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没房活该被嘲?这「打脸」纪录片看得我太爽

    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2535
    有四个字,把当代年轻人,折腾得够呛。
    “青年危机”
    即,30岁之前,要事业稳定,有房有车,有家庭
    否则,就是社会上的loser
    被亲戚朋友的友好“关怀”摁在地上,不敢开口说话
    为此,奋斗路上得绷紧神经,不让任何意外打乱节奏
    究竟,该怎么看待这四个字呢。
    是人生的动力。
    还是,“圈套”的另一种说法——
    为什么说它像圈套呢。
    借着两个纪录片来聊聊。
    《追眠记》+《熬鹰巴士》。
    叫法不同,但聚焦同一类人群——
    习惯性熬夜,晚上不睡觉的人。
    前者,叫他们“追梦人”,后者难听点,叫“熬鹰人”
    说了同一件事。
    “青年危机”,在提醒我们光阴易逝,追梦得快时,也套牢了我们的一生
    每一年龄阶段,被动拥有了无数的不眠之夜。
    18岁时,像这些高三生
    宿舍熄了灯也不敢睡,偷偷开着小灯做题
    焦灼与憧憬夹杂着。
    经常在考前“累到头疼,头疼得睡不着”。
    长大了,更不能松懈。
    婚后迎来了宝宝,“沪漂”妈妈韩佳,却高兴不起来
    宝宝的不舒服,总在半夜频繁到来。
    难得哄睡着了,走向卧室另一角,又变成会记证备考生
    日均睡眠时间,没超过4小时。
    35岁创业老板张成,有点不太一样。
    前者牺牲睡眠,是不得不。
    而他,完全是故意
    时间管理严酷,“三点半开始入睡,早上八点半起床”
    公司到家的往返时间,也觉得浪费时间。
    办公室一张矮床,就承包了创业三年的800多个夜晚。
    能发现他们的思维共性。
    睡眠时间太正常,说明不够努力。
    睡得久一点或太安逸,就是“懒”、“不勤奋”。
    少睡点觉,似乎,就离梦想更近点,离“青年危机”远点。
    可,真的是这样么。
    参加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
    在不了解身体状态的基础上任性冲刺。
    后半段,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而猝然倒地。
    别说“跑得比别人快”,走,怕是都难。
    外企女高管,从年轻时“没时间睡觉”。
    变成现在,“想睡也睡不着”
    过度熬夜,更成为杀死货车司机的关键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约有29%的人存在睡眠问题
    而国人居民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2.7%
    互联网行业,也一直有个流行说法。
    “35岁前拿命挣钱,35岁后拿钱养命”。
    以健康为代价,那,梦想实现了么。
    正相反。
    为了逃避“青年危机”,将自己置于另一危机的,大有人在。
    32岁“大龄北漂”,王星亮。
    年轻时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地方税务局
    但,同事在50岁上下,工作内容单一,他觉得与世界脱节
    成了前单位“13年来第一个辞职的人”
    Biubiu,前半生是最紧张“青年危机”的那类人
    以前,她理解人生为“26岁结婚,28岁生娃,然后就踏实了”
    太着急避开“青年危机”,忘了自己需要什么。
    婚后,才注意到和前夫的性格差异。
    她觉得生活是,“天天就特别煎熬”
    闪婚,又闪离
    彻底摆脱“青年危机”前,不止要压抑想睡觉的念头。
    很多人,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活得太开心,不该尊重自己真正的欲望。
    后来发现,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的圈套。
    情绪越来越丧。
    事业人生,也没迎来想象中的飞升,更多是在原地踏步。
    没有睡好觉,就急着冲刺。
    就像这些没确定梦想是什么,就着急赶路的人一样。
    结局不是白费力,就是差强人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