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故事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法国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博物馆介绍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北京颐和园藏,瓶身有裂纹
梅瓶,是皇家收藏中的常见之物。中国研究陶瓷史的专著《饮流斋说瓷》这样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这种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的器物从宋代开始面世,初始时是实用的储酒器,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最终成为人们所喜爱的陈赏之物。颐和园收藏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为清宫的传世旧存,它烧造于元代,是江西景德镇窰创製的高温颜色釉瓷器中的极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北京颐和园宣传画册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双博馆藏
据说,全世界馆藏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仅三只,除扬博这只外,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和北京颐和园还各收藏一只(见上图)。北京所藏高度33cm,巴黎所藏高33.6cm,扬博所藏高度为43.5cm,尺寸为三只中最大的,且保存最为完好,确为国之瑰宝,其估价目前已经用亿元作单位了。
这个独树一帜的博物馆就是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扬州博物馆,而那件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稀世宝物,就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个被扬州博物馆命名为国宝馆的展厅整体的色调是瓦蓝瓦蓝的颜色,显得渺远空旷,非常的宁静。在展厅的中央就孤独地存放着那个传世的花瓶,天花板上有几道黄色的柔光轻洒在瓶子的四周,这样一来,进去参观的群众无论从东南西北方向对花瓶进行端详,都能够清清楚楚的看到它上面的图案,只不过距离有点远而已。
这都是为了宝物的安全着想,有钢制的铁栏护着,以及方形的钢化玻璃罩着,能够防止一些怀有不轨意图的人去到偷盗或者破坏文物。
关于谈到传世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说起来使人不太相信,当年以18元人民币购进,如今值数十亿,已价值连城。这件国宝的经历,曾在民间整整保存了600多年,竟然完好无损,现在扬州人为了珍藏它还专门为它建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而且只放它一件器物。
据说,当年香港一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曾开出3.4亿人民币,希望能收藏此瓶,一日本藏家愿出3亿美元的价格,巴黎一位收藏家甚至开出了40亿人民币天价收购,但都未如愿。而扬州博物馆不会轻易的、甚至永远的不会转让。
扬博这件梅瓶,它的主人曾经是扬州轻工机械厂的朱立恒先生,原是他家的祖传第六代的宝贝。1945年,曾有人出18石米价向他母亲收购,当时18石米已经是高价了,但被他母亲拒绝了。到了文革时期,为保护梅瓶不被砸坏,还用墨汁把瓶上的龙纹涂抹起来,用泥巴包住藏在床底下。1976年朱立恒担心在地震中遭到破坏,于是瞒着老妈和哥哥以18元价格卖给了文物商店。据说他开价30元,店员还价16元,最终18元成交。
当时在文物商店还缺乏对元代瓷器的研究,误认为是清代之物。说起来,店主倒不是特意压价,是确实不觉得这个瓶子能值多少钱,所以有人想买的时候,他也就稍微加了一点钱,当地摊货半卖半送地给了一个古董商人。后来那个商人也把它卖了,几经易手后就成了扬州古货地摊角落里的一个摆设。直到上海瓷器外贸商沈胜利逛街无意中看到这个瓶子,一眼看中买下,回家精心清洗修复半月,这个瓶子的真容才重见天日。
1978年,沈胜利带着这个瓶子到北京参加“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顿时轰动全场——在场行家都看出这是个元代瓷器。元朝存在时间短,而且一直战乱不断,因此流传于世的瓷器很少,价值因此都非常高。这个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不管从品相和做工来说,在已有的元代瓷器中都属上品。
最后,在扬州市政府的协调下,被扬州双博馆以3000元收购。1992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关于存世数量,众说纷纭。除了上面的三件说,还有很多说法。如有一件于2000年,由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出,属谁家之手不详;还有一件前几年在上海《新民晚报》介绍刊登过,被张宝权先生所收藏。
这是2018年拍卖广告上的梅瓶,具体情况不明。
这个也是民间的,见于网上。
这个龙头向左。
这是明嘉靖的,无龙纹,霁蓝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元霁蓝釉白龙纹兽首十二生肖八棱超大梅瓶(对瓶,这还算是梅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