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何不存在耐药性问题
著名海外中医学者吴侃阳老师
在主流医学中,病原体对于西药耐药性的问题一直令西医学界困惑不已,临床上好不容易研制出能够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新药,没过多久就会由于病原体产生耐药性而失效,而且在药物失效的同时还都会衍生出新的“超级”病原体。
我们知道,临床上各种抗生素从诞生到失效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遵循着这个规律,这个问题对于西医药来说似乎是一个无法回避和解决的死结;即使是青蒿素、麻黄素、黄连素这类从中药饮片中依照西药制药方式所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也都无法回避耐药性问题。
依据上述规律,病原体耐药性问题不但会使得抗生素必须一代一代地不停更换,还会不断地催生出更为强大的超级细菌,而且抗生素的更新永远都无法跟上细菌变异的步伐。就像目前的新冠病毒一样,疫苗虽然能够起到有限的预防作用,但病毒的变异速度却只会变得更快;临床已经显示,目前所用的Alpha病毒株疫苗对于Delta等变异病毒株的流行并不具备有效的预防作用。
只要对于中医药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虽然中药的临床使用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却从来没有哪一味中药会因为耐药性问题而失效。可以说,中药这种“临床不失效”的状况对于西药来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奇迹,因而有些人会误以为大自然对于中药情有独钟,不允许病原体对于中药产生耐药性问题。
这个话题很有趣。事实上大自然是公平的,其对所有的生物都会赋予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只有具备大自然所赋予的这种生理功能,各种生物才有可能得以存活并繁衍下去,否则必遭淘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当然都会具备这个特性,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人类所研究出来的杀灭病原体专用药物,它们也只有发挥出相应的变异功能,才能够确保其族群自身不被绝迹。所以说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源自于大自然的生物生存规律,不是人类可以随意改变得了的;也正是如此,西医临床目前所奉行的直接杀灭病原体的简单治病思维方式,很难达到有效保护人类自身的目的。
我们从目前所流行的新冠肺炎中就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这种治病思维的局限性,不要说西医临床目前还不存在能够有效杀灭新冠病毒的药物,即使存在,病毒变异的速度往往都会超出人类研制相关药物的速度。在此次瘟病流行初期,人们相继推出瑞德西韦、氯奎、地塞米松等无效药物,但遗憾地是这些药物不但无法抗击病毒,反而会更加刺激病毒的变异;即使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Alpha病毒疫苗,同样也抗拒不了Delta、Mu等多种变异病毒株的侵袭,而且还会刺激病毒加速变异;这些起码的知识在西医疫苗预防学说中早就阐述得很清楚。
近期又有名为莫那皮纳韦(Monapinavir)的特效药问世,并被宣传为这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能够阻止病毒的复制,甚至说之后治疗新冠肺炎就像治疗普通感冒一样简单。很显然,这种盲目的乐观缺乏学术依据,我们只须观察一下西医目前根本就无法治疗流感的临床事实就能够知晓这种“乐观”有多离谱。
而且,能够阻断病毒复制的西药早就问世了好几种,人们也没见到有哪一味西药真的能够对抗新冠肺炎;也没有见到哪一种能够阻断病毒复制的西药真的能够有效地杀灭病毒。如果从刺激病毒变异的生物学角度来看,这种特效药也不过只是病毒变异的催化剂而已。
记得曾经有人做过中药耐药性实验,实验者将黄连粉直接撒进金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观察发现,在实验初始阶段即可见到大量细菌死亡,显示出黄连的杀菌作用较为明显;接着实验者发现在培养皿的某个角落依然还存在少量细菌活动的痕迹,接下来就发现细菌菌群在慢慢地逐渐扩大,直到最后完全占据整个培养皿;而此时当实验者再一次撒入黄连粉之后,培养皿中的菌群活动没有出现明显地减弱,这个现象显示出该细菌对于黄连粉已经产生了相应的耐药性。
上述整个实验过程提示,与抗生素的使用相同,虽然黄连粉对于该菌可以起到一定的杀灭作用,但直接杀灭的使用方式也会使得该细菌对于黄连粉产生相应的耐药性。由此可见,病原体对于中药同样也都会产生耐药性,只是其变异的重要条件必须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原体;药物只要直接作用于病原体,就一定会激发病原体产生相应的变异,也只有通过变异,病原体才能够适应该药物的毒性而存活和繁衍下去。
由此可见,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问题的原因并不在中西药本身,而只是出在西医临床直接杀灭病原体的用药方式上;如若我们中医临床也采用直接杀灭病原体这种西医用药方式,当然同样会出现耐药性问题,这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青蒿素等中药提取物都会出现耐药性问题。
可以认为,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并非出在药物本身,而主要出在药物使用方式上,事实上尽管该实验中相关细菌对于黄连饮片已经产生耐药性问题,但如若在中医临床上采用辨证用药的治病模式,依然还是能够使用黄连饮片治疗这些具备耐药性细菌所导致的疾病,因为此时黄连作用的对象不是相关细菌,而是受到细菌感染的患者。
我们知道,中医的用药规则是[有是证,服是方,用是药],就是说中药的使用只是针对[证]而言的,所谓[证],是指人体病态体征和异常舌脉征象的中医临床诊断结论;中医临床的治病模式主要是整体调节,是通过辨证论治调节[病态证型]的方式治愈疾病的。所以说辨证论治治病模式所治疗的对象不是那些细菌(靶点),而是是患病的人,是通过调节患者机体的病态证型,扶正祛邪、提升患者身体的正气以驱除邪气。
由于中医临床用药治病的方式不存在中药与病原体直接接触,也就是说不具备上述病原体变异的重要条件。所以对于中医临床来说,疾病痊愈之后病原体的去向问题也就不重要了,由于中医病因学说中不存在西医那种[病原体]学术概念,所以其不属于中医学术研究的范畴。
由于中医治病思维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中药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从而也就避开了药物直接刺激病原体而产生变异这个重要条件;药物不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病原体也就不会被激发而产生变异,故而使用中药进行整体调节的治病方式不会出现耐药性问题,这就是中药不存在耐药性问题的原因所在。
前不久屠呦呦教授团队宣称已经研究出能够对抗疟原虫耐药性问题的新青蒿素。表面看来,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大好事,但依据生物的自然特性和西医临床的用药规律,笔者相信过不了多久,只要新青蒿素的使用方式还是沿袭直接作用于疟原虫的用药模式,疟原虫同样都会产生新的耐药性问题;这种新青蒿素耐药性问题应该与任何一种新研制出来的抗生素一样,一段时间之后依然还是会因为疟原虫产生耐药性而逐渐失效。事实上这是大自然不可扭转的生物规律,临床上只要是针对病原体的任何杀戮,其结果必然都会如此。
总而言之,病原体不对中药产生耐药性问题当然不会是出自于大自然对于中医药的特别关照,其根本原因全在于中药没有直接作用于病原体,而是增强机体对抗邪气的生命力。所以在中医临床治病的学术认知中,无须关注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及其变异体的形态与特性,只须关注患者身上所显现出来的相关病态体征和异常舌脉征象,只要能够认真地进行辨证论治,真正达到[药证相符]的治病境界,中医临床就会立即收获到显著疗效。
由此可见,相对西医而言,中医临床用药的这种治病思维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优势:其既能够有效地治愈疾病,同时也能够提升机体的体质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而且还不会因此激发病原体产生变异而使得药物失效,更不会由此而不断催生出许多超级病原体危害人类。