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版1)要不要学心理学,看完犄角旮旯里整理的内容,你再决定
00
古人研究天地万物,自然也会研究自己。哲贤都在思考自己是什么,转而提出各种理论,及至中世纪欧洲,教会一统思想时灵与肉乃不可分割。笛卡尔一句精神与肉体分离,终于使得对心理的研究不再是神禅似地空想,转而变成对生物领域的探索。
人类是不靠谱的,记忆是可以篡改的,只要让自己内心平静,黑的都能改成白的。研究这群狡猾的人类,心理学到底行不行?
01
最近有报道称心理学在重现部分心理学实验时失败了,这证明有些心理学实验的结论是存疑的。人们总是会对各种心理学实验的结果产生怀疑,究其原因在于人心变化太快——实验变量太不稳定了,这也导致实验可重复性的问题。
不过基础心理学的一些实验还是经过了考验,得以确立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比如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又或者小阿尔伯特实验。
要说研究准不准,谁也无法说奠定基础的内容不会被在某一天颠覆。但作为基础的普通心理学就目前而言是可以认准的。
02
心理、生理、环境的三角关系
心理学中一个争议就是遗传与环境究竟谁占主导呢?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每隔七年会拍摄一次,看看片中人物的人生轨迹。这部纪录片可以做为一个心理学实验来看待,这些受访人在不同境遇时有什么选择,是遗传还是环境呢?
先说结论:人的先天气质决定了他的倾向性,他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的智商体能的基础条件,但后天环境的培养会给予基础值加成或减损。就好像网络游戏初期,新诞生的人物都有一次设定基础数值的机会:力量、敏捷、智力、运气。而后期的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方面进行加点。
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关系并不是你争我夺的竞争,而是相互协作塑造每一个不同的人。心理就是在两者的基础上产生的。
每一次的行为互动,都会引起一个反应,比如陌生人去抱婴儿,怕生的孩子会立刻大哭,而胆大的孩子则不会。前者感到了害怕,后者则懵懂无知。害怕的情绪是心理上的,大哭是生理上的,而归根结底的怕生与教养环境相关。
可以说,心理学是与遗传、环境有关的一门研究人心理的学科。再剖析地深入一些,一个人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仅仅是血肉之躯吗?
人,有思想有行为,会笑会哭;会因为周遭环境而有情绪。人,是一个鲜活的概念,是一个生理上组成、会受环境影响做出各种行为、产生各种情绪的个体。那么与这个个体相关的,影响个体心理的一切因素都可以成为考察的对象,都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03
我们怎么认识世界?
生物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接受各种信息,感受各种物质。我们的感觉打开了我们了解世界的通道。
世界是通过感觉映射在我们的脑海中的,感觉带来的丰富体验:听觉让人类感受美妙乐章,视觉让人类看到斑斓的景色,味觉让人类品尝各地的美食,嗅觉让人类享受香氛的妙处,肤觉让人类碰触世界的界限。
所以世界是怎么在我们内心形成一个具体概念?就是通过这些感觉形成的。但我们将这个感觉的印象诠释成一个美好世界还是丑恶世界,却是另外一回事情。
04
我们怎么看待世界?
我们怎么诠释这个世界呢?我们依靠认知来诠释世界,其中包含感觉、知觉。知觉是什么呢?它是对感觉的全方位解析。
比如冬天你躺在飘窗上晒着太阳,这时候你的皮肤感觉到太阳的温度(肤觉),你的眼睛虽然没有看着太阳,但感觉到了刺目(视觉)。最后你有点犯困,想的是这样度过一下午还是不错的(知觉)。紧接着你的认知判断这样一个晒太阳的下午会很舒服。
世界是复杂的,为什么仅仅凭感觉知觉我们就形成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呢?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解读机制。
一个孩子从小贫穷困苦,父母疲于生计没有过多关心,这个孩子感受到的是寒冷与饥饿,他的知觉使他感受到困难,认知让他觉得生存是艰难的,那么长大后他对世界的眼光也是灰暗无光的。
从小到大,感受到的事情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想法,最后形成我们对世界最终的想法,这中间存在的是我们与世界的互动。
05
从出生起,我们就开始接受来自各处的信息,我们的触觉、嗅觉让我们熟悉周围的环境,妈妈的气息和怀抱是安全的港湾。第一个与我们互动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对我们的行为做出的反应,让我们慢慢形成一种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的形式除了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有先天气质的影响:是活泼还是安静?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是行为出现,意味着愈来愈多的模式也已经形成了。
于是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做出各式各样的行为与决策,有时候会让旁人觉得匪夷所思,可对他自己而言却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我们要平和地看待旁人,奇怪的行为和决策可能真的是他习以为常……
下一篇我们继续来讲述意志、挫折以及人类的追求。
玖阁之中,有九格,一格之中,有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