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龙:不喜欢上海才需理由

是不是可以向公众征集,写一个2021版《喜欢上海的理由》?还是原来的曲,原来的风格,重新填词;可以是普通话,也可以是上海话。

喜欢上海的理由?喜欢上海需要理由吗?只有不喜欢上海才需要理由啊。

有媒体筹划了一场活动,采访众多上海贤达,请他们谈谈喜欢上海的理由,我忝列于筹划者中。

在筹划时,我以我个人的感受,问了这么一句:喜欢上海需要理由吗?果然,众多受访者的回答,都是从反问开始。有趣的是,反问过后,每一个受访者总是说出了非常个人化的理由。或者是一路秋雨落叶,或者是一位医生,或者就是一家面馆……

现在,真是很难一言而尽喜欢上海的理由,不像20年前的2001年,“喜欢上海的理由”这个命题,一下子戳到每个上海人的兴奋点。

确切地说,“喜欢上海的理由”,只是一支歌,还只是一支力波啤酒的广告歌。“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那一年,电视台每个频道轮番播出,以至于,上海人都会哼了,都记住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支广告歌的“时代意义”。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上海媒体上,第一次直面且饱含感情地歌唱上海人心中的上海生活和上海情调,是第一次由上海人唱出了爱上海的歌。在此之前所有的写上海唱上海,永远是在歌颂上海的贡献,而不是上海人的情怀;真要写到上海人,那便是苟且、计较、懦弱。唯有《喜欢上海的理由》,将上海人的情怀、市井和感情,提升到了城市的格调。如今很是闹猛的海派文化,是要记得这支广告歌的推波之力的。

力波借助上海概念赢了,但是力波不知道,上海概念如此张扬的提出,喜欢上海的理由如此感性的梳理,何尝不是力波为上海做了一个最大的宣告?20年后,它的广告意义早就淡出,但是对上海的歌咏,留下来了。

回想2001年前后,上海人的感觉终于又好起来了。他们皆是八九十年代的过来人,彼时上海皱过眉头。就业困窘有一百万下岗工人,住房紧张有十数万人均不足2.5平方米的特困户,卫生间尴尬有几十万只马桶。于是应运而生了菜篮子工程,四零五零工程,危房旧房改建工程……有去深圳公费旅游的,皮夹子里只有几张大团结,实在难为情,被深圳的总经理朋友讥笑是“上海表哥”——表哥当然是穷的。有乡下人到上海,在上海亲戚家里打地铺做客,感叹道,上海有什么好啊,困觉也没地方困。

有一段时间,是否喜欢上海简直是一个问题。

最尴尬的日子,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页一页地翻片。上海人的日脚好过起来了,动迁的动迁,买房的买房,钞票多了,窘迫少了,上海人腰板扎足了。力波广告歌终于找到可以登陆的“诺曼底”——上海风情、上海格调、上海生活,上海人喜欢的上海。2001年,“喜欢上海的理由”,唱得正是时候。

相隔20年后,上海又有太大太大的变化,以至于喜欢上海真不需要理由了。那些都市题材的影视剧,公司大玻璃之外,几乎都是外滩陆家嘴。

也是在筹划活动时,我推荐了王渊超——当年《喜欢上海的理由》广告歌中的键盘手,他现在一直在自编自弹自唱沪语歌。有一次文化活动,我顺着众人的意思,请王渊超唱一唱《喜欢上海的理由》,他弹起吉他,20年前的歌词,一句不落地唱下来,满堂喝彩。

20年过去,这支歌情调依旧,甚至有了经典的意味,不过歌词里喜欢的上海,毕竟大多是20年前的理由。是不是可以向公众征集,写一个2021版《喜欢上海的理由》?还是原来的曲,原来的风格,重新填词;或者将原来的歌作为第一段,再续写第二段,可以是普通话,也可以是上海话。我猜想,在这篇文章见报后,用不了一两天,会有人把自己的理由“抖”出来的。

喜欢上海的理由不需要同一,也不可能穷尽,但是每个上海人心里,总是有一条理由,有点特别,属于他自己。(马尚龙)

(0)

相关推荐

  • 1985年的夏,2021年的夏……

    今天中午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上海歌手巫慧敏昨日去世了.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着实让人觉得惋惜和难过.对于和我年纪相仿的乐迷来说,"巫慧敏"肯定是听歌路上不能绕过的一个名字, ...

  • “力波”回来了!在这里重温“喜欢上海的理由”

    还记得那首"喜欢上海的理由"吗?力波啤酒回来了.5月4日,五五购物节暨"力波1987精酿"首发启幕仪式在力波啤酒原厂址益梅路91号举行."力波1987 ...

  • 马尚龙:最难拿捏是分寸——上海分寸系列之三

    我不是美食家,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味蕾上的美妙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不过我对已故作家陆文夫的<美食家>,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在小说中,他写到了美食家对年轻厨师的仙人指路:做菜,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放 ...

  • 上海分寸 马尚龙

    .          马尚龙:上海分寸 .          在拒迎.疏亲间 树杈模式的人际关系 最难拿捏是分寸 . 在拒迎.疏亲间 上海分寸系列(之一) 马尚龙 . 多年前,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外交部 ...

  • 马尚龙:上海的十大宾馆

    老宾馆可以不贵,却是要留着高贵之气. 锦江饭店 陈梦泽摄 中国人蛮喜欢"十大"之类的.上海曾经有十个区.十个县:与此相匹配,还有十大钢铁厂,十大百货商店-- 十大宾馆当年是更加显示 ...

  • 上海闲话 | 马尚龙:牛奶和爱情

    挂在后门的小木箱,收藏了多少个阴晴圆缺的故事? 推荐:丁迪蒙     改写.朗读:牛美华 小楼的大门,是旧漆的,门外有点杂乱,但是可以想象小楼前人的安逸和富庶.有一个传说,似一封隐形的密札,塞在木门上 ...

  • 马尚龙 | 还想得起来25年前你的收入、你的生活期待吗?

    25年前,侬在做啥?工作了?一个月工资几钿?想得起来伐?格辰光满意伐? 25年前,大约是潜意识里受了一首歌的的影响--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这两句歌词,如果用来问一个人的收入,问一个 ...

  • 马尚龙:上海人的分寸在拒迎疏亲间

    上海的城市结构,决定了生存空间相对私密,坚决而柔和地守住自己的方寸之地,格外重要. 多年前,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外交部制定了十六字接待方针: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人. 如果将这十六个字理解 ...

  • 马尚龙:分寸与份寸的牛角尖

    复合型是有难度的,份寸也就有讨论价值了--份寸恰好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是否成功的复合型考量. 在上海讲分寸,讲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分寸,有两个沪语读音版本. 分寸,在上海话中,很多人读作&quo ...

  • 马尚龙:文明即分寸

    上海小姑娘的嗲,闻名中国,外国人也知道些的.但是很少有人探究过,嗲和发嗲之间的区别.说一个女人嗲甚而很嗲,女人听了,当是稍带妩媚地浅浅一笑:我又嗲不来的,心里就是认下了.说一个女人发嗲甚而很会发嗲,一 ...

  • 马尚龙 | 没荡过雁荡路,等于没荡过淮海路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小黄鱼"偷偷混到废品里:吴昌硕的字画还不及鸡胗皮: 一只油酥饼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