实现工厂、车间、产线、设备的四级能源监测及基于数据的能源优化,帮助当地40多家合成革企业节能10%以上。

整合前后,做企业数字化项目差异在哪里?

对此,周炯感受颇深:

整合之前,我们在服务行业伙伴时发现,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诉求的客户往往需要的也是一体化服务,不是说今天问你买一个A产品,明天发现少了个B产品、再找你买,客户往往希望可以得到整体产品规划和完整的服务。

因此,整合之后,我们开始输出从云计算底座开始、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从技术角度来讲,这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不少;从服务角度来讲,也让我们的客户体验更好。

这样的内部业务整合工作贯穿京东整个2020年。

只见智联云,不见IoT

转型对任何一个公司或部门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尤其像京东物联从To C领域向To B领域转型,本身就是一次大的跨越。

在这个过程中,京东物联完成了To B、To C底层后端平台的整合,京东完成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业务整合,在经过2019、2020年的B端项目实践、需求输入,经过不断调整后,逐渐形成了面向项目交付、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

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决定了一家公司能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

这是周炯和他的团队所信奉的哲学。

2020年3月,京东云与AI事业部正式将原京东云、京东物联、京东人工智能三个品牌统一为「京东智联云」品牌,并于2020年3月5日正式启用。

从此,京东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业务和品牌上形成合力,京东物联成为过去,京东智联云开始酝酿新的时局

对于交付给客户的产品而言,是不应该层层割裂的,这就需要将同一赛道或同一个行业上的客户进行拉通。面对不同行业线,京东智联云分为不同的业务单元,各个业务单元直接负责该行业上下端产品研发团队的拉通,包括最终的交付及收入。

这样的业务单元在京东智联云内部被称为「小经营体」,京东智联云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垂直向拉通一个行业研发及交付资源的「小经营体」,冲出一条独属于京东的IoT征途。

3

京东的IoT战略高地和第三曲线

京东的IoT To B、双轮驱动,在巨头纷争的物联网领域并不算是独树一帜。

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均有类似布局,甚至腾讯在IoT领域的战略布局同样用到的是“双轮驱动”的概念,更何况,IoT To B如今也已成为巨头厂商的必争之地。

然而,各家在IoT To B这条路上展开的部署又都是基于自身基因优势,各有千秋。

周炯告诉雷锋网,京东IoT的核心能力在于建立产品与服务生态。

正因如此,京东在物联网领域布局一直围绕“人、车、家”场景,没有大的调整。

京东在做IoT To B时,也是对原有战略的延伸,主要会从两方面展开:

  • 一方面,做近C的B端生意,这其中包括“家”和“车”,诸如智能家居(家庭的数字化)、智能地产(地产的数字化)、车联网(汽车的数字化);

  • 另一方面,做远C的B端生意,周炯称之为京东IoT的“第三曲线”,诸如工业物联网和能源管理。

在这样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中,作为京东IoT掌舵人的周炯又多了一项有趣的工作——“合并同类项”。

各个行业线的「小经营体」不断扎根行业做项目过程中,我负责将行业里核心产品同类项合并和沉淀,最终形成丰富的云上PaaS产品;
如果能找到各行业通用的同类项,就可以进一步沉淀到通用的底层物联网平台,形成通用能力。

这是一个行业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企业项目执行速度和产品力的过程,决定了即将到来的下一场大战的各方实力。

4

坚守者的信仰与远望

做物联网业务什么最难?

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后,周炯给出的答案是很简单却又直击要害:数据拉通、商业变现。

这两项被视为最难实现,也是分别决定了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的指标,问题的关键却有都指向了物联网的本质——互联互通。

2020年12月1日,开放智联联盟(OLA)正式成立,与以往物联网标准联盟有所不同的是,这一联盟可以说是聚集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最强阵容。

24位两院院士支持,阿里、百度、京东、小米、海尔、华为、中国电信、信通院、中国移动9家理事长单位,65家消费物联网各领域头部厂商,目标直指国际物联网统一连接标准。

作为九家理事长单位之一,同时又是开源标准组组长,京东也是这一联盟的最早发起方。

谈到这一联盟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18年12月,京东与华为在物联网平台互通上达成的战略合作。

市场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 2020年发布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在全球217亿活跃的联网设备中,将有117亿(54%)物联网设备在今年年底实现连接,这是物联网设备连接量首次突破50%。

纵观行业,物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各家搭建的一个通用能力,物联网平台之争已经接近尾声,想要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割裂问题开始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周炯告诉雷锋网,就目前来看,物联网设备之间要想打通,技术上其实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唯一的壁垒就成了企业之间人为搭建的生态壁垒。

OLA联盟现在要做的就是破除企业生态形成的壁垒,形成更大的产业生态。

对于相关标准推进、OLA联盟成立的意义,周炯向雷锋网解释道:

其实前期设计、思考的已经蛮清晰了,设备如何连、设备的归属、账号的打通、协议分层已经想的很清楚了。
我们现在最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是,带电的设备上电之后就直接上网、上云,然后再声明设备或账号的归属。加入联盟后,通过互相授权(云端秘钥交换),就可以实现设备互联,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如果一切如愿,真正在消费领域的万物互联将进入下一阶段。无论是消费侧的用户体验,或是企业端对商业模式的探索,都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推力。

雷锋网在与周炯博士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后发现,过去这两年无论是对于京东,还是对于京东智联云,都将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拐点,周炯博士也详细地为雷锋网剖析了京东在物联网领域近两年的排兵布阵和战略转型。

现在,京东智联云在地产、车联、工业、园区等B端垂直领域已经开始跑马圈地,基于中长期发展,一款内部代号为「物应用」的全新产品也在紧密研发中,京东智联云的战略意图已经悄然展开。

临别时,雷锋网忍不住好奇问了另一个问题:2017年,您为何会选择加入京东扎根物联网?

周炯告诉雷锋网:

物联网是未来,但行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耐心,也需要定力,同时也要不停止寻找突破。
而京东做物联网在渠道和供应链上有天然优势,同时拥有诸如零售、物流、数科、健康等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场景。
虽然现在消费物联网的商业逻辑还相对模糊,但是京东的优势就放在那里,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天跑出一套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商业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