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 却坐图轴」中的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 #宋代绘画#
【南宋 · 却坐图轴】绢本 设色
作者:佚名
规格:纵146.8厘米*横77.3厘米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 《却坐图轴》
南宋 《却坐图轴》属于历史故事画,也称为“鉴诫画”。此类画作多挂于皇宫中,描述真实历史故事,以此来规劝帝王的行为规范。之前介绍过的《女孝经图》也属于同类劝诫功用的艺术品。 此画描绘的是《汉书·袁盎传》中记载的一段袁盎(àng)向文帝谏言的故事。故事描述了西汉文帝时,一日文帝游“上林苑”,宠妃慎夫人与皇后平起平坐,中郎将袁盎向文帝犯颜直谏:“妃子僭坐后位有违纲常。”文帝开始很生气,袁盎解释说明了慎夫人身为妃子,不应僭越身分坐于帝王身侧,否则尊卑失序,乃会祸及慎夫人,并引用了吕后折磨戚夫人的故事以作鉴戒。最终,皇帝采纳了袁盎的谏言,慎夫人也赐金奖赏了袁盎。
南宋 《却坐图轴》局部
画中描绘了上林苑花园的一角。画面右侧共有七人,汉文帝居中而坐,右手按膝,左手扶椅,端凝倾听。皇后坐于皇帝左侧的圆鼓绣墩上,低头不语;其身后有一双手拿衣物的侍女。站立于皇帝右侧的是慎夫人,微露不悦,似是怀有怒意而不愿就坐;其身后站立有两位宫女和一侍从,围绕在文帝身旁,各司其职。画面左侧有两人,一卫士手持金瓜,侍立于旁;右下方是中郎将袁盎双手持笏,弯腰鞠躬,似是在向皇帝谏言。
南宋 《却坐图轴》局部
画中汉文帝头戴远游冠。远游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初为楚制,后秦统一中国后,采楚制为远游冠。其形制类似于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於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文帝身着通天冠服,内着中单,胸前佩方心曲领,腰间系腰带,佩有金玉带。方心曲领是一种上圆下方,套于朝服上的装饰物。宋时较为流行,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佩戴时用来防止衣领臃起,起到压贴的作用。《唐六典》卷二十六记载:“具服远游三梁冠……方心曲领,绛纱蔽膝。”
南宋 《却坐图轴》局部
画中皇后以白粉晕染额、鼻、脸颊三处,为三白妆;梳高髻,戴有莲花冠,其后系有红带。身穿窄袖曳地襦裙,外罩半臂,肩披帛,束有绶带。
南宋 《却坐图轴》局部
其身后侍女梳双螺髻,身穿交领左衽罗衫,下身着百褶裙,腰佩绶带。百褶裙在元代时被称为羊裥裙,后称为百褶裙,明代极为盛行,一直延续至清。是一种瘦长的褶裙,为贵族仕女所好用。宋朝陶谷《清异录》卷下记载:“命染院作霞样纱,作千褶裙,分赐宫嫔,自后民间尚之,号拂拂娇,类似于百褶裙。”
南宋 《却坐图轴》局部
画中慎夫人梳低椎髻,头戴玉胜珠花,脸上为同样的三白妆。慎夫人内着罗衫,外穿窄袖对襟长褙子,下穿长裙,外着披帛,佩绶,佩玉结璲。其身后两个仕女一人头戴莲花冠,一人梳包髻,仕女二人均内着中单,身着交领窄袖罗衫。
南宋 《却坐图轴》局部
立于皇帝身后的侍从头戴幅巾,身穿窄袖长衫,内着中单,外罩半臂,腰间系带。
南宋 《却坐图轴》局部
画中袁盎头戴进贤冠,进贤冠从汉代发展而来,两汉时期较为常见,汉代以后历代相袭,是古时官员朝见帝王所戴的一种首服,原为儒者所戴,后为百官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其通常以铁丝、细纱为材料,冠上缀梁,以梁的多少区分官职品级。其形制为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巾帻之上。其冠上饰有立笔。立笔也称“簪笔”,是宋代诸臣朝服冠中的一种冠饰,从冠后生出。《宋史·舆服志》记载:“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袁盎身穿交领大袖朝服,下穿长裙裳,外围蔽膝,束带,足着高头履。
南宋 《却坐图轴》局部
画面左侧的金瓜武士头戴缁撮幅巾,身穿交领大袖长衫,内穿窄袖衫襦,下身着裤,腰围护腰包肚,束腰带,系革带。金瓜武士是皇帝金銮殿上的侍卫,手持武器长杆头部为金瓜状,是专门为皇帝皇后处刑的人,“金瓜击顶”就是由此而出。
南宋 《却坐图轴》反过来
PS. 在查考这幅画的过程中,发现汉文帝、左侧金瓜武士、右侧两位侍女的服饰都是左衽的,感到很奇怪,在尽可能的查考之后还是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我怀疑这张图是反的,虽然我没有看到过原画,也看不到更清晰的图片,找不到清晰的题款、图章等细节可以佐证,但是很存疑。辗转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上查考这张图,结果发现和百度等其他网上的图片是一样的。我想台北故宫真迹在藏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应该不会搞错吧?然而,所有能查到的图片都是这样的,原因只可能有两个:一、画中衣服的确是左衽的。二、台北故宫搞错了,其他的图片都是从台北故宫官网拷贝出去的。我想来想去还是发出来了,看看有没有看过这张画真迹的朋友告诉我谜底。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台北故宫的画搞反了。
南宋 《却坐图轴》反过来
南宋 《却坐图轴》反过来
南宋 《却坐图轴》反过来
#宋代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