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骗我了,宁远县城是千年古城?看完后,每一个宁远人都会愤怒!


翻开任何一本县志,都说今址宁远县城是从宋乾德三年(965)由原泠道故城迁来的,距今年有1053年了。还说,曾经的延唐县故址,至今无法找到,这故址究竟去了哪里了呢?它会人间蒸发?今天就我大家谈谈这两个问题。


我们脚下踩的,就是延唐故城,宁远县城已有1428年!

翻开县志,上面这样写道:“宁远故城可考者有二,舂陵城在今县城北六十里柏家坪村,泠道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潇韶峰下。二城故址尚存,惟延唐城今不知其处。宋乾德三年(965)迁今治,旧无城垣,明洪武二年知县朱公庆始筑土城……”根据这条记录,宁远县城距今确实只有1053年,称千年古城确实是名符其实,然而,当我们看了下面的记录,我们感到心寒,继而愤怒。其实我们宁远县城其实有1400多年了!

《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赵炅时期的地理总志,国家级别的,由乐史总撰,纂修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今在其书中找到关于宁远县的记录,现分享其原图如下:

上面关于宁远县的记录辑录如下:

宁远县(东七十五里,元十五乡)。本汉泠道县,地属零陵郡,今县东南四十里泠水东泠道故城即是。汉理于此,晋分属营阳郡。宋齐不改,梁陈属求阳郡。隋平陈废入营道,自奔巢二水口移汉营道县于此。唐武德四年移营道县就州郭,于此置唐兴县,长寿二年改名武盛,神龙元年,复改为唐兴,天宝元年,改为延唐县,梁改为延昌县,后唐同光初复旧(延唐),晋天复初改为延熹县,后复旧。皇朝乾德二年荆湖转运使张永锡奏以户少,其大历县舂陵场割入延唐县,又奉敕改为宁远县。

舜庙在县南六十里九疑山,乾德六年敕置。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永郴连州,界山有九峰,参差互隐映。《湘中记》云:“九峰状极相似,行者疑之。故曰九疑,舜所葬为永陵是也。”秦皇汉武曾望祀焉。○天门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平地直上一千余尺,虽晴霏望之于下,亦见其顶。○泠道水在县南五十里,沿流至县前三十里入大阳江口。○舂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五山相接,山势峭秀,舂水出焉。○废泠道县在县东四十里,隋开皇九年废入营道县。其县临泠道水为名。齐荡寇将军李道辨所封之邑,今唐乐洞姓李者,是其裔也。○荡寇将军古城,即李道辨古城在县东六十里,齐朝以道辨为南道开拓南蛮大使,筑城于此。○废舂陵古城在县北五十里,不详建置。随开皇九年废入营道县。其舂陵乃汉长沙定王子刘买所封之地,有庙在县北八十里。○废大历县亦汉营道县地,后为延唐县地。唐大历二年湖南观察使韦贯之奏延唐县于故陵陵侯城北十五里置大历县,以年号为名。○皇朝乾德二年以户口不多,割入宁远县焉。○上流水源出县西四十里。○上流山东流县理南,又东入郴州平阳县,界在流之上为名。

《太平寰宇记》载:“(泠道县)隋平陈废入营道,自奔巢二水口移汉营道县于此。”又载:“废泠道县在县东四十里,隋开皇九年废入营道县。其县临泠道水为名。”也即,泠道故城废止的时间是隋平陈之役(589)那年,并把营道县的县城迁到“此”(即宁远县今址)。

同时,我们能看到:“皇朝乾德二年荆湖转运使张永锡奏以户少,其大历县舂陵场割入延唐县,又奉敕改为宁远县。”乾德二年,是由泠道县改名,而不是迁城址而来今址。

故此,宁远古城至今已有1428年了。

看完上文,我们也能知道,宁远县曾经两次叫延唐县,但都在唐朝,而这时的的延塘县城正好是今宁远县城。所以古人找不到延唐县故城。原来,是因为这本重要的地理志当时未能找到而造成的。用句农村古语讲,这叫拿到牛绳子寻牛!

结论:宁远古城由泠道迁今址后,已有1428年的历史了,唐兴、武盛,延唐、延昌四个县城都在今址。这一史料的再次发现,让宁远县城的历史,又往前推了四百多年!史料缺失,我们愤怒,寒心,但重新发现,我们也应该感到高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