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原创】丹江航运之“官之道”
【小序】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丹江虽属于长江水系,但位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之间,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水道,也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交汇之地,笔者经过研究,从官之道、商之道、文之道、兵之道等四个方面,介绍丹江航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今天刊登第一篇《丹江航运之官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将相都高度重视丹江航道,并通过丹江航道强化贡品、赋税的运输以及对所辖区域的统治。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尚书.禹贡》,曾记载了荆州贡赋送达冀州的路线:“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禹贡释地》对这条路线的解释是:“这些贡品从长江、沱水、潜水、汉水到达汉水上游,改走陆路到洛水,再到南河”。汉是一个大概念,就是指汉江和丹江。因为,丹江是汉江的支流。“逾于洛”,意思走陆路到达洛水。丹江上游陕西省丹凤县境内有一条丹江支流,叫武关河。武关河北南走向。通过武关河,走到最北边,从陆路可以最近距离到达洛水。“南河”是古代对自今 潼关 以下由西向东流的一段的黄河 的称谓 。《史记·五帝纪》记载:“ 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 张守节 正义曰:“ 河在尧都之南,故曰南河 。《禹贡》‘至于南河’是也。” 唐代张说 《喜度岭》诗曰:“ 东汉兴唐历, 南河復禹谋。”
《尚书.禹贡》是禹帝对一统天下后华夏九州向禹都进贡的路线和伟大构想。后经过多个朝代文人墨客的修改,最晚定稿于战国早期。据此记载,丹江在战国前就已经通航,并成为一条官方的重要航道。
楚国原是丹淅流域一个土不过同的小国,早期都城位于丹淅交汇之地。自楚厉王熊眴开始,采用近交远攻的治国策略,扩大楚国的疆土。此后,楚国历代帝王大都是通过丹江水道来治理楚国。《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记载:“冬,楚子使(左尹)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淅川直隶厅志》记载:“析县在今白亭、张陂二保,春秋楚许於析地即此,古楚邑地,又名白羽。”白羽城(白亭)位于今淅川县滔河乡白亭村,自古就是丹江岸边一个重要的码头。丹江口大坝建成蓄水后,白亭街老码头被拆除。
丹霸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沟通丹江与灞水的通道,更是丹江官之道的重要见证。唐中宗景龙年间,为把汉江下游的物产运抵长安,崔湜建议;“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巉山出石门,北抵蓝田,可通挽道。”丹水和灞水两条河的源头仅隔一条分水岭,相距只有几公里,系丹江与渭河支流最相接近的地带,山势也相对较低。但因当时受工程技术限制,“中宗以湜充使,开大昌关,役徒数万,死者十五。”最终,崔湜其疏凿的只是丹、灞部分水道,以及丹江和灞水之间的陆路交通。但是,自唐代开始,丹霸道为丹江航运沟通南北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唐代中后期,地方藩镇势力阻断了淮河和汴河的漕运,朝廷不得不利用丹江航道传输江淮地区的货物,
宋代,欧阳修曾撰《通进司上书》,建议造舟车利用丹江航道。但是,由于宋金长年交战,明末起义军屯兵此地,频繁的战争导致丹江航道时有间断。
清朝康熙年间,湖广总督丁思孔主持修复航道,利用航道运输襄阳的存粮接济陕西。这时,丹江的航运达到空前的繁荣。主要码头有淅川县城(指老城)、荆紫关、白亭街、马蹬、李官桥。丹江河上,千帆如林,百艇接樯,异常繁荣。(图片摘自网络)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