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在历史上对南京有多重要?

说到南京市最有名的湖泊,玄武湖应该榜上有名,名气实在太大了。

玄武湖之于南京,差不多就相当于西湖之于杭州,云龙湖之于徐州。玄武湖位于长江南京(城区段)的东南岸,东接著名的紫金山,要大江有大江,要大山有大山。再加上南京独特的历史底蕴,让本就天生丽质的玄武湖披上了一层更加厚重和沧桑的色彩。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这句名诗写的虽然是杭州,但用之于玄武湖也非常合身。玄武湖美不胜收,游人如织,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玄武湖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存在。

很多人可能认为玄武湖是个人工湖泊,其实不是,玄武湖已存在约有100万年,静看世事沧桑。在早期,玄武湖也称为蒋陵湖或秣陵湖。秦始皇巡游天下,看到时称金陵的南京地势雄伟,担心将来有人据此形胜之地反秦,就凿开方山以水贯城池,并改称秣陵。在此之前,玄武湖称为桑泊。到了三国东吴割据江东时,玄武湖称为后湖。东吴实力远弱于中原的曹魏,只能依仗三江之势,与拥有山险之势的蜀汉合力抗魏。

这种情况到了东晋初期依然存在,东晋北有强敌,西有成汉,为了自保,东晋也必须操练水军。东晋国都就在南京,北有大江,风大浪大难以控制,玄武湖相对平静,水面又开阔,是操练水军的极佳场所。

晋元帝司马睿就在当时称为北湖(湖在钟山以北)的玄武湖操练水军,时间是太兴二年(公元318年)。第二年,晋元帝又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修建一条大堤,将北山(紫金山北麓的水)的水截留在大堤内,扩大玄武湖的面积,也就是等于扩大了水军的规模。由于玄武湖距离南京太近,实际上也构成了对国都的巨大威胁。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割据荆州的权臣王敦进攻南京,司马顾飏告诉大将沈充说:“形势与我等不利,皇帝(晋明帝司马绍)不是吃素的,我等败状已现。当今之计,最好的计策就是决玄武湖水以淹国都,我们借着水势可扭转不利书面。”因为这招太缺德,沈充没敢用,南京城这才逃过一劫。

到了南朝宋时,形势依然与吴晋相同。南朝宋相比于擅长骑兵的北魏相比,优势依然在于水军。

宋文帝刘义隆经常在玄武湖操练水军,以备北方之患。不过此时还没有玄武湖这个名称,玄武湖地名出现于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在这一年,有人看到玄武湖出现一条大黑龙,刘义隆决定将湖名改为玄武湖,一直沿用至今。刘宋水军经常在玄武湖进行操练,也称为昆明池或饮马塘。

从东晋以来至刘宋,各地经常发生地方割据势力进攻国都的事件,所以控制国都的势力基本都会在玄武湖演练水军以应付叛军。比如宋末的元徽四年(476年),因为小昏君刘昱胡作非为,宗室刘景素从南京东边的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当时还没有篡位的萧道成就派水军驻屯于玄武湖。萧道成篡位后,玄武湖之于朝廷的军事意义没有丝毫减弱,因为他们都知道,在江湖纵横的南方要想吃的开,没有一支可以保命的精锐水军是不可想象的。自齐朝以后,玄武湖依然是南朝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之一,毕竟这里事关南京城的得失。也就是说朝廷能能控制玄武湖,国都无忧,反之则要准备卷着铺盖跑路了。南朝侯景之乱,之所以能攻陷梁武帝萧衍所在的台城,就和玄武湖有关。

梁武帝的六子——邵陵王萧纶就率兵屯于玄武湖,结果被侯景打败,控制了玄武湖。侯景听从一位降将的建议,掘开玄武湖放水淹了台城,这才有了八十六岁的梁武帝饿死台城的历史惨剧的发生。

玄武湖之于南京的重要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乱世中特别重要,治世中基本不重要。这也很好理解,一旦出现乱世,南京的地理位置极易形成割据,而治世时又刻意打压南京的地位,以防再出现割据。比如在北宋时,由于北宋国都在黄河流域的开封,南京的玄武湖自然也就失去了军事功能,纯粹是一个湖面。当时在南京做官的王安石就曾打算把已成为旅游景点的玄武湖进行经济开发,让穷人可以享受玄武湖的鱼虾之利。等水面下降后,还可以把官方的耕牛借给穷人耕种,国家既有收入,也能让百姓有饭吃,稳定大局。

王安石考虑的是经济利益,最终的结果却让玄武湖逐渐消失在地图上,导致南京城防涝的能力有所下降。

直到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朝廷又浚通了玄武湖,只是规模远不如以前。到了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玄武湖的意义又变得重要起来。只是由于全国统一,北元又远离南京,玄武湖之于南京的军事意义没有六朝时那么大。明朝的玄武湖规模自然也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大,最大时也就相当于六朝时玄武湖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