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何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侯”与“君”都是古代爵位的一种,不过二者在秦朝之前的战国时期有着很大的区别。“候”一般就是指侯爵的意思,是中国先秦时代的产物,是周朝天子分封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候”不同于“君”的是,侯爵在秦朝之后依然盛行,而“君”只是战国时期特有环境下的一种爵位,“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在秦朝之后,“君”这个爵位被其它爵位替代,逐渐淡出历史视野。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如秦国、赵国、楚国等诸侯国都是分封制下的产物,是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对封地的一种称呼,周天子将土地和连同子民,分别被授予王族、贵族以及功臣等人,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因封地有所差距,诸侯的爵位也有所差距,为此形成了五等爵位,《礼记·王制》中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而秦国自秦襄公时期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秦国的爵位就是五等爵位的中第二等“侯爵”。

秦国在秦惠文王赢驷时期之前还只是侯爵级别,秦国如果要分封贵族,有功之臣等人,分封的等级是不能超过本身,只能更低,此时周朝还存在,还需要遵守一下礼法,为此“君”这个新爵号诞生了,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封君制”,封君制就是春秋时期国王及诸侯所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诸侯国的臣属,而“侯爵”等爵位,在当时只有周天子可以进行分封,“君”虽然也是爵位,但属于诸侯分封的爵号。

春秋时期到战国前期,各大诸侯国还是要以周天子为尊,诸侯是周天子进行的分封而成,诸侯想要分封就无法和周天子对诸侯分封的爵位而进行分封,所以“君”这个新爵号的出现解决了问题。随着周朝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衰败,而周天下分封的诸侯国又不断的变强,在春秋末期,周天子逐渐失去了权威,随着周朝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逐渐崩坏,就是周朝时期所谓的“礼乐崩坏”,周代封建礼教和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出现重大变局。

到了战国中后期时,周天子之前分封的各诸侯国通过武力征服吞并割据,林立众多的国家数量开始减少,而生存下来的诸侯国无一不是强国,加上周天子此时也有名无实,无法继续统管诸侯列国,而各诸侯国也逐渐不再尊崇周天子,各诸侯纷纷自封为“王”。在“王”之下,分封的最高等级的爵位就是“君”,如商鞅的“商君”,白起的“武安君”等,“君”和“候”虽然都是爵位,但是“候”必然有封地,而君不一定有,如武安君白起就没有封邑。所以在战国时期,“侯”与“君”的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看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先详细了解一下古代爵位来历,以及诸侯分封。爵位又称为“封爵”,一般就是指古代皇族、王族等贵族的封号,可以用来表示身份等级和权力的高低,爵位起源于夏商时期,不过夏朝时期的爵位制度模糊,而商朝时期的爵位制度细节难明,之后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姬发建立了西周,自西周开始到战国时期,爵位制度基本可以明确的判断、称呼,以及顺序。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后,却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周王朝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加上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那么周武王如何以小城邑的君主来统治巨大的区域,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周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周武王为了担心诸侯起叛乱,为了稳定政权,适应新的形式需要,于是决定按功行赏,最终实行了一套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周武王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

周武王把他的同姓宗亲、王族,以及功臣谋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如:鲁、齐、燕、卫、宋、晋、虢等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周王朝可以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并且诸侯国对周王室也能起到拱卫的作用。并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宗法制度下,并加以礼乐制度相辅相成,“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周王朝的分封制,也在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约束,礼乐制度下,如果那个诸侯国敢反叛周王朝就会被天下人所不耻,周天子也会联合各诸侯国将其剿灭,这套制度下,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国是“小宗”,诸侯国需要对周王朝敬奉,即所谓的“尊祖敬宗”。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周王朝初期的爵位加上周天子一共五等,之后《周书·武帝纪上》中记载的公、侯、伯、子、男五等中,子爵和男爵在最初是同一位,刨去天子,实际上只有四等爵位。爵位等级间有着明确的区分,天子所辖领地可达千里,而其它分封的爵位以此次之,公候爵位百里,伯爵七十里,子男爵位五十里,如秦国的始封君秦非子被周天子分封的土地就不到五十里,为此不能算是诸侯王,只是周王朝的附属国,只是名义上拥有主权,其它外交等方面还需要依托周王朝。

《孟子.万章篇》:“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周王朝中“卿”所受的封地视同为侯爵一样,“大夫”的封地视同为伯爵,“元士”的封地视同为子、男爵,如同各诸侯国内部“爵位”,在战国之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如“卿”分为“上卿”、“亚卿”、“客卿,秦始皇时期的外交大臣姚贾,其官职就是“上卿”,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按国之大小而待遇不同。战国时期的七雄,秦国最开始只是附属国,楚国的爵位是子爵,韩、魏、赵在三家分晋后,也被周天子分为侯爵。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还在,分封制在宗法制度和礼法制度的约束下,周天下对各诸侯国依然有约束力,自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开始,周王朝开始衰败,而各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发展自己的实力,并且坚持对外扩张,各诸侯国的历史逐渐增大,诸侯国随着封地越来越大,随着拥有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周天子的存在,周天子还是名义上在管理天下,诸侯之间的权力就被剥夺了,但诸侯逐渐强大,周天子逐渐弱小,最终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战国之后,各路诸侯都纷纷弃了原来的爵位,开始称王,如秦国在秦孝公之后,秦孝公嬴渠梁的儿子赢驷即位之后,就开始称王,是为秦惠文王,赢驷成为了秦国第一位君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变法图强,加强中央集权,各诸侯国自己想扮演天子的角色,于是在自己的国土上逐渐废除了周王朝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秦国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了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世卿世禄制度。

一种全新的封爵制度出现了,大致就是将之前的封邑改为食邑,封就是封给的意思,是具有对封地的治理和行政权力,并且可以世袭,而食邑只能享有封地产生的财富,不具有对封地治理和行政权力,并且封地不能世袭,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就是无功不封侯,即使是贵族也是一样。《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秦国的军功爵制下,即使普通的百姓也可以成为贵族,是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商鞅变法后有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依照相应的军功获得相应的爵位,不过原有的诸侯式的卿大夫阶层并没有就此完全消失,毕竟周王朝此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很难完全根除,不过制度变了,卿大夫们也不叫卿大夫了,而是被一种“君”的新爵位代替。如秦国的商鞅,商鞅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后,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封为“商君”。

还有秦将白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还有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也都被封“君”,齐之孟尝君田文、赵之平原君赵胜、楚之春申君黄歇、魏之信陵君魏无忌,不过四大公子,原本就是贵族,不同于秦国的是,四大公子是先有爵位后有官职。秦国在秦惠文王之后,也就没有必要在顾忌周王朝了,而穰侯魏冉在夺取了楚国两座城池后,积劳成病,便请求免去丞相一职。之后魏冉再次担任丞相,任职后就将穰邑赐封魏冉,加封陶邑,号穰候。

这里可以看出穰候魏冉是有封地的,但是白起的武安君虽然是爵位,但更多的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而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这其实也在进一步说明,封“君”不仅代表实权,更彰显地位。不过秦国并不一定非要靠军功才能封君封爵,一些特殊情况下,掌权者也可以私自分封爵位的,本来变法在富国强兵下也是加强君权,如宣太后封公子芾为宛侯、泾阳君,公子悝为邓侯,高陵君。

封君已由“授民授疆土”的领主,逐渐变为没有土地所有权,也不能臣其吏民的封君,只是享受虚荣,衣食租税而已,封君没有封侯有实权,如各诸侯就是被周天子封地拜爵,而君只是诸侯对自己臣子、卿大夫的分封,商君卫鞅、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文信侯吕不韦,都属于这一类君侯,文信侯吕不韦河南的十万户只是食邑,只拥有食税权。不过封“君”的门槛是非常高的,非宗室或大功劳者不可得。

“君”是传统时期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依然代表各诸侯之下最为高贵的阶层。但“君”又不等同于卿大夫,其制度形式有所发展和改变,比如没有治理权力,或只拿俸禄的虚衔,甚至于是一些,和权力俸禄无关的荣誉称号。秦国统一六国后,君侯开始经常并称,成为了一种尊称,汉朝之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大家认为秦国的商君商鞅、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文信侯吕不韦谁的权力最大?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孟子》、《史记》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