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隶属于沛县的微山夏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不改的乡音!
文:甄承民
图:来自网络
前些日子,我第一次走进一湖之隔的微山县城夏镇。和煦的阳光下,玲珑小城妩媚多姿,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然而,夏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不改的沛县乡音。
当我徜徉在湖滨湿地公园的曲径回廊,听到的是浓浓的沛县方言;当我流连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街头,耳闻的仍是那熟悉的沛县乡音。初时,我不以为然,自认为那是和我一样寻古觅胜的沛县游客,也许是出嫁湖东的沛县闺女,抑或是在此打工谋生的沛县小伙。然而情况出乎预料,因为在夏镇作客却似置身沛城街头,这里操沛县乡音的太多太多!
我就纳了闷了:我知道,沛县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相邻县乡人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相似,那么方言俚语自然大同小异,可没想到夏镇的沛县方言说得这么地道。我也知道,夏镇以前曾隶属于沛县,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但那毕竟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情,可怎么至今乡音无改?
说到乡音也就是方言,又称土语,带有泥土庄稼的气息,说起来生动形象,酣畅淋漓。它是乡村最朴素的一剪窗花,也是维系浓浓乡情的纽带。至于沛县方言,大体相同,若细分,可分为城南城北两块。城北方言因受百年移民的影响,有点山东味。城南方言基本上就是徐州西部地区土著居民的方言。夏镇的方言大致属这一块。
回顾历史,夏镇的方言与沛县有着不解的渊源关系。据我后来的调查所知,夏镇,早在秦朝时称广戚城,明朝时改称夏镇。自唐代起夏镇开始属沛县管辖。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黄河在蟠龙集决口,沛县遭遇洪灾,县衙门自栖山迁至夏镇,历时11年。后因捻军攻陷才又迁回沛县老城。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沛县设二市五区,湖东夏镇地区称夏阳乡,后改称沛县第七区。汉时,高祖刘邦把夏镇一带封给戚姬作为封地。至今沛县流传着刘邦樊哙河东夏镇卖狗肉的故事。
清朝诗人宋思仁《过夏镇》诗说:"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县凉。”可见夏镇沛县割舍不断的关系。既然河东河西一家亲,已经有千年历史,那么,其间演进融合为一种共同遵循操守的语言就再自然不过了。
当然,世事沧桑,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方言也会随着时移世易而异化演进。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微山湖的统一管理,国家于1949年设湖区办事处,驻夏镇。
1953年8月,国家批准设立微山县,要求沛县以夏镇为主的湖东地区不再划回本县外,再划给微山县15个村庄,其中5个是湖中的全渔村,10个是昭阳湖和微山湖西岸的半渔村。后因湖田纠纷,国务院于1984年8月批准,沛县又将14个自然村划入微山县,同时设立西平、赵庙乡。加上原有的高楼、张楼乡,微山县在湖西共有4个乡,5万余人。
对于这两次区划调整的背景原因和科学性、合理性没必要再去梳理分析。不过,区划调整自古有之,不足为怪,特别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恩泽万家,人人平等,因故调整一下隶属关系也没什么大不少的事,根本谈不上什么"丧权辱国”、"割地赔偿”一类的话语。正像一首歌曲唱的那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其它什么都不重要。我不会故意打扰,更不会让你烦恼。”
不过,沛微分治后因利益关系而引起的湖田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对两岸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曾有名人预言,随着沛微分治,再加上微山湖的阻隔、年代的渐变和环境的压力,人们无暇顾及传统的发展和继承,夏镇地区的沛县方言乡音将会逐渐地衰减或消亡。可是,我的湖东夏镇一游所看到的一幕,与此说截然不同。
说到微山湖地区的湖田纠纷,至今已长达一百多年,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把它区分为不同性质的两码事。第一件事,是指一百多年前开始发生在湖西沛铜地区的山东移民事件。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黄河在丰县蟠龙集漫决,水淹沛县。沛县父老纷纷外逃以存。四年后,黄河又在河南兰仪决口向北改道,山东曹州地区大批无家可归的难民纷纷涌入沛铜鱼间的湖西地区披荆斩棘,安家落户。
后返乡的土著沛民与山东移民为湖田争斗,政府调解无果,屡酿流血冲突事件,土客之间不交往,不通婚的事情延及几十年。据有关学者研究,在民国初年沛县共有人口约30万,山东移民就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约10万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沛县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协调土客关系。特别是公有制的建立,造成双方冲突的基础被取缔,双方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一笑泯恩仇。
在这一漫长的同化融合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两地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一种带有山东味的沛县方言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归属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相伴而成。其中就包括当时还是沛县一部分的湖东夏镇地区。
第二件事就是沛微分治后引发的各类湖田纠纷案件。这一事件自1953年8月两县分家开始,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时间。据政府权威部门统计,其间共发生各类争执械斗400余起,双方死亡近30人,其中沛县18人,微山县10人。
本来这些矛盾都是发生在两省交界处的基层村组,或个人之间小范围的争斗,其焦点无非是三垧麦子二亩稻,八捆芦苇七担草的东西,如果本着"分化矛盾,因地制宜,就事论事,各个解决”的精神,矛盾并不难处理。只因为矛盾的发生地处两省交界,双方地方政府介入导致事态的扩大化,最后惊动上层,影响全国。
自从国务院按照关于"还是把双方打架闹事多的村庄,划归山东省统一管理比较好”的讲话精神下发三个文件后,沛县又将湖西的14个自然村划归微山县。
出乎预料,这一决定竟使双方矛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一是湖田纠纷案件随着14个自然村的交割全部转给微山县,成了县里的"内部矛盾"。二是两地政府注意力却转向边界纠纷。
围绕着省县划界的问题双方打了几十年官司,最后无疾而终,不了了之。目前双方维持现状的结果并未对老百姓造成实质性影响。而前者,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自1984年14个自然村入微后,微山县并没有歧视打压他们,而是采取了感化怀柔政策措施,一视同仁,公平合理地化解了各类矛盾。三十多年过去了,湖西4个乡镇基本融入了微山县。湖田纠纷矛盾在微山县县内的解决,也从根本上改善了沛县微山县的关系。如今的微山湖美丽富庶、和谐恬静。人民也已铸剑为犁,和睦相处。
唐朝诗人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诗曰:"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是说世易时移对方言乡音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方言乡音保护的关键,仍是事在人为。
从目前来看,微山湖纠纷的处理方法并不是最佳方案,而且还有深层次的矛盾有待解决,但目前的处理方法还是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两岸交流的作用。
可以设想,如果不是有居住于湖西的4个乡镇5万多群众,山东没有了西顾之忧,就不可能再投入那么多来改善湖西乡镇的环境条件;如果双方矛盾不能及时解决,自成壁垒,分道扬镳,积怨越来越深,"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么湖东夏镇地区沛县方言乡音的衰减或消亡真的会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
回首桑梓百年事,可以看出,夏镇的沛县方言乡音存在发展到今天确实不容易。今后要想让夏镇方言不改,与沛县乡音连袂前行,还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目前影响制约沛县夏镇方言乡音相向前行的因素基本排除,要说当下需要重视的,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打通两岸交通阻隔上下功夫。
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每当打开地图看到那天蓝色的标识,脑海中立即映现出微山湖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景象。其实具体情况并非如此。为了解开夏镇之谜,我也曾深入湖区了解情况,却看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景象。
那是一个绿肥红瘦、落英缤纷的时节,我和朋友开车,首先在湖屯过湖西大堤后,乘船过了京杭运河码头,就进了湖区。而呈现在眼前的不是碧水湿地,却是一条东西向的笔直的水泥路向湖的纵深延伸而去。水泥路平坦宽敞,可以交会车辆。
行进中,只见道路两旁麦苗儿青,油菜花儿黄,一眼望不到边。河边地头,高大的杨树遮天蔽日,沙沙作响。间或遇有成方成块的鱼塘,还有那大大小小的鸭棚鸡圈。我们还看到两处装修简陋的特色小渔馆,工作人员正忙着中午的活计。一刻钟后到了水泥路的尽头。
我们下车,向正在伺弄鸡鸭的老者问路。老者说,前边就是卫河,没桥,过不去。到东岸不远了。你看那远处影影绰绰的高楼吗,那就是夏镇了。
老者还告诉我们,现在湖里都是良田,在这里生产生活的人多得是,有湖东的,也有湖西的;有山东的,也有江苏的,多年就是这样。没见过发大水,就是南水北调后水位也没影响湖里的生产生活。这就是我看到的夏镇与沛城镇之间微山湖的实情,与地图上有天壤之别。
后来我向专家求证得知,微山湖本是由不同水系的四个湖泊组成,又称南四湖。由于受季节性雨水影响,湖面时大时小,有进有退,湖的边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广为人知的1957年发大水,洪水淹了沛城,但几天后就退下去了。解放后政府在南四湖周边修筑了围堤,统称微山湖,有关业务部门在地图上就把大堤以内的部分都标为天蓝色的水面了,实际上很多地方都没有水。
再加上后来国家拦湖修了二级坝,上级湖水位显著提高,下级湖夏镇沛城段的蓄水就更少了,湿地涸出,沃土相连。因此出现了上述老者讲到的那些情况。
自从揭开微山湖之谜,走出认识的误区,使我受到很大启发。《沛县志》记载,沛县县城至夏镇仅约20公里,大概只有沛城到栖山那么远,比沛城到丰县还近。如今沛县丰县的交通已到了半小时发一班客车的地步。
不仅如此,目前湖东湖西都是路网密布,车水马龙。而由于湖区阻隔和分省管理,沛城夏镇两地仿佛遥距千里,真是让人唏嘘不已,扼腕长叹。基于湖区水少地平距离近的实情,我曾设想,如果跨湖修建一条公路直接沟通两地两县的联系,将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为了不影响防洪泄洪,可以高架公路。据我所知国家已有在上级湖跨湖修建高速公路的规划,那么下级湖自然也可以考虑。另外,为了减少经费压力和工程难度,退而求其次,可采用"水漫路"的方式,即在湖区现有地平面修建简易便捷的公路,无水时通车,有水时通水,交通泄洪两不误。
从微山湖蓄水的历史记录来看,年通车率应该在95%以上。目前国内这种路段不止一家。上面讲到的我入湖考察时走的那条水泥路就已具备了"水漫路"的基本要素。
说起来头头是道,条条有理,可办起来不容易。首先是因为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人并不了解湖区上述真情,自然难以支持湖里修路。另外,这里是两省交界的边缘之地,属两管两不管,可管可不管之地,可能没有领导愿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是宋朝词人李之仪的名句。每当读到这里,我总会与之产生共鸣。然而词人表达的是对红粉知己的相思之意,我的心境却是因湖区阻塞、乡音难续而生发的一丝乡愁!夏镇,是微山县政府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它山河秀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一颗璀璨的湖畔明珠。夏镇地处湖东交通要冲,是通往山东腹地的桥头堡。
我总是在想,如若有一天,一路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必将从根本上解决交通不畅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两地两县乃至两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到那时,何愁那儿乡音不驻!何虑我的一丝乡愁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