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Tier1还有多少机会?博世、采埃孚告诉你答案
“十年前,运行一辆普通汽车所需的软件由大约1000万行代码组成。现在这个数字是1亿行。另一方面,自动驾驶系统的软件则需要3到5亿行代码。”博世集团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门主席Stefan Hartung表示。
在其看来,随着汽车逐步成为一台移动的电脑,软件无疑扮演着关键角色。这背后,需要汽车和IT两个行业的跨专业知识的融合,“软件增强了驾驶体验,最重要的是,是背后的智能集成。”
“从现在到2030年,这类系统的市场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Stefan Hartung表示,但和智能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关键区别仍然存在。如果智能手机系统“崩溃”了,没有人会受伤。但车祸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其看来,“安全第一”是智能汽车的黄金法则。
而在软件层面,希望押注于提高自研比例的汽车制造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在成为汽车软件制造商方面仍需努力,这是公司转型战略的一个关键目标。”大众集团CEO迪斯坦言。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软件文化,我们不想创建另一个汽车制造实体,”迪斯的表态背后,是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子公司Cariad首席执行官德克·希尔根伯格面临的巨大压力。
如今,汽车产业链上的各种企业都在争夺软件人才。目前,Cariad有4500名员工,计划到今年底前达到5000名员工的规模。“通过快速收购外部公司是一条捷径,但这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
看起来,短期内,汽车制造商仍然无法“脱离”供应商的支持。
一、
目前,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努力提升智能驾驶的功能等级,并通过算力、传感器等硬件能力提升以及数据驱动的算法迭代,来寻求新车营销的差异化。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新车(合资+自主)搭载前向ADAS上险量为381.63万辆,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1.03%;其中,L2级搭载上险量为154.63万辆,同比上年同期更是大幅增长86.21%。
不过,在一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看来,L2/L2+级辅助驾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人机交互方面,如何进一步提升系统预警的准确度,从而减少驾驶员对于系统误报率高而产生的不好体验。
“在横向控制的情况下,大约15%的碰撞是因为缺少盲区监测造成的。同时,保险行业的数据表明,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可以将追尾事故的频率降低40%左右。”采埃孚全球汽车系统产品规划主管Andrew Whydell表示。
在保证功能迭代升级的同时,采埃孚看中改善驾驶体验的机会。
以今年上市的东风风神奕炫MAX为例,采埃孚联合开发的可进化自动驾驶系统My@ADAS,可利用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实现完全个性化的智能驾驶,更加适应中国的道路工况。
其中,采埃孚提供了最新一代毫米波雷达,这是其“首次”搭载和全球“首发”,可以探测到前进方向200米、120°范围内的物体,更大范围、更高精度地辅助驾驶员识别驾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这款中距离探测雷达可以提供三种操作模式,并适配不同的车辆速度提供增强的感知性能。比如,从最高分辨率的低速短距,支持行人AEB;再到ACC启动下的高速远程对象检测。
采埃孚认为,当前阶段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在乘用车领域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此前,该公司率先推出了基于EyeQ4的新款S-Cam4.8车用摄像头,水平视场角为100度,也是未来几年主打性价比的ADAS方案之一。
以占据前向视觉市场份额头把交椅的Mobileye为例,在中国新车市场,安波福是其主要的落地Tier1,但从去年开始,采埃孚、法雷奥的方案项目陆续上市,涉及东风风神、长城、大众、本田等多个品牌。
对于传统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在整车电子架构全面转向域控之前,L2/L2+搭载率的持续上升(尤其是新车评级C-NCAP继续提升主动安全权重),将是一波新的市场红利期。
在去年的CES展上,采埃孚首席执行官表示,他认为对于私人市场来说,自动驾驶没有可行的商业案例。公司将专注于ADAS在L2和L2+市场,而L4自动驾驶只有商业车队和运输应用。
“在采埃孚,我们认为L2/L2+系统可以满足未来很长时间的市场需求,并提供了一个平台,用于测试和验证全球不同的道路场景。”采埃孚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如,AEB、LKA、ACC将在两年内成为全球中低端车型的标配,这意味着汽车制造商需要考虑是否升级到L2+(提升新车市场竞争力),并且能够以相对合理可以接受的成本提供给消费者。
而在今年7月份,采埃孚与以色列的Cognata合作,推出一套可扩展的数据和基于人工智能的ADAS虚拟工程和数字验证服务,命名为ADAS.ai。
第一步,基于所有场景的真实驾驶数据和全球验证L2+ ADAS系统所需的相应公里数,建立一个高分辨率、多传感器同步数据集。第二步,就是允许汽车制造商、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可以通过虚拟方式“交换”传感器数据,从而可以节省高达20%的开发时间和成本。
二、
“目前用户给软件部门的压力实在太大,”蔚来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对于传统Tier1来说,当务之急,是快速整合和建立面向未来汽车开发的软件规模化团队。“博世全球有大约3.4万名软件工程师,其中超过2.6万名在移动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工作。”Stefan Hartung表示。
原因是,软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正在改变汽车工业的传统开发周期。“现在,即使是硬件也必须升级,比如,在三到五年后,车主可以更换车载计算机。”在其看来,对于传统IT行业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汽车电子架构必须满足的安全标准更为严格。
特斯拉在行业内开启了硬件升级的序幕,如今,蔚来汽车也开始启动老车主的车机芯片升级,目前相应升级方案正在最后确认,包括升级价格。但这种硬件层面的升级,复杂度也大大提升。
“在不改变硬件的情况下,已经上路的新车很多都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迭代升级。通过这种方式,软件开发正逐渐脱离硬件,”Stefan Hartung表示。
但硬件、软件同时升级,意味从芯片开始到软件供应商,都必须紧密合作。“过去,传统分布式ECU,只需要一家供应商配合完成,相对简单,”业内人士坦言,但现在,大为不同了。
首先,从芯片到驱动再到操作系统,必须能够处理一系列升级带来的快速适配。其次,在日益复杂的电子体系结构中,来自不同供应商的软件模块之间必须具有兼容性。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中间件成为汽车产业链聚焦的关键软件模块。
此外,类似博世这样的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在加快与IT厂商的合作,比如其和微软合作的车云互联平台,目标是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为汽车制造商和用户提供新的数字服务和功能。
而在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NikolaiSetzer看来,“没有人能完全靠自己做到,”即使大众、戴姆勒等巨头希望开发自己的定制软件,也会依赖供应商提供更标准化的“中间件”。
事实上,在汽车制造商大幅增加软件投入的同时,成本和效率也是一个亟需要解决的大难题,毕竟软件的成功,并非纯粹靠“工程师堆积”。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除了底层实时操作系统,AutoSAR、安全实时通讯模块以及其他关键软件模块仍然非常复杂,就整车而言,运行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各种软件必须协同工作。
在Stefan Hartung看来,有一点不会改变:在未来,博世等供应商仍将是汽车行业的关键合作伙伴。“我们还将为汽车制造商提供基础软件,包括效率更高的开发平台和工具,供应商也会有大量的业务可以接洽。”
他用传统汽车行业的一个比喻解释道:“过去,很多大型汽车制造商都生产自己的发动机,但博世等供应商仍在为这些客户生产类似汽油喷射系统,这为客户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成本,软件部分也不会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