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机遇和对策
作者:王先磊,何乃波,李友训,黄博,马哲
一
发展机遇
利好政策持续推出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其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布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均提出重点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山东海洋强省行动方案》和《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也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山东沿海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对当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如:青岛先后出台《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和《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并设立50亿基金力推“蓝色药库”计划的实施;威海颁布《海洋生物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已逐渐覆盖全体城乡居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张。2019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疾病控制到健康管理,为我国医药产业描绘了未来的转型蓝图。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山东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天然条件。在陆源药用资源几乎开发殆尽的情况下,海洋新药研发显示出巨大潜力。例如:头孢菌素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发成功的海洋来源抗生素药物,目前是对抗感染的重要药物,在抗生素市场的占比接近40%;利福霉素是从地中海的细菌中分离获得的海洋药物,是20世纪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因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将是山东实现医药产业突破发展的“潜力股”和首选项。
产品研发优势明显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特殊生态系统,孕育最为丰富的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生活在高盐、低营养、低温、高压和黑暗等特殊海洋环境中,具有区别于陆生生物的生存策略和代谢机制。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海洋天然活性产物的多样性,这些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和抗凝血等多种活性,具有陆生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类已从海洋生物中陆续发现近3.5万种化合物,海洋生物资源被认为是最具新药开发潜力的领域。
二
对策建议
山东应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政府顶层设计,做好布局引领
政府统筹协调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强化政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以国家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结合现有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适时出台“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以世界眼光对标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秉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错位发展的原则,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定位沿海各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重点,引导产业健康、科学和合理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科技和政策等机制,构建协调配套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
围绕山东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突出科技引领作用,明确产业定位,根据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筛选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拥有核心产品或技术以及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大型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并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型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开展科技专项扶持计划,推动具有潜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项目发展,进而带动海洋生物医药企业逐渐壮大。
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性、引领性和颠覆性的科技研发以及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力争在重点优势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优先发展海洋大分子药物,在海洋多糖药物、海洋小分子药物和海洋现代中药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在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农用制剂和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方面秉承创新引领、环保高效和医养结合的理念,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优势产业。
搭建公共平台,支持新药创新
针对山东海洋生物医药研发能力强、成果较多但临床试验难的问题,依托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和齐鲁医院等省内“三甲”医院建立“省级海洋医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通山东海洋药物和医疗器械进入临床的通道,以临床应用为导向,推动海洋糖类药物、海洋小分子药物、海洋现代中药和海洋特医食品等创新产品的成果转化。
优化科技服务,推动成果转化
文章来源:节选自《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原刊于《海洋开发与管理》2020年10期,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与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转载请注明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王先磊,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乃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李友训,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博、马哲,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