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 | 今年大热的“云计算”,会如何考?

核心概念辨析

一、云计算的定义(名词解释的答案模板,不用我多说了吧~)

1、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于2006年被Google首次提出,随后在美国校园、台湾校园内进行推广,云计算迅速为世界广为接受。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按需、便捷地访问共享资源池的计算模式。

2、所谓“云”,指的是由几十万台甚至几百万台计算机所组成的计算机群,通过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式计算等方式,向客户端提供持续计算和存储服务,这种服务的特点是高效率、低成本。在传媒领域,用户(媒体或受众)使用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以“云”为传播媒介,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获取、使用、存储各类信息。

二、云计算的分类(这个属于技术方面的知识,但是要理解一下)

云计算的服务形式按服务类型来看,可分为公共云(Public Cloud)、私有云(Private Cloud)及混和云(Hybrid Cloud)三种。

公共云由政府和大型企业建设,面向公众提供计算、存储和软件等各类服务,其优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或大型企业承担,公众如用水电等公用设施一样只为其使用付费,这样价格便宜、资源使用效率高,缺点是安全性较私有云低。

私有云是企事业单位利用虚拟云技术建设自有的数据处理中心,功能是完成由它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管理,由于私有云构筑在防火墙之后,数据安全性更高。混和云的云服务架构是公共云和私有云的结合体,企事业单位可以在需求高峰期以低成本使用公共云,避免数据传输不畅,也可将公共云做为备用平台。一般来说,媒体机构应选择公共云及混和云来提升自己的机构效率。

媒体云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可用于提供媒体服务和应用的新兴媒体服务。媒体云的建构,不仅可以储存海量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还可以连接媒体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之间、各媒体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改进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

三、云计算的媒体应用现状(媒体与云计算结合知识点)

目前国外已经有不少媒体机构开始采用云计算技术,新媒体如亚马逊和谷歌都推出了自己的媒体云,提供云服务,传统媒体如路透社,为自己的金融信息服务打造了一个全球性高速网络平台;英国的《每日电讯报》采用SaaS服务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包括客户互动、视频发布、博客评论等,为记者提供了新的报道方式;美联社通过使用微软托管的云计算平台,创建了一套可高度扩展的API,为美联社创建了新的内容通道。(标红名词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可积累一下。)

在国内,也有一些媒体已经意识到云服务的重要性,其中新华社是云计算技术采用最好的媒体之一。新华社建立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理念之上的全球数据中心,为记者编辑日益面临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他如山东的“广电云”建设、广西日报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重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将以“云端智能城市”为基础,形成数字出版产业新模式等。虽然这些建设还只是为媒体利用云服务打下基础,但也说明了国内媒体开始关注云计算技术。媒体云服务的未来之路,应该利用公共云的优势,节约基础设备的建设成本,在云计算支持之下,帮助新闻工作者完成智能化搜索和对大数据的挖掘技术。

四、云计算在新闻方面的运用

Ps:“云计算”在新闻领域的优势、特点,这是考察云计算知识的落脚点;另外注意下面每个分标的小字部分,都是用“为什么+怎么样+案例佐证”的思维逻辑,这是一切论述题的答题规范,看考点除了看内容之外,还要看套路~~

1.海量数据储存,便于记者保存资料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新闻采集的内涵有了进一步扩展,除了从传统途径获取新闻线索之外,还可以从论坛、博客、微博中获取。对于记者的要求,从原来的单一技能掌握发展到多种技能掌握,比如全能型记者(背包记者)要求一名记者外出采访时,携带数码单反相机、iPhone或iPad成套工具等,远距离采访时甚至要求带有卫星电话、接受器等设备,记者的信息采集量大大增加。

以新华社为例,他们的摄影记者外出采访,一般会带十张4G到8G的SCD卡,每次采访将产生40G到80G的数据量。如此大的数据量,个人电脑空间将很快充满,新华社的服务器也满足不了所有记者的数据存储要求。媒体若采用云服务,记者便可随时随地将数据传往云端,云中的计算机群进行海量数据存储。(这两个段落层次是回答论述题的模板)

2.数据传送安全迅速,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记者采访后的信息数据,特别是异地采访得到的数据,需要迅速、安全地传回本部,由编辑进一步加工。大数据量经互联网传输,往往会受到线路拥堵的影响,或传送不畅,或丢失数据包,甚至无法传送。例如驻外记者在美国采访时,需要将拍摄到的视频及图片资料传回国内,但如果由于连接中美两国服务器的海底电缆出现故障,或正值网络使用高峰期,记者就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采访任务。

采用云计算服务支持体系,由于所有信息存储在“云”端,记者只要将信息传到“云”中,其他的记者和编辑可以在任何地方从“云”中很快下载到数据,并进行编辑修改,快速发布,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云计算不仅提高信息传输速度,而且在安全性方面也得到提高,由于有防火墙保护,防止病毒入侵,传输的通道通过特定的“管”,且能根据记者指令在不同系统或软件中转化,保证了数据传送的安全性。

3.数据处理能力强,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

网络时代的记者,要求掌握各种编辑文字和图片、视频的软件技术。外出采访的记者迫于条件的限制,只能携带简单的设备,如笔记本、移动终端等,这些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差,在发生突发新闻时,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记者的要求。

媒体的云服务系统在接到记者的指令后,迅速地将数据处理完毕并传送,节省了记者采访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不同地点的记者相互配合及内容流通成为可能,不同媒体、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记者协同作战,加快新闻的制作速度和传播速度,并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4.碎片化信息整理,提高编辑效率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中,编辑的工作流程是单向的、线性的,面向的是受众群体,如纸媒的读者、电视的观众和广播的听众等,以报纸的编辑为例,其工作流程为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当今编辑面对的是用户群体,即除了受众之外,还有网络、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新媒体的使用者。这些用户不仅是新闻的接受者,同是也是新闻的提供者和传输者,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在网络和移动终端中出现。编辑可利用云计算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理,辨别信息的真假、来源,从中斟选出新闻作品的主题。

5.整合设备系统,降低媒体运营成本

由于传受双方都在互传信息,所以处理海量数据的工作量很大。利用云计算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美国《纽约时报》曾经把70年共计1500多万篇的稿件通过云计算进行编排,只用了24小时,总共花费240美元。

此外,如新华社这样的媒体机构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不同分支部门采用不同的硬件设备及不同的软件版本,数据在这些部门之间的流通,受到硬件和软件转换的阻碍,若不换成统一的硬件和软件,将提高人工成本,若换成统一型号,将提高经济成本。云计算中的PaaS服务类型可以将平台软件进行抽象化和对象化,实现各地之间数据传送的畅通,降低了媒体运营成本。

6.实现新闻订购,提高媒体品牌价值

传统的新闻提供模式,是媒体将内容强制性地向受众传输,比如报纸等传统媒体,所有类型的新闻都放在一起,不管用户的兴趣点在哪里,只要订阅报纸,就意味着订阅所有的内容。

新媒体出现后,新闻的提供模式应转向订购,即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向媒体订购某一主题的新闻,比如财经新闻。这要求编辑对用户进行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将其现有用户和潜在用户进行分类,进行用户关系管理(CRM)。同时,还要进行不同类型内容的收集、整理,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向用户提供新闻内容,还要向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情报。

对于媒体的用户来说,他们需要知道的不仅是新闻发生的情况,更想知道与这条新闻相关联的情况,如发生的背景、演变、趋势、国内外的反应及带来的影响等。这些信息的提供,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云端的计算机群完全能够帮助编辑完成这些工作。

媒体利用云计算进行新闻营销,不仅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也为打造自己的新闻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结论(标准化的学术语言,用来答题收尾很不错!)

媒体整合环境下,新的媒介和接受终端的出现,信息在传方和受方相互流动,信息呈现出碎片化和数量大的特征,这些给新闻生产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闻工作者在转变意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情况下,新技术的使用也会影响到新闻生产的模式。云计算无论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传输上,都能帮助新闻工作者解决设备和技术难题。对于媒体机构来说,云计算的引进则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更好服务大众群体,同时也有助于媒体自身品牌的形成。

历年真题拓展

  1. 名词解释:云计算(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学硕)

  2. 名词解释:云计算(2012年河南大学考学硕)

  3. 论述题:论述大数据时代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和技术(2015年四川大学专硕)

相关论文拓展

  1. 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新闻制播流程再造——谭凌《声屏世界》(拓展阅读)

  2. 基于云计算的全媒体新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析——郝红霞、刘峰《新闻大学》(深度阅读)

  3. 云计算对新闻生产模式的影响——常宇峰《中国传媒科技》(深度细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