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用户规模负增长,高涨的分摊金额,是罪魁祸首吗?
盛极而衰,似乎是在历史长河中无法摆脱的轮回。
王朝是如此,"相互宝"似乎也无法逃过这种宿命。
12月第一期分摊金额已经公布,相互宝参与分摊人数为10332.16万人,环比下降1.74%,首次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但这已经不是"相互宝"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了。
大病互助计划人数在今年8月份达到1.01亿人的最高点,然后开始下滑,12月第一期降至9824万人;老年防癌计划人数在今年4月达到433万人的最高点,然后开始持续下滑,12月第一期降至404万人。
大病互助计划参与分摊人数(万人)
老年防癌计划参与分摊人数(万人)
之所以出现连续的用户人数下滑,被人诟病最多的就两个:一个是分摊金额不断在上涨,另一个是每笔8%的管理费太高了。
"相互宝"的前身叫"相互保",在2018年10月16日上线之初,打出的口号是"每个案件分摊费用不超过1毛钱",最高享30万大病保障。
"相互保"最初宣称每笔分摊费用不超过1毛钱
保障高,费用低,吸引了很多没有保险的人的目光,也让很多有保险的人加入"相互宝"添加一份辅助保障。
因此,"相互宝"上线仅仅1个月就吸引了2000万用户的加入。此后不断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12月增加到了1亿用户。
但"相互宝"前端健康告知审核宽松,逆选择风险较高,因健康原因买不了其他商业保险的人,更倾向于加入"相互宝"。
随着等待期纷纷过去,赔付的案子越来越多,也导致分摊金额不断上涨。
以大病互助计划为例,在2019年7月第1期的时候,人均分摊费用大概是1元,现在每期分摊费用已高达4-5元,涨幅超过300%。
大病互助计划人均分摊金额(元)
而另一个老年防癌计划,今年1月第1期人均分摊费用为9.78元,现在每期分摊金额已经达到20.5元,涨幅达到109.6%。
老年防癌计划人均分摊金额(元)
分摊金额上涨过快,再加上不断曝出"相互宝"拒付互助金的负面新闻,导致更多健康人群退出互助计划。
而健康人群的退出,又会进一步导致下一期分摊费用上涨,从而演变为恶性循环。
稳定住分摊金额,是"相互宝"长期运营下去的生命线。
为此"相互宝"也动了不少脑筋。自上线以来,"相互宝"经历了三次保障规则变更。
其中最引人争议的是把赔付高的轻症甲状腺癌和轻症前列腺癌降至5万,之后又将这两种疾病移出保障范围。
此外,"相互宝"还在今年6月份新增了入门版互助计划,将互助金标准下降为1/3或1/2。这些规则变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用户分摊金额,维持住用户群体。
"相互宝"的三次保障规则变更
除了分摊金额外,另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就是管理费了。
很多人认为,保险公司还要承担赔付风险,如果赔付率过高,保险公司可能还会面临亏损。
而"相互宝"不用承担赔付风险,只要有互助金给付,"相互宝"就从中抽取8%的管理费。赔付的越多,收的管理费越高。
但是"相互宝"要维持运营,管理费是必须收的。平台有这么大的用户基数,必然会产生运营成本和支出,比如日常运营维护、分摊金额收支、案件调查审核、诉讼仲裁公证等等。
和其他网络互助平台相比,"相互宝"的管理费率也在正常范围内。比如用户数量同样超1亿的水滴互助,其管理费也是8%。
主要网络互助平台分摊上限及费用率
很多人说,"相互宝"之所以会出现现在用户负增长的问题,原因是因为分摊金额节节攀升。
但事实上,虽然"相互宝"的分摊金额节节攀升,但和其保障相比仍在合理范围内,和消费型重疾相比,费用也并不算高。
关键的原因是蚂蚁金服在推出"相互宝"之际,沿用了过去的互联网推广思维,在推出之际用分摊金额"1毛钱"来吸引用户加入。
之后分摊金额不断提升,导致用户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情况产生较大落差。这才是"相互宝"用户数连续负增长的真正原因所在。
虽然面临信任危机和用户数下降,但可以预见支付宝仍然会把"相互宝"业务坚定地做下去。因为蚂蚁金服最初做网络互助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管理费。
其真正目的是要培育平台用户的保障意识,从而将"相互宝"的巨大流量转化为互联网保险流量,为其在支付宝上布局的保险板块服务。
这才是做"相互宝"的真正目的,管理费只是蝇头小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